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16篇
  免费   2308篇
  国内免费   3213篇
测绘学   1097篇
大气科学   45篇
地球物理   3052篇
地质学   10400篇
海洋学   551篇
天文学   111篇
综合类   1259篇
自然地理   522篇
  2024年   37篇
  2023年   128篇
  2022年   321篇
  2021年   398篇
  2020年   426篇
  2019年   486篇
  2018年   435篇
  2017年   497篇
  2016年   545篇
  2015年   607篇
  2014年   698篇
  2013年   641篇
  2012年   766篇
  2011年   789篇
  2010年   626篇
  2009年   800篇
  2008年   726篇
  2007年   777篇
  2006年   789篇
  2005年   668篇
  2004年   677篇
  2003年   618篇
  2002年   542篇
  2001年   513篇
  2000年   545篇
  1999年   466篇
  1998年   423篇
  1997年   408篇
  1996年   378篇
  1995年   313篇
  1994年   249篇
  1993年   204篇
  1992年   152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66篇
  1988年   46篇
  1987年   45篇
  1986年   23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的构造应变背景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利用“网络工程”1998~2001年累积的1181个测站的GPS重复观测资料,采用双三次样条函数模型建立中国大陆水平运动模型速度场,用大地坐标在椭球面上计算各类应变场,详细分析了2001年昆仑山8.1级地震前中国大陆水平构造应变场空间分布特征。各类构造应变场的最高值都出现在喜马拉雅构造带与昆仑山地块内(地震断裂带南侧),鲜水河—安宁河断裂带次之。分析表明,昆仑山8.1级地震正好发生在张性面膨胀应变率的高值区,第一、第二和最大剪应变率高值区边缘的突变区和最大、最小主应变率的高值区。  相似文献   
12.
地震前后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的量化指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一种表达垂直形变场动态演化过程的量化指标——区域应变率、应变集中度。在此基础上,对南北地震带各水准监测区近30年的垂直形变资料进行了实际计算.并结合具体震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地震前后形变场的动态演化过程和地壳运动状态,对地震的中长期预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及其编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在中国岩相古地理研究历史简要回顾基础上,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指导,就如何编制层序-岩相古地理图进行了讨论,首先是编图单元的选择,一是以层序内的体系域为成图单元,二是以相关界面为成图单元.具体方法是在对所研究的层位进行精细的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层序对比,建立等时地层格架.在上述基础上系统编制不同层序内的各体系域或有关界面沉积时的古地理图.以此方法所编制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主要表现为更具有等时性、成因连续性和实用性,能更好地反映一个地区在统一地质作用场中的各种地质信息和综合效应;可以揭示出一些新的地质现象,对于覆盖区相带展布及变化具更合理的预测性.进而以中国南方二叠纪为例,在层序划分、对比的基础上,系统编制了一个完整的海平面变化旋回条件下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描述了其平面展布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江山—绍兴断裂带是中国南方最重要的构造带之一。它是江南陆块与华夏陆块神功运动形成的碰撞拼贴带。它表现出明显的多期变形、构造叠加的特征:神功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平卧褶皱;印支运动沿断裂带有向北西强烈的推覆挤压。断裂带不同时期的活动反映了不同特征的构造环境,形成不同的构造变形特征,并对两侧的地质历史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I argue that temperatures of spots, responsible for observed periodical light variations of T Tauri stars (TTS), are not known with reliable accuracy to discriminate between chromospheric and accretion theories of TTS 's phenomenon. The hypothesis is set up that spots on classical TTS (CTTS) are due to heating of stellar surface by radiation from a collisional accretion shock, whereas spots on weak line TTS (WTTS), at least in some cases, are connected with a collisionless accretion shock rather than chromospheric activity. Possible scenarios of WTTS interaction with circumstellar matte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已有数据处理方法的基础上,利用近代数值逼近理论,给出了从时空域角度描述地壳垂直运动过程的一种具体的函数解析形式。最后给出了一个实际算例。  相似文献   
17.
长诏断裂带垂直运动与地震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跨断层短水准资料分析了长诏断裂带断层活动特征,结果表明:长诏断裂带总体活动性质基本相同.分时段活动性质有所不同。断层各段多数以压性逆断为主,不同于历史地质考察结果。此外,长诏断裂带各断裂都具有分段活动特点。  相似文献   
18.
昆仑山口大地震与地形变异常的讨论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针对昆仑山口大地震,总结了多种地形变(大地测量)手段所显示的异常变化及其时空分布,结果显示:8.1级大震前存在空间尺度大,时间尺度的地形变前兆异常,简要介绍了相关的异常图像,给出了初步解释,并对未来震情的发展进行了探讨,认为近期内强震活动向华北迁移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9.
北秦岭侵入岩带中的中酸性侵入岩主要形成于晋宁旋回的中晚期阶段。主要岩石类型包括辉石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花岗岩和钾长花岗岩。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证明,这些岩石主要形成于B型俯冲和碰撞造山的构造环境中,而钾长花岗岩形成于后造山的伸展阶段。据此,该侵入岩带揭示了北秦岭褶皱带在晋宁旋回中晚期阶段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20.
The frequent use of soils and earth materials for hydraulic capping and for geo‐environmental waste containment motivated our interest in detailed modelling of changes in size and shape of macro‐pores to establish links between soil mechanical behaviour and concurrent changes in hydraulic and transport properti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us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FEA) to test and extend previous analytical solutions proposed by the authors describing deformation of a single macro‐pore embedded in linear viscoplastic soil material subjected to anisotropic remote stress. The FEA enables to consider more complex pore geometries and provides a detailed picture of matrix yield behaviour to explain shortcomings of approximate analytical solutions. Finite element and analytical calculations agreed very well for linear viscous as well as for viscoplastic materials, only limited for the case of isotropic remote stress due to the simplifications of the analytical model related to patterns and onset of matrix‐yielding behaviour. FEA calculations were compared with experimental data obtained from a compaction experiment in which pore deformation within a uniform modelling clay sample was monitored using CAT scanning. FEA predictions based on independently measured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initial pore geometry provided an excellent match with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evolution of pore size and shape hence lending credence to the potential use of FEA for more complex pore geometries and eventually connect macro‐pore deformation with hydraulic properties. Copyright © 200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