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9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333篇
海洋学   100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本文将晚古生代以来苏门答腊火成岩划分出四个岩浆-构造旋回或岩浆活动期次(海西期、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并讨论其板块构造背景。结果表明:分布于西苏门答腊地体海西期酸性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地壳的火山弧I-型花岗岩带,其火山岩为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中的安山.玄武岩系列,而分布在东苏门答腊地体的大多数酸性侵入岩具有s-型花岗岩的性质。印支期西苏门答腊地体侵入岩为I-型花岗岩,属于火山弧花岗岩。印支期碰撞后板内岩浆活动带(廖内群岛-班加岛-勿里洞岛)的侵入岩以含锡s-型花岗岩为特色。燕山期以后的深成岩-火山岩活动的岩石类型和分布特征,受大陆拉张带(初始裂谷)及其相邻的洋岛的控制。燕山早期细碧岩属于陆缘裂谷火山岩。喜山期火山岩属于陆缘火山弧,其中橄榄玄粗岩落在洋岛玄武岩与洋中脊玄武岩(MORB)交界线附近。  相似文献   
102.
黄河中下游地区降水变化的周期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利用清代雨雪档案重建的黄河中下游及其4 个子区域1736~2000 年的逐年降水序列, 采用小波变换方法, 分析了该区降水变化的周期特征, 探讨了影响降水周期变化的可能 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 具有2~4 年、准22 年及70~80 年等年际与年代际的振荡周期。其中, 2~4 年周期与El Nino 事件关联, 在El Nino事件发生的当年或第二年, 黄河中下游地区的降水比常年偏少; 而准22 年及70~80 年的周期, 与wolf 太阳黑子相对数的周期变化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DO) 信号有关。但在70~80 年的周期尺度上, 太阳活动与降水变化的对应关系在1830 年以前表现为太阳活动偏强(弱) 时, 降水偏少(多); 1830 年以后, 太阳活动的周期演变为80~100 年的更长周期, 因这一阶段可能受到由于人类活动加 强而致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等因素的干扰, 太阳活动与降水之间的关系明显减弱; 而PDO 与降水的对应关系则表现在全时域上, 且在近100 多年, PDO 与降水之间的相关关系逐渐加强, 特别是在1940s 以后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03.
纤维混凝土的低温性能和冻融损伤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武 《冰川冻土》2005,27(4):545-549
研究了低温环境下(气温变化为-15~5℃),聚丙烯腈(PAN)纤维对混凝土力学性能增长趋势的影响,探讨了快速冻融试验条件下(-17.5~7.5℃)PAN纤维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PAN纤维在混凝土中的分散性以及纤维和混凝土界面结合状况.结果表明:掺入PAN纤维增加了混凝土的含气量、改善了混凝土的微观结构,提高了混凝土抗裂阻力,因而有利于混凝土低温环境下的强度增长和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融耐久性.混凝土经受冻融循环破坏实质上是疲劳损伤累积的过程.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讨了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冻融疲劳损伤的机理,研究了纤维对混凝土抵抗冻融破坏的影响,建立了聚丙烯腈纤维混凝土冻融损伤的演变方程.  相似文献   
104.
川西新场气田蓬莱镇组陆相地层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利用钻井岩芯、测井和地震资料 ,运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及方法 ,对新场地区蓬莱镇组进行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划分 ,识别出 45~ 47个短期、5个中期、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 ,并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平面分布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在单井分析的基础上 ,以二分时间单元分界线为优选等时对比标志对不同级次的基准面旋回进行了较高精度的等时对比 ,所对比的等时成因地层单元的最高精度可达到相当准层序组 (十万年级 )的短期基准面旋回。建立了新场地区蓬莱镇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 ,成功地将单井一维信息转化为气田范围内的三维地层关系信息。并分析了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可容纳空间 (A)与沉积物补给通量 (S)的比值 (A/S)变化对储集砂体的作用 .文中还利用沉积动力学的地层响应过程特征分析 ,重点讨论了中、短期基准面旋回过程中有利储集砂体的沉积相序列、组合特征、产状类型、控制因素及其与物性的关系。指出发育于长期基准面缓慢上升或下降过程中的三角洲沉积体系 ,为形成储集砂体的必备背景条件 ,而控制沉积体系中储层时空展布和演化规律的因素则主要为中期基准面旋回。在层序地层格架中 ,中期基准面旋回层序界面两侧的储层其储集性最好。以此为依据 ,提  相似文献   
105.
材料状态对干砂小应变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注能虚拟质量(EIVM)共振柱系统进行了干砂小应变特性试验,研究了有效平均正应力、土样密度、剪应变幅值以及荷载往复次数对剪切模量和阻尼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剪切模量随有效平均正应力与土样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阻尼比的变化规律则与之相反,并且有效平均正应力对干砂小应变特性的影响程度比土样密度的影响程度大得多;随着剪应变的增加,剪切模量越来越小,而阻尼比越来越大;荷载往复次数对剪切模量基本没有影响,而对阻尼比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时期南海生态环境的南北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更新世气候转型在南海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和其它生物记录上主要反映在900 ka BP前后发生高频率变化,特别是指示表层水骤然降温。北部冬季表层水温从24~25℃降至17~28℃,而南部也从26~27℃降至23~24℃。总的降温趋势与开放西太平洋一致,直接反映了西太平洋暖池在900 ka BP之后MIS22期间有明显的减弱。表层水大幅度降温还发生在后继的MIS 20、18、16几大冰期,说明主要冰期旋回周期由41 ka转变为100 ka经历了长达400 ka的过渡时期,并且冬季风增强也在过渡时期的后半段最明显。南海南北生物组合和δ18O值的差异,突出了中更新世气候转型期边缘海区南北气候梯度反差和冬季风在冰期增强的讯号。结论是:生态环境系统反应总体表现与冰期旋回一致的同时,还包含了独特的地区性系统演变特征。但是,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在0.9 Ma BP前后表层海水盐度因东亚冬季风和海平面下降的定量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气候转型时期海—气耦合过程和生态环境系统的影响,尚缺乏足够的资料和证据。  相似文献   
107.
地幔早先经核- 幔- 壳分异形成,后受不同尺度对流和循环的影响,因而具有不均一性特征。近三十年来,地幔化学通过研究大洋玄武岩发现了多样地幔端元和非放射性同位素证据并证明了地幔不均一性,逐渐建全了地幔地球化学体系。然而,地幔不均一性如何对应于时空尺度的地幔循环,以及地球演化如何影响地幔不均一性等,仍不清楚。此外,地球物理研究显示,岩石圈厚度差异、中下地幔的波速异常体以及俯冲板片形态的观测为纵横向对流系统提供了空间不均一性证据支持。联合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手段对研究地幔不均一性至关重要,用好透视地幔成分与结构的“双目镜”已成为共识。本文从地幔不均一性结合地球化学场、地球物理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现今及历史时期的洋陆格局的对比,多维度联系地幔循环和演化,思考了超大陆旋回与地幔不均一化的内在逻辑。强调了从全球演化角度看地幔不均一性的重要性和提出多手段联合建立地幔循环驱动模型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8.
恐龙化石的风化过程比较复杂,造成恐龙化石风化破坏的因素众多,冻融循环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通过室内试验,研究冻融循环导致恐龙化石及围岩风化破坏机理。试验证明冻融循环会降低围岩的强度、弹性模量等,多次冻融循环会使围岩、化石出现质重损失、泥化、掉块等现象;冻融循环是导致化石的风化破坏极其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9.
110.
BOOK REVIEWS     
Books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The Mexican Colonial Copper Industry. Elinore M. Barrett . The Control Revolution: Technolog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 . James R. Beniger . Land Degradation and Society . Piers M. Blaikie And Harold C. Brookfield , Eds . La carte, mode d'emploi. Roger Brunet . France: les dynamiques du territoire . Roger Brunet AND Jacques Sallois , EDS. At the Crossroads—The Mineral Problems of the United States . Eugene N. Cameron . A Census of One Billion People , Papers for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China's 1982 Population Census. Li Chengrui , ED. Les Milieux “Naturels” du Globe . Jean Demangeot . The Geophysiology of Amazonia: Vegetation and Climate Interactions : Robert E. Dickinson , ED. Tenn-Tom Country . James F. Doster And David C. Weaver . Family Farming in Europe and America . Boguslaw Galeski And Eugene Wilkening , EDS. The Geography of Urban Transportation . Susan Hanson , Ed.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 J. K. Jain , ED. Cartography in France—1660–1848.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Statecraft . Josef W. Konvitz . Distribution of Distances in Pregeographical Space . Hans Kuiper . Physical Geography Lab Manual: A New Experimental Approach . Neal G. Lineback And John M. Harlin . Physical Geography: A Landscape Appreciation , 2nd ed. Tom L. Mc Knight . The Desert Is No Lady: Southwestern Landscapes in Women's Writing and Art . Vera Norwood And Janice Monk , EDS. France: A Geograph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Survey . Philippe Pinchemel , translated, by D. Elkins and T. H. Elkins. Gene Banks and the World's Food . Donald L. Plucknett , Nigel J. H. Smith , J. T. Williams , And N. Murthi Anishetty . Latin American Development: Geographical Perspectives . David Preston , Ed. Making Sense of Development: An Introduction to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Southeast Asia . P. W. Preston . The History of the Countryside. Oliver Rackham . The Third World in Perspective . H. A. Reitsma AND J. M. G. Kleinpenning . The Industrial Geography of Australia . David C. Rich . The Recruiting Game , 2nd Ed., revised. John F. Rooney , JR. A Cultural Geography of North American Indians . Thomas E. Ross AND Tyrel G. Moore , EDS. Eastern Europe . Dean S. Rugg . Human Territoriality: Its Theory and History . Cambridge Studies in Historical Geography: 7. Robert David Sack . Experimental Fluvial Geomorphology . Stanley A. Schumm , M. Paul Mosley , AND William E. Weaver . The New Urban Landscape . David Schuyler . Atlas of American Women . Barbara Gimla Shortridge . Impacts of Hazardous Technology: The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Restarting TMI-1 . John Sorensen , Jon Soderstrom , Emily Copenhaver , Sam Carnes AND Robert Bolin . Modern Physical Geography , 3rd Ed., (Third Edition). Arthur N. Strahler AND Alan H. Strahler . India: Economic Resource Base and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atterns . B. L. Sukhwal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