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68篇
  免费   1831篇
  国内免费   3292篇
测绘学   374篇
大气科学   3991篇
地球物理   1290篇
地质学   4821篇
海洋学   1416篇
天文学   82篇
综合类   543篇
自然地理   1074篇
  2024年   58篇
  2023年   167篇
  2022年   354篇
  2021年   449篇
  2020年   435篇
  2019年   559篇
  2018年   425篇
  2017年   471篇
  2016年   487篇
  2015年   490篇
  2014年   640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724篇
  2011年   691篇
  2010年   555篇
  2009年   638篇
  2008年   531篇
  2007年   700篇
  2006年   569篇
  2005年   531篇
  2004年   440篇
  2003年   392篇
  2002年   329篇
  2001年   301篇
  2000年   287篇
  1999年   245篇
  1998年   239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49篇
  1993年   127篇
  1992年   91篇
  1991年   62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1篇
  1988年   50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81.
ENSO循环过程对南极海冰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 1 951- 2 0 0 2年NINO特征指数 (NINO1 +2 ,NINO3 ,NINO4 ,NINO3 .4)和 1 973-1 998年南极海冰北界范围以及 1 950- 2 0 0 1年SODA海洋温度资料。首先分析探讨了在ElNi 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在南半球的传播途径 ,进而研究了ENSO以及东南太平洋异常海温场与南极海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在ElNino期间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异常暖水 ,是沿秘鲁和智利沿岸向极传播。其传播过程持续大约 1年的时间 ,但未发现沿南赤道流的西传现象。ENSO循环过程与南极海冰变化存在一定联系 ,特别是Amundsen Belling 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海冰的变化与ENSO暖事件 (ElNino)较为密切。当ElNino事件发生后 ,时滞 2年左右的时间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将出现明显的减少现象 ,特别是南极半岛的海冰减少最为明显。ElNino事件对南极海冰的影响过程是 ,堆积于赤道东太平洋的大量异常暖水 ,沿南美 (秘鲁和智利 )沿岸近海向极地传播 ,异常暖水的这种向极传播过程将引起近极的海温场出现异常升高 ,最终导致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地区的海冰减少。自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Amundsen Bellingshausen海和南极半岛的海冰出现明显减少的趋势 ,与这一时期的ElNino事件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82.
Vegetation, microclimate, seedling frequency, freezing tolerance, and cold acclimation were compared for seedlings of Artemisia tridentata collected from 1775, 2175, and 2575 m elevation in the eastern Sierra Nevada, California. Data were used to test the hypothesis that ecotypic differences in stress physiology are important for seedling survival along gradients from desert to montane ecosystems. The vegetation canopy cover and A. tridentata seedling frequency were greatest at 2575 m, compared to 1775 and 2175 m. Snow cover ameliorated temperatures near the soil surface for part of the winter and depth varied across elevations. Freezing tolerance was compared for seedlings maintained in growth chambers at day/night air temperatures of 25°C/15°C. 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electrolyte leakage and Photosystem II function (FV/FM) from leaves were half-maximum was approximately −13·5°C for leaves of seedlings from all three elevations. Shifting day/night air temperatures from 25°C/15°C to 15°C/5°C initiated about 1·5° of acclimation by plants from all three altitudes, with seedlings from the highest elevation exhibiting the greatest acclimation change. Measurements of ambient air and canopy temperatures at the three elevations indicated that wintertime average low temperature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measured degree of freezing tolerance. At small spatial scales used in this study, pollen and seed dispersal between study sites may have precluded resolution of ecotypic differences. Patterns of freezing tolerance and cold acclimation may depend on a combination of mesoclimate and microclimate temperatures, canopy cover, snow depth, and snow melt patterns.  相似文献   
183.
改变统计域,矿化参数的概率分布型式和相关关系并不改变,形成自相似的无穷嵌套的层次结构图像。本以上第三系陆相砂岩铀矿床为例,从统计意义上说明矿化空间分布的自相似结构。  相似文献   
184.
埃达克岩及其成矿作用和相关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文初步探讨了埃达克岩与相关大型矿床的关系,指出与埃达克岩浆有关的分异同化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大型矿床;同时也强调了成矿后矿床保存的重要性。由于造山带的剥蚀速率快,导致和埃达克岩浆演化密切相关的形成于地壳浅部的大型斑岩矿床的保存有时限。因此在中国东部及“三北”地区中生代以前的造山带中,埃达克岩能否作为寻找相关大型矿床的标志值得商榷;但在新生代的西藏地区则是有可能的。近十年的研究认为中国东部侏罗纪—白垩纪的类似岩石并不属于埃达克岩系列,而是橄榄安粗岩及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它们主要来源于富集地幔的部分熔融(不排除有下地壳物质混染的可能)及其后的结晶分异;一些中生代的斑岩型铜—金矿床和浅成低温热液矿床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185.
本根据野外调查及室内系列编图成果,分析了巴音宝力格隆起带中新生代盆地砂岩型铀矿成矿地质条件,认为下白里统巴彦花组是中新生代盆地的找矿目的层位,并存在古河道与潜水层间氧化带两种砂岩型铀矿类型。巴彦毛都、准巴彦塔拉、乌里雅斯太和伊勒门盆地是形成砂岩型铀矿的远景盆地。  相似文献   
186.
根据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前人的工作资料,从地层结构、层位、沉积体系、岩性及形成砂岩型铀矿的条件出发,概括了公婆泉盆地中生代地层的主要特征;确定了目的层并浅要分析了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对下一步铀矿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7.
公婆泉盆地局部排泄源氧化还原属性与铀矿化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系统分析公婆泉盆地地质背景、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对该区局部排泄源氧化还原属性与铀矿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局部排泄源的存在对铀矿化具有重要作用,当局部排泄源属于还原性质时,铀矿体常常分布于该排泄源上游;若属氧化性质,排泄源铀矿体通常位于其下游或附近。公婆泉盆地存在相对氧化和相对还原的二种局部排泄源,北骆驼泉区的沙泉沟与平沙地、麻黄沟、北骆驼泉沟排泄源之间应为有利的铀矿化地段。  相似文献   
188.
吐哈盆地西南缘地浸砂岩型铀矿地质特征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7,自引:1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巧生  李占游 《中国地质》2003,30(2):186-191
通过对近几年来十红滩地区铀矿勘查资料及找矿成果的综合研究,系统阐述了吐哈盆地西南缘十红滩矿床的地质构造、含矿岩系沉积环境、砂体分布、层问氧化带发育特征等铀成矿条件,对矿区南、北矿带控矿层间氧化带分带性、矿体形态、规模、空间展布、铀存在形式、成矿年龄及铀成矿规律进行了详细研究。进一步总结了区域砂岩型铀成矿条件和找矿前景,指出吐哈盆地西南缘随着找矿工作进展可望成为大型地浸砂岩型铀资源基地,并对指导天山造山带及类似地区地浸砂岩型铀矿找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9.
热害矿井巷道温度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解决深部开采带来的热害问题,基于地质学和热力学理论,建立了热害矿井巷道温度场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巷道内部温度场随埋深和通风热速的变化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巷道温度场对埋深的敏感度要高于风速、温度随埋深的增加而呈阶段性递增。控制入口温度是解决矿井热害的关键。以上结论为矿井热害的综合治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0.
总结了召河庙地区金矿的成矿规律,指出本区所发现的具一定规模的金矿(化)点在区域上主要集 分布于青灰窑子-大井-程二沟-东柜一线,矿体均为含金石英脉。容矿岩系为新太古代变质石英闪长岩、斜长岩花岗岩。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古老的变质中基性深成侵入岩,即所谓广义的绿岩带。矿源岩中金物质的活化受深断裂作用、韧性剪切作用、退变质作用、变质流体以及岩浆热液的多重影响,其中以构造作用和岩浆热液最为重要。金矿的形成时期较长,主成矿时期在元古代。预测程二沟-白音查干-东柜一带为今后进一步寻找金矿的优选靶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