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0篇
  免费   212篇
  国内免费   302篇
测绘学   167篇
大气科学   117篇
地球物理   331篇
地质学   446篇
海洋学   474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79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84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105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9篇
  2015年   104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13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12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124篇
  2008年   93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74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61.
胡丰  张艳  郭宇  张盼盼  吕帅  张长春 《干旱区地理》2022,45(4):1125-1136
生境质量是关系人类福祉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区域生态保护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以渭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0年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应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变化模拟(Patch-generating land use simulation,PLUS)模型、生态系统服务和权衡的综合评估(Integrated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trade-offs,InVEST)模型预测并评价了土地利用与生境质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 2000—2020年渭河流域建设用地和草地面积逐年增加,林地面积略微增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2020—2050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同2000—2020年基本一致但剧烈程度显著下降,建设用地扩张趋势减缓,耕地减少幅度下降,草地面积占比超过耕地跃居流域第一。(2) 2000—2020年流域内生境质量两极分化趋势明显,低生境质量和高生境质量区域面积有所增加,中等生境质量的面积减少,整体生境质量水平呈上升趋势;2020—2050年生境质量水平继续保持逐年上升趋势但增幅放缓,生境质量变化强度下降,低生境质量区域面积逐渐减少,中等生境质量面积保持稳定,高生境质量面积有所增长。研究结果可为渭河流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应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62.
资源型城市是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供应地,但由于资源衰减和缺乏统筹规划等原因,这些城市面临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较大压力。因此,将资源型城市自然环境经济价值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于改善资源型城市的人居环境,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应用Meta模型,以城市居民户均支付意愿为视角,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评价,并运用价值转移函数对公园价值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 以生态系统服务特征变量得到的价值较高,对资源型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显著影响。(2) 除森林外,其他自然类型特征变量的环境资源得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较低。(3) 城市居民收入越高支付能力越强,在支付工具的选择上,人们更倾向于利用捐款和入门费的方式进行支付。(4) 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在1790.26×104~31016.00×104元,并且按照东部、中部、西部次序排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进一步增加资源型城市的森林面积,强化生态效益产出,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捐赠和入门费等自愿性支付工具使用,以此不断提高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相似文献   
963.
为探究1995—2020年甘肃省黄河流域基于土地利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时空变化,选取甘肃省黄河流域1995、2000、2005、2010、2015、2020年6期土地利用数据,分别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了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通过对单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修正,计算分析了研究区6个不同时期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而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1995—2020年,研究区耕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减小,林地、草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变化最大的是建设用地;(2)1995—2020年,研究区草地的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其他地类转为草地的面积最大;(3)1995—202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增加趋势,共增加5.104亿元;(4)从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来看,草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达255.016亿元;从2020年生态系统服务类型来看,保持土壤生态服务价值最大,达87.94亿元;从生态敏感性指数来看,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均<1,研究结果可信;从生态系统服务加之分级来看,中级比重较大,面积占比为82.07%;(5)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12。  相似文献   
964.
计算了7个IGS分析中心第二次重新处理单天解与IGS14之间的尺度参数,并采用极大似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比较两种GNSS卫星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型对尺度参数序列噪声模型、平均偏移量、速度及季节性信号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尺度参数的随机特性均可由白噪声加幂律噪声较好地描述,不同分析中心的尺度参数速度值在-0.22~-0.15 mm/a之间变化,尺度参数的周年信号显著,半周年信号相对较弱;卫星天线相位中心改正模型的变化对尺度参数的平均偏移量影响显著,对其随机特性、速度及季节性信号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965.
黄海陆架锋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海陆架锋是影响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生态系统的一种关键的中尺度物理过程,对局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非常重要.不少学者也致力于黄海陆架锋的研究,通过分析观测资料和数值模拟,不断认识和揭示了陆架锋的产生机制及其分布和变化规律,同时,在锋区环流结构以及陆架锋与一些生态学现象的联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在系统总结和归纳黄海陆架锋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阐述了陆架锋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功能,并对今后黄海陆架锋区研究的着力点进行了分析,提出通过开展锋区生态系以及锋区生态系统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有希望成为海洋生态学中新的生长点,同时也为黄海海洋生态学的研究提供新课题.  相似文献   
966.
外源氮输入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气氮沉降作为全球变化的重要现象之一,沉降量不断增加所带来的一系列生态问题日趋严重.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不仅体现在地上植被生长和群落动态的变化,其地下各种生态过程的变化更加值得关注.此外,世界范围内的草地生态系统大部分面临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地施氮是寻求草地恢复的有益尝试.综述了大气氮沉降和人为施氮引起的外源氮输入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特性(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微生物呼吸、微生物多样性和土壤酶)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①施氮有利于细菌数量的增加,但对真菌数量的影响甚微或是降低真菌的数量.②长期施氮降低土壤微生物量,但短期施氮的影响效应具有不确定性.③施氮对草地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效应取决于微生物可获得的碳源的量.输入地下的植物碳量增加促进土壤微生物呼吸,输入地下的有机质减少则抑制微生物呼吸.④施氮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和底物利用方式,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表现出负效应.⑤施氮提高了β-葡糖苷酶、磷酸酶和大部分糖苷酶的活性,降低了脲酶的活性.迄今为止,施氮对草地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影响效应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今后的研究中应开展氮输入对草地生态系统影响的长期试验研究、加强对土壤微生物呼吸的影响研究以及合理确定我国草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氮饱和阈值,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测量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67.
中国油气地质新理论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玉柱 《地质学报》2010,84(9):1231-1274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石油天然气勘查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并自主创新建立了七大油气地质理论,即:构造体系控油理论、隐蔽油气藏成藏理论、古生代海相成油理论、叠合盆地成油理论、前陆盆地成藏理论、天然气成藏理论及火山岩成藏理论等。笔者总结并概要论述上述油气地质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968.
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 南海在全球海洋和海洋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近40年来, 南海的化学海洋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系统的新发现、新认识, 提出了不少新的理论观点, 对全球海洋学的发展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研究发现了南海次表层存在以海水亚硝酸盐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参数极值现象, 不同参数水层深度范围不同, 由此形成的跃层生态系统有着与其他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的特点。从系统研究获知, 南海碳循环过程十分复杂, 生物作用下的生物泵过程以及碳源汇区域和季节变化巨大, 南海碳源汇在不同的区域不同的时间的性质和强度迥异, 全年尺度上总体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弱源。南海北部的珠江口邻近海域和深海盆的生态环境特征与化学物质循环和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密切相关, 但又与陆架边缘海、珊瑚礁等显著不同, 表现为珠江口底层存在缺氧现象, 珠江口海域是一个以缺氧为特征的生态脆弱区。在系统认识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快速、生物过程控制着化学物质的垂直转移的基础上, 提出了维持珊瑚礁生态系统高生产力的新机制——“拟流网理论”。对南海沉积物化学的系统研究认识到, 沉积物-水体化学物质循环有密切的耦合关系, 南海珊瑚礁或沉积岩心化学物质分布变化可反演其历史变化, 如南海冰期表层海水古生产力为间冰期的1.6倍; 晚中新世南海南部发生了一次“生物勃发事件”, 其生产力主要受季风和陆源营养物质输入量影响; 东北季风与西南季风在不同区域其影响程度不同等。40年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的这些新发现和新认识对系统揭示南海的海洋学过程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未来南海化学海洋学研究也必将为南海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969.
通过实测冀北滦平梁根村-东沟村九佛堂组剖面,并在开展多学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把剖面划分为3个岩性段,建立了系统的叶肢介生物地层6个组合.进行辽西九佛堂组-沙海组与冀北滦平九佛堂组的等时性对比;分析剖面的沉积相叠置特征,证明了剖面的沉积连续性和沉积旋回性变化,识别出剖面的3个浅湖相三级层序,重新厘定九佛堂阶的定义及其单位、界线层型.建议将"沙海阶"并入九佛堂阶,单位和界线层型定在冀北滦平盆地西北部梁根村-东山村之间;底界以叶肢介Eosestheria fuxinensis和E.jiufota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970.
通过实测冀北滦平梁根村-东沟村九佛堂组剖面,并在开展多学科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把剖面划分为3个岩性段,建立了系统的叶肢介生物地层6个组合,进行辽西九佛堂组—沙海组与冀北滦平九佛堂组的等时性对比;分析剖面的沉积相叠置特征,证明了剖面的沉积连续性和沉积旋回性变化,识别出剖面的3个浅湖相三级层序,重新厘定九佛堂阶的定义及其单位、界线层型。建议将"沙海阶"并入九佛堂阶,单位和界线层型定在冀北滦平盆地西北部梁根村-东山村之间;底界以叶肢介Eosesthe-ria fuxinensis和E.jiufotangensis的首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