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43篇
  免费   266篇
  国内免费   351篇
测绘学   280篇
大气科学   149篇
地球物理   444篇
地质学   878篇
海洋学   200篇
天文学   124篇
综合类   150篇
自然地理   135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37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125篇
  2012年   103篇
  2011年   109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10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1.
Large-scale dune erosion tests to study the influence of wave period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arge-scale physical model tests were performed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the wave period on dune erosion. Attention was focussed on 2D cross-shore effects in a situation with sandy dunes and extreme water levels and wave conditions. Besides profile measurements, detailed measurements in time and space of water pressure, flow velocities and sediment concentr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the near near-shore area. It was concluded that a longer wave period leads to a larger dune erosion volume and to a larger landward retreat of the dune face. Tests with double-peaked wave spectra showed that the influence of the spectral shape on dune erosion was best represented by the Tm − 1,0 spectral mean wave period, better than the peak wave period, Tp. The effect of the wave period on dune erosion was implemented in a dune erosion prediction method that estimates erosion volumes during normative storm conditions for the Dutch coast. More details of the measurements and additional analyses of physical processes are described in an accompanying paper by Van Thiel de Vries et al. [Van Thiel de Vries, J.S.M., van Gent, M.R.A., Reniers, A.J.H.M. and Walstra, D.J.R.,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Analysis of dune erosion processes in large scale flume experiments, In this volume of Coastal Engineering.].  相似文献   
112.
海洋技术标准涉及知识产权问题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洋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技术标准中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日益突出.如何确定海洋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之间的关系,成为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文中阐述了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特性,指出二者之间的冲突体现.并对国内外现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确定海洋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关系的几点具体思考与建议,寻找海洋技术标准中涉及知识产权问题的解决途径,探索涉及知识产权的海洋技术标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13.
介绍河北省卫星定位综合服务系统的建设情况,讨论TEQC软件对参考站周边环境的检测方法,给出了质量控制指标。并针对河北省卫星定位综合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几个参考站,应用TEQC软件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对处理结果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4.
针对带乘性噪声广义系统,提出1种在线性最小方差意义下的状态最优估计算法.首先,采用标准分解将系统变换为2个子系统;其次,通过估计子系统的状态,获得原系统的状态最优滤波.同时,算法还给出了动态噪声与量测噪声的估计.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5.
??????????????????????????????????????α????????????о??У????????????????????????????α???????????????????????б???б????????Ω???????????μ??????е??????????????????????涨?????????????????????????????α?????????б????????????????????????б?????????о????й???б?????????????????????????????????о????  相似文献   
116.
介绍已经报批的国家标准<地理信息质量原则>和<地理信息质量评价过程>所确定的地理信息数据质量元素、子元素及其描述符,数据质量评价的方法、内容和要求,以及数据质量评价结果的表达方法,并就我国这一领域存在的问题和相关标准及今后的发展简单地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7.
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平台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数字海图产品不断的生产完善,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海图显示与信息系统(ECDIS)”逐渐成为工作的重心,而这项任务的核心是符合S-57数据传输标准及S-52电子海图模式的显示平台的研制,以此为基础才能研制出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ECDIS。在研究电子海图国际标准化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技术实践,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电子海图显示平台,为我国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ECDIS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8.
针对点容量计算中混合区限制的要求,采用了动量积分法、经验公式法和有限差分法,分别对污水排放后可能引起的近区、过渡区和远区的污水浓度变化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就一定的限制性条件对容量点近区、高浓度混合区及容量点远区影响范围进行了分析。在大亚湾水容量计算及污水排海规划中的应用表明,该法具有计算机时较省、精度相对较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9.
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及解决思路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城市地理信息系统(UGIS)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标准化、信息安全、运营机制等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思路;阐述了相关行业部门协作与产业化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0.
我国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探讨与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我国饮水安全与北方缺水地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战略研究》及《全国农村饮水安全现状调查评估》中的调查资料,统计分析了我国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总体分布特征及 不同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按照中部、东部和西部划分,饮水不安全人口在数量上中部多东部少,中部为1.4 亿人,东部为0.7 亿人;在饮水不安全人口占农村总人口比例上,西部多东部少,西部为40%,东部为27%。饮用高氟、苦咸水、污染地表水、污染地下水以及水量缺乏等不同类型的饮水不安全人口分布特点各不相同,高氟水主要在华北地区,在天津饮用高 氟水人口占不安全人口的70%;饮用污染地表水主要分布在淮河以南、青海西藏以东大部分区域。进一步分析讨论了不同饮水安全问题(高氟、高砷、污染水、水量缺乏等) 的成因及影响农村饮水安全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严格防治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加强水源地保护,加 强雨水集蓄利用以及制定应急机制和预案等一系列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保障饮水安全的 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