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9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5篇
海洋学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苹果酸对含铊黄铁矿的淋滤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在25 ̄55℃低温条件下研究了苹果酸对广东云浮含铊黄铁矿的准动态淋滤,模拟考察了T1、Cd和Pb三种有毒元素随矿山开采和环境介质等因素作用而进入环境的情况。结果表明,云浮矿中T1的含量大大超过地壳背景值,越细的料级中含量越高。从淋滤结果可以推测,在矿山开采过程中,在环境介质的淋滤作用下,T1进入环境的速率远比Cd和Pb快。在介质浓度、作用时间和温度等影响淋滤结果诸因素中,温度的影响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安徽和县香泉独立铊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北侧的皖东地区,是目前为止发现的罕见独立铊矿床。和县地区位于扬子板块、华北板块和大别造山带之间的过渡带,区内无岩浆岩出露。矿床的赋矿围岩为奥陶系下统仑山组微晶灰岩、泥灰岩和泥岩,主要控矿构造为断裂和褶皱。矿床主要由一个矿体组成,矿体总体上为似层状和透镜状,分布与地层走向大体一致。矿床中铊高度富集,黄铁矿是铊的主要载体矿物,铊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替代铁进入黄铁矿晶格,其次以纳米级、次纳米级铊矿物颗粒形式产出。矿床的围岩主要蚀变类型有萤石化、重晶石化、硅化和碳酸盐化等。矿床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铊矿床的形成经历了两个成矿期,即海底热水沉积成矿期和低温热液改造成矿期。奥陶纪海底热水形成含铊黄铁矿建造,早白垩纪低温成矿流体对黄铁矿建造进行叠加改造,并使铊进一步活化富集。香泉铊矿床的发现和研究表明,分散元素铊不仅可以富集形成伴生型多元素矿床,还可以形成单一元素的独立铊矿床。  相似文献   
13.
活性炭吸附分离—分光光度法测定硫化矿和土壤中的痕量铊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详细研究并确定了在HCl介质中,活性炭吸附Tl及草酸铵解吸Tl的诸条件,使T1与干扰元素分离而预富集,回收率在99.6%~116.3%.以镉试剂2B为显色剂,准确测定了硫化矿和土壤中的Tl.考察了两个样品测定5次的相对标准偏差<6%,试样分析结果与原子吸收法、等离子体质谱法及泡沫塑料吸附分离-镉试剂2B光度法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4.
低温热液成矿作用中铊有机络合物搬运形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永良 《矿床地质》2010,29(1):177-181
文章依据等库伦反应外推原理,计算了铊的醋酸(TlAc0)、柠檬酸(TlCit2-)、苹果酸(TlMal-)、草酸(TlOx-)及琥珀酸(TlSuc-)络合物在25~100℃之间的稳定常数。将这些稳定常数输入EQ3/6的DATA0.SUP热力学数据库后,在75℃和100℃温度条件下,对铊的诸物种于低温热液中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分配进行了计算。计算表明,在中性及偏碱性条件下,在75℃还原环境中,自由铊离子(Tl+)所占比例约为55%,TlHS0约占10%,而其余则为铊的有机络合物,并以铊的柠檬酸络合物占绝对优势。在75℃氧化环境中,自由铊离子约占55%,而铊的有机络合物则为45%左右。在100℃还原环境中,自由铊离子所占比例约为20%,TlHS0约占20%,其余则为铊的有机络合物。在100℃氧化环境中,自由铊离子所占比例约为30%,其余则为铊的有机络合物。因而笔者认为,铊的有机络合物,尤其是铊的柠檬酸络合物,在低温热液中对于铊的溶解及搬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多种负载泡塑对Au、Ag、Ti、Cd的富集行为。提出了在HCI-KI-抗坏血酸介质中用甲基异丁基酮(MIBK)负载泡塑同时萃取,然后用2%硫脲-1%HCl解脱的富集方法,并采用火焰原子吸收连续测定地质样品中痕量Au、Ag、Tl和Cd,方法的测定下限(μg/g)分别为:0.2g、0.05、0.20和0.04。  相似文献   
16.
南华砷铊矿床元素地球化学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张忠  张兴茂 《地球化学》1998,27(3):269-275
南华砷铊矿床位于云南省南华县城东南,北距县城55km。矿床产于上侏罗统江边组雄黄厂段(J3^1c),以砷和铊元素组合为特征,属于典型的低温热液改造矿床。通过矿床地质、稀土元素和成矿模式的研究,对矿床成矿作用进行讨论。卤素,尤其氯是铊富集成矿的矿化剂,铊价态变化在富集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成矿流体是具有Ce和Eu负异常的酸性溶液,基本保留了矿源层的稀土分布模式。在成矿过程中亲石元素和亲硫元素均不同  相似文献   
17.
陈代演  王华 《矿物学报》1996,16(3):307-314
本文以地球化学过程基本定律为指导,根据区域和矿区外围八条剖面169件样品的分析数据,采用柯尔莫各洛夫非参数正态检验法,对黔西南铊矿床(点)赋矿地层中成矿元素Tl、Au、Hg、Sb、As、Pb、Zn的丰度值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目前提供了全球几乎所有的硒、碲及部分铊产量,其中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可共伴生碲、硒、铊等稀散金属。文章从元素地球化学行为、矿床类型、岩浆作用、赋存状态、稀散金属与铜金关系等方面,总结了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中有关碲、硒、铊富集机制的研究进展。碲、硒具有亲铁和亲硫的特征,而铊具有亲硫和亲石的双重特征,三者具有不同程度的挥发性。岩浆热液型矿床伴生有碲、硒、铊矿化。基性岩浆的注入和岩浆硫化物熔离可能是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碲、硒、铊富集的主要岩浆作用。氧化性富金斑岩-矽卡岩矿床中铜和金含量通常呈正相关性,发育有丰富的含碲/硒/铊矿物,但碲、硒、铊与铜、金的关系还不清楚。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育多个氧化性矽卡岩金矿、矽卡岩铜金矿,伴生大规模的碲、硒、铊矿化,且已被综合回收利用,该带是探讨氧化性富金矽卡岩矿床中碲、硒、铊富集机制的理想对象。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在HCl(或HBr)介质中410哌啶树脂对Au~(3+)、Ag~+、Tl~(3+)、Ga~(3+)和In~(3+)的吸附特性,考察了被吸附金属离子的分组洗脱或分别顺序洗脱条件,拟定了地质样品中上述诸离子的分离富集程序。经地质标样分析验证,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20.
Starting with the research status of bio-metallogenesis of TI deposits and their geology, this work deals with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I enrichment and mineralization and the mechanism of bio-metallogenesis of TI deposits, as exemplified by TI deposits in the low-temperature minerogenetic province. This research on the bio-metallogenesis of TI deposits is focused on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bio-enrichment and TI, the enrichment of TI in micro-paleo-animals in rocks and ores, bio-fossil casts in TI-rich ores, the involvement of bio-sulfur in minerogenesis and the enrichment of bio-genetic organic carbon in TI ores. Thallium deposits have experienced two ore-forming stages: syngenetic bio-enrichment and epigenetic hydrothermal reworking (or transformation). Owing to the intense epigenetic hydrothermal reworking, almost no bio-residues remain in syngenetically bio-enriched TI ores, thereby the TI deposits displa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ydrothermally reoworked deposits.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Grant No. 4037204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