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53篇
  免费   3580篇
  国内免费   4217篇
测绘学   1433篇
大气科学   2335篇
地球物理   2726篇
地质学   11312篇
海洋学   3022篇
天文学   2537篇
综合类   1436篇
自然地理   4249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618篇
  2021年   738篇
  2020年   698篇
  2019年   867篇
  2018年   706篇
  2017年   780篇
  2016年   816篇
  2015年   907篇
  2014年   1145篇
  2013年   1013篇
  2012年   1272篇
  2011年   1276篇
  2010年   1096篇
  2009年   1498篇
  2008年   1299篇
  2007年   1601篇
  2006年   1577篇
  2005年   1470篇
  2004年   1333篇
  2003年   1277篇
  2002年   1109篇
  2001年   885篇
  2000年   742篇
  1999年   679篇
  1998年   585篇
  1997年   458篇
  1996年   400篇
  1995年   368篇
  1994年   311篇
  1993年   266篇
  1992年   253篇
  1991年   188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86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4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9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8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4篇
  18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对于低纬度地区的航空磁测的ΔT资料,如果化极处理时对磁化方向判断存在误差,用目前的化极方法进行资料处理,要比在高纬度地区化极发生更大的畸变,不适于对资料进行解释。通过一些模型计算及一些实际资料对比,在低纬度地区用航磁总场梯度模划分磁性体地面投影边界是简单实用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952.
郑辉 《地质找矿论丛》2016,31(3):317-324
观音梁子锰矿赋存于寒武系邱家河组中,是龙门山中段在邱家河组中新发现的工业锰矿床。通过矿区勘探工作及室内观察、测试等手段,对矿区成矿地质背景、含锰岩系、矿体及矿石矿物特征、矿床成因、找矿前景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总结分析。研究发现,观音梁子锰矿为典型的沉积型锰矿床,矿体呈层状产于邱家河组三段硅质白云岩中,延伸较稳定,严格受层位的控制;矿石类型为菱锰矿型,主要由菱锰矿、硫锰矿、水锰矿等组成。早寒武世,龙门山地区由于地壳拉张裂陷形成深海盆地,在还原环境下,锰元素与碳酸根直接结合形成碳酸锰矿物,稳定的物源、深海还原环境为锰矿富集提供了有利的成矿环境。观音梁子锰矿的发现,证实了龙门山北段邱家河组含锰层位的存在,为龙门山中段的锰矿找矿提供了契机,同时显示了寒武系邱家河组具有良好的找锰远景。  相似文献   
953.
湘西地区脉状钨锑金矿床矿体严格受构造控制,并普遍具有沿倾向发育较深、侧伏和板柱状赋存的规律。文章阐述了矿体侧伏的控制因素,并以沃溪金矿和泥潭冲金矿为例,分析了褶皱和断裂控制的板柱状矿床(体)的构造特点,总结了矿体板柱状赋存的成因以及矿体侧伏和板柱状赋存的规律,认为应该利用矿体的侧伏和板柱状赋存的规律指导勘查工作。  相似文献   
954.
本文运用ASTER多光谱遥感数据识别柴达木南缘玛兴大湾地区典型岩浆岩的岩性信息,分别采用光谱分析法和最小噪声变换法进行试验,可有效地识别与提取出研究区内的典型岩浆岩岩性信息;经已知地质资料和野外查证资料分析证明,用上述方法提取岩性信息的结果可靠,能为岩性填图及矿床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55.
长江中游荆江的水沙通过三口洪道分流入洞庭湖,三口分流是荆江-洞庭湖关系调整的驱动因子,为揭示其变化特征及三峡工程运用的影响,基于大量的原观数据,系统研究了近60年三口分流比的变化过程,提出其显著调整特征及诱发因素,引入径流还原计算方法,量化了三峡水库不同运用方式对三口分流量的影响幅度。结果表明:①特大洪水及重大人类活动等诱发因素作用下,三口分流比出现4~5年持续性减小的趋势调整期,之后进入分流比稳定恢复的平衡调整期;②2003-2014年,三峡水库汛前枯水补偿调度使得三口分流量年均增加8.000亿m3,汛后蓄水使得三口分流量年均减小29.00亿m3,对三口分流综合影响量为年均减少21.00亿m3,占同期三口年均分流量的4.29%。  相似文献   
956.
周娟  罗荣涛  陈杰 《江苏地质》2016,40(1):107-112
目前,东营凹陷南坡沙三段已钻遇到坡移扇这一新型的岩性油气藏类型,但是对坡移扇的地质认识较浅,且其识别特征尚不明确,从而制约了坡移扇勘探的进程。通过大量的岩芯精细观察和描述,统计分析了大量实验数据,在结合地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系统总结坡移扇有别于浊积岩的沉积特征等识别标志。分析认为,坡移扇的形成受三角洲的规模和建设性、构造坡度或沉积坡度、构造运动及湖平面变化等因素所控制。  相似文献   
957.
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杨库村铜矿的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围岩蚀变及矿床成因、成矿控矿条件的分析研究,并与相邻已知矿区进行对比,结合近几年的工作成果,阐述了杨库村铜矿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58.
赵文津 《地球学报》2016,37(1):7-24
本文以INDEPTH项目对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带深部成像结果为基础,从构造演化角度探讨藏南陆-陆碰撞带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作用问题。深部探测给出的碰撞带深部结构与侯增谦等地质学家提出的深部结构有较大的异同,如何协调起来以深化对藏南陆-陆碰撞条件下成矿作用的认识,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藏南碰撞带成矿实际上是在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冈底斯岩浆弧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陆-陆碰撞挤压强烈改造后的再成矿。碰撞带的深部结构构造演化的特点是:(1)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连续俯冲了约120 Ma,形成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这导致了陆缘带地壳增厚并含有大量的地幔岩浆流体物质(如南美安第斯成矿带那样);(2)在印度大陆与冈底斯陆缘弧接近碰撞时,在对挤中新特提斯大洋洋壳与大洋岩石圈地幔发生向上挤出与向下拆沉,并使部分洋壳残片和大洋岩石圈物质保存在中上地壳内;(3)两大陆岩石圈碰撞对接后,印度岩石圈地幔加深达70~80 km并沿地壳底部向北推进,并将加厚地壳内大量的成矿物质、钙碱性岩浆,洋壳及新生的下地壳,以及部分地幔物质从地壳底部将其围限起来,成为后期再成矿的物质基础;(4)查明了碰撞带深部壳/幔间产生了一层中间速度层(相当于MASH层),在中上地壳部位出现一层巨大的部分熔融层;(5)在碰撞挤压下冈底斯带内产生多组断裂构造,大型逆冲断裂系与背冲断裂,并引发了含矿岩浆的再活动,并在浮力(下地壳内)和挤压力作用下多次活动上升生成斑岩型铜矿床;(6)成矿后地表遭受过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使矿床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959.
张光辉  李卓  严明疆  王茜  王威 《地球学报》2016,37(5):637-644
针对冀中平原深部地下热水资源可更新性问题,以辛集馆陶组地下热水系统为例,采用相同开采强度下地下热水位降幅异常变化的识别方法,通过2000年以来该地下热水位年际及月际降幅与开采量和上游山区年降水量之间响应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冀中平原辛集地区馆陶组地下热水资源具有一定的可更新能力,与上游山区年降水量变化相关,还与地下水位埋深、当年开采引起的水位降幅大小和开采疏干层位砾粗砂岩及细砂岩占比状况有关;(2)辛集地区馆陶组地下热水大规模开采,是该地下水系统获得上游区侧向流入补给的必要条件,属于开采激发型补给,更新补给的资源数量有限;(3)从2000年以来该区地下热水水位动态变化趋势来看,目前该区地下热水资源已处于超采状态,需要压采或人工回灌增大补给,否则难以可持续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960.
塔里木盆地是中国最大的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形成了三个大的拗陷区:由满加尔凹陷、库车拗陷、阿瓦提拗陷组成的塔东北拗陷区;由于田-民丰-若羌拗陷构成的塔东南拗陷区;由莎车-喀什-叶城拗陷构成的西南拗陷区。根据塔里木盆地地质、古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及地球化学等特征,分析钾盐成矿条件,确定控矿因素,划分成矿远景区。依据盆地(拗陷)面积较大、拗陷内分布有次级拗陷、含盐系及岩盐层分布广,而且厚度较大和具有明显的含钾显示等特点,将塔里木盆地划分了4个钾盐成矿远景区,即满加尔凹陷钾盐成矿远景区、莎车拗陷钾盐成矿远景区、库车拗陷(拜城-阳霞)钾盐成矿远景区和民丰凹陷钾盐成矿远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