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29篇
  免费   3742篇
  国内免费   4128篇
测绘学   1612篇
大气科学   2728篇
地球物理   3700篇
地质学   10386篇
海洋学   3019篇
天文学   329篇
综合类   1584篇
自然地理   5241篇
  2024年   62篇
  2023年   197篇
  2022年   636篇
  2021年   798篇
  2020年   722篇
  2019年   818篇
  2018年   752篇
  2017年   869篇
  2016年   858篇
  2015年   956篇
  2014年   1167篇
  2013年   1083篇
  2012年   1337篇
  2011年   1304篇
  2010年   1152篇
  2009年   1368篇
  2008年   1235篇
  2007年   1491篇
  2006年   1499篇
  2005年   1339篇
  2004年   1246篇
  2003年   1154篇
  2002年   1014篇
  2001年   809篇
  2000年   682篇
  1999年   613篇
  1998年   528篇
  1997年   471篇
  1996年   446篇
  1995年   375篇
  1994年   354篇
  1993年   287篇
  1992年   253篇
  1991年   190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181篇
  1988年   78篇
  1987年   5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17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7篇
  1977年   3篇
  1954年   5篇
  1877年   2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31.
A Computational Model for Velocity Separation in Shallow Se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ONG  Zhiyao 《中国海洋工程》2002,16(3):407-413
Based on the hydrodynamical feature and the theoretical velocity profiles of tidal flow and vvind-induced flow in shal-low sea, a computational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the first time, which can separate observed velocity into tidal velocity and wind-induced velocity by use of the least square method. With the model, not only the surface velocities of tidal flow and vvind-induced flow are obtained, but also the bed roughness height is determined and the wind velocity above the wa-ter surface is estimated. For verification of the model, the observed velocity in the Yellow River Estuary and the laborato-ry test is separated, then it is applied to the Yangtze River Estuary. All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model is simple in method, feasible in process and reasonable in result. The model is a valid approach to analysis and computation of field dala, and can be applied to separate the observed velocity in shallow sea; at the same time, reasonable boundary conditions of th  相似文献   
132.
东太平洋地区DSDP573孔始新世末期的微玻璃陨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研究 DSDP5 73孔的岩心样品 ,首次在该孔始新世与渐新世的界线地层含金属粘土层中发现了微玻璃陨石 ,且主要富集在其底部。一个样品 (5 g)中最多可达 12粒。这些微玻璃陨石主要呈球形、椭球形。用电子探针测试了其化学成分 ,Si O2 含量为 2 9.6 4%~ 5 8.93%,Al2 O3 为 3.42 %~ 2 0 .96 %,Fe O为 9.98%~ 2 9.5 5 %,Mg O为 4.32 %~ 16 .0 5 %,Ir为 0 .0 6 %~ 0 .81%。总体来说 ,微玻璃陨石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 ,可能与靶岩的成分变化较大有关。始新世末期北美微玻璃陨石场的展布方向约为 2 5 0°,这与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改变所需要的矢量变化(2 45°)仅相差 5°,推测很可能是始新世末期陨星的撞击引起了太平洋板块在该时期的运动方向由 NNW突然变为NWW。  相似文献   
133.
海洋中的烃及其迁移和衰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海洋中有关烃类的研究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分别介绍海洋中烃的来源,迁移和衰变及石油对海洋的污染。  相似文献   
134.
采用TOGA/COARE国际合作考察期间(1992年10月─1993年2月)获得的267次定点(2°S,155°E)定时高空大气探测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发现1992年12月─1993年2月低空存在一支西风急流,有两次分别持续半月之久,而1992年11月的两次赤道西风急流,因无赤道高空急流配合,仅持续2d便消失。本文还指出:(1)赤道低空西风急流是各种海-气指数产生ENSO异常的重要信息;(2)赤道高空急流有滞后赤道低空急流2d左右的响应关系;(3)赤道低空急流是纬向水汽输送的狭窄通道。  相似文献   
135.
长江三角洲北翼全新统底界和“硬粘土层”的讨论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以钻孔资料为依据,通过岩石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和~(14)C测年分析,认为应以第一海相层底板作为Q_4/Q_(1-3)界线,而不能机械地划在“硬粘土层”顶板;上更新统顶部属河漫、湖沼相沉积,后经暴露、脱水局部层段硬化而成为所谓的杂色“硬粘土层”;本区晚更新世末古地形呈由东、东南向西、西北逐渐抬升的掀斜状,并控制着全新世的海侵方向和范围。  相似文献   
136.
宁镇山脉的褶皱带被一系列横断层分割为褶断段。横断层相邻的断块,无论是褶皱的形态、纵断层的数目、规模和断距等特征沿纵向跨越横断层均存在不连续性的跃变,表明这些横断层是早于褶皱或与之伴生的纵断层而存在,并对各断块内发育的地质构造起到限制作用。因横断层作为较早的边界,后期的挤压在被分割的各块段内可以是有差异的,导致宁镇褶皱带在总体上的一致性,分段上的有特殊性。  相似文献   
137.
本文用能谱方法分析了黄海的海表面水温(SST)场的准周期变化。由分析结果清楚地看出,SST具有高频准周期变化:黄海北部以2.6—3.2,1.4—1.7,3.6—3.8和6.7个月的准周期为主;3.3—3.6,5,1.3—2.3及6.7个月在黄海南部占优势。同时,两个海域都有6.7和3.3年的明显的准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38.
本文对北部湾三维潮波进行了数值研究,并将所得结果与现有观测资料作了比较。通过比较发现两者相当一致。文中还绘制了M_2和K_1分潮的同潮图,并对其作了讨论。可以断定,北部湾的日潮优势是由日潮共振所引起的。M_2和K_1分潮流的水平分布表明,强流区位于它们各自的蜕化无潮点附近。还讨论了分潮流的铅直结构,可以看出这种结构十分接近实际分潮流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9.
根据大量田间试验和调查资料分析,作者提出烟单14号玉米生长过程中,小喇叭口期土壤中全氮、大喇叭口期土壤中速效磷的含量与产量相关密切。并据此建立了产量及构成三因素与土壤养分间的最优相关模型。  相似文献   
140.
利用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151个样品中黏土矿物的测试数据,计算了主要黏土矿物含量的平均值并编制分布图,据此分析黏土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南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物中的黏土矿物组合类型为伊利石-蒙脱石-高岭石-绿泥石,含量平均值依次为47%、19%、17%和16%。高岭石含量分布具有北部低、南部高的特点,与之对应的是蒙脱石矿物含量呈现北部高、南部低的趋势。伊利石和绿泥石含量分布规律不甚明显。前者呈现北部略高、南部稍低的分布趋势,含量变化起伏较大;后者的含量变化呈西北陆坡区稍偏低,其他部位含量分布均匀的趋势。伊利石/高岭石含量的比值变化与高岭石含量变化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从黏土矿物含量的分布规律来看,控制本区黏土矿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物源的搬运和输送、水动力条件变化、海底火山活动、地球化学环境影响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