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1篇
  免费   89篇
  国内免费   168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88篇
地质学   475篇
海洋学   7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2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51.
Coupling morphological, sedimentological, and rheological studies to numerical simulations is of primary interest in defining debris‐flow hazard on alluvial fans. In particular, numerical runout models must be carefully calibrated b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This is particularly true in clay‐shale basins where hillslopes can provide a large quantity of poorly sorted solid materials to the torrent, and thus change both the mechanics of the debris flow and its runout distance. In this context, a study has been completed on the Faucon stream (southeastern French Alps), with the objectives of (1) defining morpho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orrential watersheds located in clay‐shales, and (2) evaluating through a case study the scouring potential of debris flows affecting a clay‐shale basin. Morphological surveys, grain‐size distributions and petrographic analyses of the debris‐flow deposits demonstrate the granular character of the flow during the first hectometre, and its muddy character from there to its terminus on the debris fan. These observations and laboratory tests suggest that the contributing areas along the channel have supplied the bulk of the flow material.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52.
基于自适应收缩可行域的遗传算法反演TEM导电薄层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将自适应收缩可行域的遗传算法与视纵向电 导微分成像法相结合,反演瞬变电磁测深中的导电 薄层,计算结果证明:该算法通过对可行域的自适 应收缩,加快了计算速度、提高了计算精度;并在 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瞬变电磁测深的等值性,缩小了 等值范围。通过对导电薄层模型的模拟计算和实例 分析,并与常规反演曲线进行对比,使用本法反演 成像的结果,明显地显示出导电薄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653.
左文乾 《铀矿地质》2005,21(2):79-84
本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鄂托克前旗地区区域地质概况、找矿目的层下白垩统志丹群华池 环河组地层岩性岩相和层间氧化带发育特征以及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化特征的研究, 综合分析了该区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矿条件, 认为该区具有较好的铀成矿环境和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654.
本文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B)为柱撑剂,在不同浓度条件下(0.5~2.5CEC)制备了层间季铵盐离子呈单层平卧、双层平卧和倾斜双层排列的HDTMA 柱撑蒙脱石,并研究了具有不同层间结构的HDTMA 柱撑蒙脱石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能力以及溶液pH值、温度、对硝基苯酚初始浓度等因素对HDTMA 柱撑蒙脱石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HDTMA 柱撑蒙脱石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能力随着介质溶液pH值的升高而升高,这主要受对硝基苯酚在不同pH条件下的离子化程度影响;HDTMA 柱撑蒙脱石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能力随着介质溶液温度的升高而降低,说明吸附反应是一个放热过程。同时,从单层平卧→双层平卧→倾斜双层,HDTMA 柱撑蒙脱石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能力明显提高。钠基蒙脱石和低堆垛密度(单层平卧、双层平卧)的HDTMA 柱撑蒙脱石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等温线呈S型,而高堆垛密度(倾斜双层)的HDTMA 柱撑蒙脱石对对硝基苯酚的吸附等温线呈Linear型,表明前者以表面吸附为主,后者以分配作用为主。  相似文献   
655.
在南宁盆地的地层中广泛存在一层薄铁锰硬壳,在工程实践中因其薄常被忽略,所以缺乏对其研究而无相关工程特性资料.本文通过试验研究铁锰薄硬壳层强度与变形特性,并结合工程进行模拟研究,为下一步从事设计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56.
通过对可地浸砂岩型铀矿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物理化学条件分析,详细讨论了其自然电场的形成机理,建立了数学计算模型,并对常见形态矿体的自然电位异常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曲线特征,讨论了自然电位异常地形校正方法,并给出了一种斜坡地形条件下的自然电位模拟曲线。最后,以一个实例说明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57.
介绍计算机自动化实现透明矿物薄片鉴定检索的方法。利用薄片鉴定时显示的光性特征,建立矿物鉴定数据库。运用VB为该数据库编写检索程序,实现计算机自动检索鉴定矿物种类。最后以黑硬绿泥石为例介绍检索系统的使用方法。  相似文献   
658.
随机反演技术在薄互层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大庆长垣东部葡萄花油层厚度薄、相带窄、受分辨率的限制,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处理不能有效地对储层进行识别的地质特点,以宋芳屯油田芳231区块为研究对象,根据研究区域内井网密度差异大的特点,采用模拟技术序贯高斯协模拟,更多地考虑已知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将地质统计模拟引入到储层预测研究中,并充分利用地震数据体的横向分辨率,约束地层的空间展布。应用三维随机反演方法,进一步提高储层预测的分辨率,更好地识别砂体。  相似文献   
659.
层间氧化作用:一种分散元素(Re、Se)新的富集成矿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分散元素成矿机制研究现状,在简要概括世界主要地区砂岩型铀矿床中分散元素富集状况的基础上,以我国511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床为例,阐述了分散元素Re、Se在砂岩型铀矿中的超常富集特征,论证和分析了砂岩型铀矿中分散元素超常富集的相对独立性,以及层间氧化作用机制下分散元素(Re、Se、Ge、Ga)独立成矿的可能性。认为在矿源条件具备的表生环境下,层间氧化作用促使分散元素超常富集并独立成矿是可能的。提出层间氧化作用是一种分散元素成矿新机制、新类型。建议加强分散元素基础成矿理论和检测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660.
为研究淤泥质河口的水沙运动规律,建立了用于模拟淤泥质河口水沙运动的二维数学模型。该模型采用基于无结构三角网格下的有限体积法对方程组进行离散,结合Roe-MUSCL方法及时间方向的预测-校正格式,使模型在时空方向具有二阶计算精度。模型中分别采用不同方法计算粘性和非粘性泥沙的输移源项,并引入粘性泥沙的起动流速和冲刷率计算公式。采用已有的概化水槽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初步验证。然后模拟了1995年10月小潮及大潮期间海河口的潮流运动与泥沙输移过程,计算得到的潮位、潮流速及含沙量过程与实测过程符合较好,结果表明模型能够用来模拟淤泥质河口粘性和非粘性泥沙的不平衡输移过程。同时还比较了泥沙输移源项的不同处理方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计算表明在淤泥质河口水沙运动数学模型中必须同时考虑粘性和非粘性泥沙的输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