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84篇
测绘学   97篇
大气科学   132篇
地球物理   32篇
地质学   156篇
海洋学   6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54篇
自然地理   7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综合受控于构造、物源、海平面和气候等多种因素,其迁移演化与深水沉积体系发育关系密切。陆架边缘迁移规律及沉积物输送体制与深水砂体预测是当前国际地学领域的热点议题。本文通过基于琼东南盆地新采集的高精度地震资料,定量表征了第四系陆架边缘轨迹,识别了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中等角度上升型和高角度急剧上升型等3类陆架边缘轨迹类型。2.4 Ma以来,陆架边缘轨迹时空演化可分为3个阶段且具有侧向差异性:2.4~1.9 Ma以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为主,1.9~0.8 Ma西北部以低角度缓慢上升型为主,东北部则以中等角度上升型为主,0.8 Ma至今西北部以中等角度上升型为主,东北部以高角度急剧上升型为主。琼东南盆地第四系陆架边缘迁移轨迹研究表明:当陆架边缘轨迹角0°<α<4°时,陆坡区峡谷规模较小且下切浅,深海平原区发育多期大型海底扇沉积,块体搬运沉积(MTDs)较少;当4°<α<35°时,陆坡区峡谷规模有所增加,深海平原区海底扇沉积与块体搬运沉积均有出现;当35°<α<90°时,陆坡区峡谷发育较少但下切深,深水平原区沉积以大型块体搬运沉积为主,海底扇几乎不发育。琼东南盆地更新世以来气温不断下降,以及东亚冬季风的显著增强,物源供给增强加之海平面的下降进而导致了西北部陆架边缘表现为进积特征;研究区东北部的断裂活动频繁以及物源供给弱,导致了研究区东北部陆坡推进距离远远小于研究区西北部且发育多期次块体搬运沉积物。以上认识对南海北部陆架边缘体系及深水扇预测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52.
理论提出的纠偏方法需反复进行实验验证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然而垂钻纠偏控制过程复杂,操作难度大,所需时间长、资金庞大,直接将所提方法放置现场调试是不可取的,而仅采用计算机仿真对算法进行验证也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发展和研究纠偏控制工程实现方法十分必要。本文以地质钻探钻进过程定向纠偏控制的工程实现为导向,首先分析并给出实际纠偏工艺过程以及纠偏控制的特点与目标;然后总结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纠偏控制问题与优化目标,结合笔者早期的一些纠偏控制理论研究,分别阐述不同纠偏工况下的纠偏控制方法;其次开发定向纠偏控制系统,用于集成纠偏控制算法,使得算法能够应用于实际工程;最后设计纠偏控制实验,以验证纠偏控制算法的工程适用性。实验表明,所提纠偏控制方法能够有效应用于实际纠偏过程,并应对和完成多种纠偏任务。  相似文献   
53.
孟祥波 《探矿工程》2015,42(8):22-24
齐平3井是部署在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齐家凹陷的一口水平探井,完钻斜深3574.03 m,垂深2201.1 m,水平段长1195.35 m。在施工前对井身结构和井眼轨迹剖面进行了优化设计,施工中应用井眼轨迹控制技术、地质导向技术,并配以钻井安全施工工艺,保证了该井的顺利完钻,实现了设计要求的各项技术指标,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相似文献   
54.
申莹  王樱子  王辉  王智森 《测绘科学》2015,40(2):26-28,87
为了实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导航系统飞行物的位置和空间关系,以提高北斗系统的运行准确性,该文根据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不间断授时服务特点,提出一种利用北斗卫星授时信号估计空间飞行物轨迹的方法。卫星下发的授时信号到达用户终端的过程中,受到空间飞行物的遮挡而产生扰动。用户终端将接收的扰动信号的变化量通过各种网络汇聚到数据中心,如果用户终端、空间星座和地面数据中心的时钟同步,在多个用户终端存在的条件下,将数据中心计算出的飞行物的时空参量等信息标注到空间地理信息系统上,连接这些空间点,就可以绘制出空间飞行物的运动轨迹。  相似文献   
55.
The implementation of social network applications on mobile platforms has significantly elevated the activity of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Mobile social networking offers a channel for recording an individual’s spatiotemporal behaviors when location-detecting capabilities of devices are enabled. It also facilitates the study of time geography on an individual level, which has previously suffered from a scarcity of georeferenced movement data.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on the use of georeferenced tweets to display and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daily user trajectories. For georeferenced tweets having both location information in longitude and latitude values and recorded creation time, we apply a space–time cube approach for visualization. Compared to the traditional methodologies for time geography studies such as the travel diary-based approach, the analytics using social media data present challenges broadly associated with those of Big Data, inclu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velocity, large volume, and heterogeneity. For this study, a batch processing system has been developed for extracting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from each tweet and then creating trajectories of each individual mobile Twitter user. Using social media data in time geographic research has the benefits of study area flexibility, continuous observation and non-involvement with contributors. For example, during every 30-minute cycle, we collected tweets created by about 50,000 Twitter users living in a geographic region covering New York City to Washington, DC. Each tweet can indicate the exact location of its creator when the tweet was posted. Thus, the linked tweets show a Twitter users’ movement trajectory in space and time. This study explores using data intensive computing for processing Twitter data to generate spatiotemporal information that can recreate the space–time trajectories of their creators.  相似文献   
56.
董晓波  王晓青  付娇  胡海涛  张权  杨洋  吕峰 《气象》2020,46(6):850-856
由于受到高空风场的影响,人工增雨防雹火箭真实的弹道轨迹和射程与理论弹道值具有不一致性。为增强实施增雨防雹作业的科学性、精准性及其作业效果评估准确性,研制了一套人工增雨防雹火箭播撒作业跟踪系统。该系统分为火箭定位系统和数据传输系统两部分,利用卫星定位模块加上数据传输电台模式将火箭飞行轨迹实时传输至地面。并开展了一次人工增雨防雹火箭弹道跟踪实弹发射试验,发射两发人工增雨防雹测试火箭,除初始阶段4~5 s卫星定位失锁而没有数据外,其余时间所有数据均接收完整。结合高空风场数据对人工增雨防雹测试火箭进行风偏修正后的实际弹道更接近于理论弹道,风偏修正意义明显,有利于增雨防雹火箭精准作业。  相似文献   
57.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江淮梅雨水汽输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江志红  任伟  刘征宇  杨浩 《气象学报》2013,71(2):295-304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引入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v4.9),结合用于海量轨迹分析的气块追踪分析方法,探讨了江淮梅雨气候平均的水汽输送特征以及梅雨异常年水汽输送的差异。结果表明,在气候态下,江淮梅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太平洋和欧亚大陆4个区域,其对江淮梅雨的水汽输送贡献分别为35%、19%、22%和19%。其中,印度洋、孟加拉湾—中国南海和太平洋上的输送气流主要来自850 hPa以下的对流层低层,而欧亚大陆的输送气流主要来自600 hPa左右的对流层中层。进一步对比梅雨异常年水汽输送的差异,发现孟加拉湾—中国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输送对江淮梅雨的异常有重要影响,梅雨偏多年来自孟加拉湾—中国南海的水汽输送较多,其对江淮梅雨的水汽输送贡献为24%,比梅雨偏少年约增加了13%,梅雨偏少年则是来自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水汽输送较多,对江淮梅雨的水汽输送贡献分别达到了40%和30%,比梅雨偏多年约增加了5%和10%。  相似文献   
58.
华北地区典型污染天大气气溶胶飞机探测个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瑜  银燕  石立新  段英  吴志会 《高原气象》2012,31(5):1432-1438
利用2005年10月17日华北地区一次典型污染天气条件下的飞机探测资料,对石家庄和邯郸气溶胶的微物理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初步讨论了该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污染的微观特征和可能原因。结果表明,观测当天石家庄和邯郸地区的气溶胶粒子浓度很高,边界层内气溶胶平均数浓度为103cm-3量级,最高值出现在近地面附近,达到104cm-3量级;边界层以上的数浓度基本都在103cm-3量级,属于空气污染比较严重的一次过程。造成污染的原因是该日晴天风小,大气湍流较弱,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和稀释。基于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对颗粒物进行溯源和追踪分析,发现造成气溶胶浓度较高的气块传输路径主要为西北和偏西路径,境外源主要来自蒙古国,境内源主要来自我国西部,途经甘肃、宁夏、陕西及山西后进入河北。  相似文献   
59.
Using a statistical model for simulating tropical cyclone (TC) formation and a trajectory model for simulating TC tracks, the influence of the El Nino-Southern Oscillation (ENSO) on the peak-season (July-September) TC prevailing tracks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basin is assessed based on 14 selected El Nino and 14 selected La Nina years during the period 1950-2007. It is found that the combination of statistical formation model and a trajectory model can simulate well the primary features of TC prevai...  相似文献   
60.
一次持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朱敏  王体健  卢兆民 《气象科学》2008,28(6):673-677
2004年12月24-30日,淄博地区出现一次持续一周的强空气污染过程.本文分析了这次过程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和造成强污染的天气形势特点以及主要的气象变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高空维持稳定纬向环流、逆温层结持续存在、混合层厚度增加、低空风速小,导致污染物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污染物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