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8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赵晓彦  熊自英 《岩土力学》2011,32(7):2146-2152
将框架梁视为刚性梁,从而将锚索集中力转化为加在坡面上的矩形分布力,根据类土质边坡的工程特性,将边坡土体视为弹性体,推导了框架预应力锚索作用下坡体内任一点的预应力传递系数计算方法,得出了锚固预应力自坡面向坡体内的传递规律,并以G323改造工程某实际边坡为原型进行了离心模型试验,得出了预应力在坡体内不同位置处引起的土压力变化,间接得出预应力自坡面向坡体内的传递规律,离心模型试验得出的预应力传递规律与理论推导得出规律基本吻合。研究表明,在分布力作用下,类土质边坡岩土体的塑性形变相对于集中力作用时减小很多,坡体更多表现为弹性体,预应力分布系数受预应力大小的影响减小。相对于无框架单锚,框架预应力锚索措施中,锚索引起的高压应力得以很好的分散,压力分布系数由0.90左右降到了0.40左右,压应力集中程度减小约56%,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边坡浅层土体的压缩变形,减少了预应力损失,有效地提高了锚固效果,锚间距可由单锚的3.2 m增大为4.2 m左右  相似文献   
72.
杨莲梅  杨涛 《冰川冻土》2007,29(2):250-257
用1995年5月至1999年4月KWBC北半球500 hPa高度场5°×5°客观分析资料,应用谐波分析把等压面高度场沿纬圈作富利叶级数展开,计算逐日25°~80°N每隔5°纬度递增的沿纬圈的扰动动能与平均动能转换率(E)、角动量涡旋输送(RM),分析了E和RM的年、季分布特征及其与新疆暴风雪过程的关系.结果表明:E和RM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和周期性;E的正高值中心与新疆暴风雪过程有较好的关系,出现E正高值中心的日期作为预报指标日,其后3~6 d新疆将出现暴风雪天气过程,出现RM负低值中心的日期作为预报指标日,其后3~8 d新疆有暴风雪过程发生;当E的正高值中心和RM的负值中心同时出现时,更确定了新疆暴风雪过程出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3.
依据大量实地测试调查资料和专题研究成果而完成的《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超前期工作区域工程地质及区域稳定性评价报告》,在全面详细分析论证了调水工程部署区区域工程地质及区域稳定性条件以及现拟调水方案地质条件的适宜性之后,又从西线调水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1)西线调水在地质条件上是可行的;(2)西线通雅大的多河一线联合调水开发方案好;(3)西线还可调引澜沧江源区河水;(4)西线调水的优越性与艰难性共存;(5)西线调水开发论证工作要继续;(6)西线调水规划工程的综合性地质调查、试验研究及地质构造可行性论证要提前安排的结论和建议。实现了国家计委和地矿部、水利部希望通过本次区域工程地质及区域稳定性评价,能对西线调水的地质构造可能性有个明确结论的期望。  相似文献   
74.
南水北调对北方干旱化趋势可能影响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星  赵鸣  张洁 《地球科学进展》2005,20(8):849-855
使用地表土壤水量平衡模式和大气能量平衡模式,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华北地区的可能局地气候效应进行了虚拟模拟试验,得出了在不同调水方案和气候情景假定下华北地区可能出现的局地土壤水分、蒸发、温度和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调水量在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气候效应是有差别的,并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有关。总体而言,在给定气候背景下调入水可以改变土壤水含量和径流,并使局地夏半年温度降低、冬半年温度有所升高;夏半年局地降水量和蒸发量有所增加,而冬半年变化不大。因此,在目前情况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不仅可以减缓华北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矛盾,而且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当地的局地干旱气候环境,进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有序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