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篇
  免费   430篇
  国内免费   285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90篇
地球物理   427篇
地质学   1246篇
海洋学   189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18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49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8篇
  2009年   15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66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煤系砂岩裂隙水是煤矿重要的充水水源之一,以淮北煤田桃园煤矿二叠纪煤系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该矿水害注浆治理以来煤系水水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阐明了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作用机理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注浆治理期间,煤系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SO42-;阳离子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为Na+、Ca2+、Mg2+,阴离子质量浓度由大到小为SO42-、HCO3-、Cl-;通过Durov水化学图分析,注浆治理期间煤系水化学类型以Na-SO4和Na-HCO3为主;煤系水中存在黄铁矿氧化或碳酸盐、硫酸盐溶解作用,并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阳离子交换作用与脱硫酸作用,特别是在注浆治理工程实施期间,阳离子交换作用增强;大型突水、注浆治理防治水工程、地质构造背景及采矿活动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煤系水水岩作用,且随注浆治理范围增大,影响程度增大。该研究成果对于煤矿涌(突)水水源识别及水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为类似条件下的其他煤矿(区)在突水或注浆治理扰动下的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研究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2.
立足于四川省宣汉县拱桥河流域4.3 km2的柏树河村,在小区观测的基础上,提出了5种低山丘陵区土壤侵蚀生态治理模式。根据小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应用多目标优化理论,按不同的治理模式进行了生态工程治理分区,治理措施达到了优化配置,从而使小流域既成为一个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单元,又成为发展商品生产基地的经济单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为南方丘陵地区小流域提出了一套合理的生态工程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943.
以2龄马氏珠母贝为材料,建立S1(对照组)、S2(术前处理后不插核)、S3(术前处理后插核)和S4(不做术前处理直接插核)四个试验组,每组500个个体。比较研究了术前处理和休养期间各组软体部干重和糖、脂肪、蛋白质含量的差异。试验结果如下:(1)术前处理后,S2和S3组软体部干重显著小于S1组(P<0.05);S2组短期休养后恢复到S1组水平;S3组在休养期结束后仍然显著小于S1组(P<0.05)。(2)插核后,S4组软体部干重显著小于S1组(P<0.05);休养20天后恢复到S1组水平;(3)术前处理后,S2和S3组的软体部糖、脂肪含量明显下降。(4)插核后,S4组的软体部糖、脂肪含量明显下降。(5)试验期间,各组蛋白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结果表明术前处理能够有效降低育珠贝的生理活性;术前处理的马氏珠母贝表现出补偿生长效应,并在营养限制或创伤后的恢复过程中,首先利用体内储存的糖原和脂肪。  相似文献   
944.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的设计考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前兆数据采集器是数字化地震前兆台站的关键性设备之一,其指标、性能对前兆观测数据质量有重要影响。为了帮助用户正确使用和维护设备,详细介绍了该设备的设计考虑,包括技术指标的提出及采取的具体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45.
The effects of using different types of glass fiber filters (GF/F, GF/C) and of sample treatments were evaluated. Studies on the varia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SM) and 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 (POC) showed that: 1) the transversal and day to night variations are important and must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der to get a correct river flux; 2) no regular seasonal variations of SM and POC were observed, as they are controlled essentially by the climatological, hydrologic, physiochemical, biological,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of the drainage area. Contribution No 2246 from the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相似文献   
946.
本文论述了河南省水资源分布状况及开发利用现状,依据地下水动态长期监测资料,指出了地下水开采利用中出现的一些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47.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ypes of multifractal modeli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interrelationships between two previously developed multifractal models are discussed. These are the Evertsz-Mandelbrot model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multifractal spectrum f(), and the Schertzer-Lovejoy model based on the codimension function C() where and represent Hölder exponent and field order, respectively. It is shown how these two models are interrelated: they are identical for values of within the range D–(0)D–min. where D is the Euclidean dimension. For D–maxD–(0), however, f() remains a continuous function of whereas C() assumes constant value. In this respect, the fractal spectrum f() can provide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 multifractal measure than the codimension function C(). The properties of the two models are illustrated by application to the binomial multiplicative cascade model.  相似文献   
948.
介绍了精密无接触三维测量系统 ,并用该系统对高精度反射面板进行多次测量 ,其检测精度均优于± 3 0 μm。该系统为高精度反射面板及其大型构件的型面检测和结构拼装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49.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人工构建湿地是在自然湿地净化污水基础上建立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因其独特的优势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应用.介绍了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概念;分析了人工湿地按照水流特征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水平流湿地、垂直流及各种湿地类型的优缺点;阐述了污水在湿地中的净化机理主要分为基质滤过、水生植物净化和微生物降解等主要去除过程;最后介绍了当前中国的主要应用及其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的途径,并展望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50.
The paper address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uman use of land and alterations in the biophysical environment, demographic pressure or socio-economic conditions. An empirical study from the Sahelian zone in northern Burkina Faso illustrates the dynamics of cultivation pattern at the village level and the changing priorities given to different landscape units over time. Field measurements, aerial photos and satellite images from seven successive years provide information on land use pattern changes from 1945 to 1995. A household survey illustrates how socio-economic and cultural parameters enable and constrain land use strategies at the farm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