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6篇
  免费   1571篇
  国内免费   1141篇
测绘学   232篇
大气科学   102篇
地球物理   938篇
地质学   4127篇
海洋学   445篇
天文学   15篇
综合类   312篇
自然地理   167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229篇
  2021年   321篇
  2020年   258篇
  2019年   299篇
  2018年   201篇
  2017年   185篇
  2016年   210篇
  2015年   226篇
  2014年   292篇
  2013年   289篇
  2012年   298篇
  2011年   349篇
  2010年   283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236篇
  2007年   266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99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80篇
  2002年   159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39篇
  1999年   109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96篇
  1996年   69篇
  1995年   68篇
  1994年   5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4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许静  宫延宏  黄启海  许刚 《地下水》2003,25(2):124-124,128
针对目前冠县引黄井渠结合灌区机井建设发展中主要存在机井发展不平衡、机井退化、老化、成井质量差等问题,因地制宜,提出了今后灌区发展机井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02.
以超高压矿物组合的各种后成合晶及冠状体等卸载不平衡结构为参考标志,将含柯石英的超高压榴辉岩的交形序列分成两个部分。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前的变形为早期变形,是在大陆深俯冲和碰撞条件下发育的超高压变质变形组构。后成合晶及冠状体发育之后的变形为晚期变形,是在超高压岩石折返剥露过程中,主要是在角闪岩相甚至绿片岩相条件下发育的。构造上江苏省北部东海县碱场合柯石英榴辉岩体,分为块状榴辉岩和面理化榴辉岩两种类型,分别代表超高压变质岩早期变形的两个构造阶段或世代(D1、D2)。详细描述了它们的矿物组合、中小尺度及显微尺度下的组构特征,讨论了两者的几何关系和区域构造意义,强调指出,只有含柯石英榴辉岩的早期变形组构,才能记录和反映斜向大陆深俯冲及碰撞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3.
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的深部作用过程--中生代火山岩探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作用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松辽盆地形成与演化历史。松辽盆地中生代火山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中生代火山作用的深部过程表现为岩浆源区从逐渐上升到下降的过程。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早期为降温降压过程,表现为等温面逐渐升高,岩石圈伸展速度增大,岩浆源区变浅,盆地演化由断焰向坳陷转化。从早白垩世早期到晚白垩世,则为升温升压过程,等温面下降,岩石圈伸展速度变小,岩浆源区加深,盆地演化进入坳陷期。  相似文献   
104.
刘俊龙  范振铎 《地下水》2003,25(2):75-76,105
沧州市水资源短缺,深层地下水严重超采,已形成大面积区域地下水位降落漏斗,地面沉降已达2m,生态环境严重恶化.为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积极引调地表水,开发利用地下咸水,加强雨洪控制利用,逐步替代最后终止深层地下水的开采。从根本上修复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5.
武汉市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城市,改革开放以来,兴建了许多高层建筑。高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高度大、重心高、基底压力大及基础埋深大等。而武汉地区的地质条件又比较复杂,就第四纪地层而言,从最新沉积的各类软土如人工填土、淤泥类土、软塑状粘性土等,到全新世(Q4)沉积的各类砂土与卵砾石,直至晚更新世(Q3)及其以前沉积的老粘土均有分布。各类土层的厚度、深度及性质均变化较大。因此武汉地区高层建筑的岩土工程问题就显得复杂与多样,在众多复杂的岩土工程问题中,本文主要分析了比较突出的基础持力层与基础类型的确定,深基坑开挖中的边坡滑移、基坑涌水、流砂、突涌以及基坑防护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从中可以得出一些规律,对今后高层建筑的兴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6.
Eighty-two co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pring Valley #1 well which penetrates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the Late Devonian–Early Permian Maritimes Basin. The strata consist of alternating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deposited in a continental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onship of sandstone porosity with depth,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agenetic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porosity evolution. Porosity values estimated from point counting range from 0% to 27.8%, but are mostly between 5% and 20%. Except sample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cemented by calcite, porosity values clearly decrease with depth. Two phases of calcite cement were distinguished based on Cathodoluminescence, with the early phase being largely dissolved and preserved as minor relicts in the later phase. Feldspar dissolution was extensive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porosity. Quartz cementation was widespread and increased with depth. Fluid inclusions recorded in calcite and quartz cements indicate that interstitial fluid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were dominated by waters with salinity lower than that of seawater, the middle part was first dominated by low-salinity waters, then invaded by brines, and the lower part was dominated by brine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generally increase with depth and suggest a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of 25 °C/km, which is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dicated by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An erosion of 1.1–2.4 (mean 1.75) km of strata is inferred to have taken place above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δ18O values of calcite cements (mainly from the late phase) decrease with depth, implying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of formation, as also suggested by fluid-inclusion data. δ13C values of calcite cements range from −13.4‰ to −5.7‰, suggesting that organic matter was an important carbon source for calcite cem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porosity data with a theoretical compaction curve indicates that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show higher-than-normal porosity values, which are related to significant calcite and feldspar dissolution. Meteoric incursion and carboxylic acids generated from organic maturation were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abundant dissolution events.  相似文献   
107.
分析了深厚表土层地面注浆加固过程中井壁的受力特点,介绍了金桥矿副井表土段地面注浆加固过程中井壁的应变观测结论,提出了深厚表土层井壁外注浆加固工程的井壁安全保证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108.
深层水泥土搅拌桩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介绍水泥与土之间的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阐述了深层搅拌法加固地基土的原理[1]。结合室内试验及工程实例,介绍了深层水泥土搅拌桩重力式挡墙技术在基坑支护中的应用,对于基坑设计及施工有一定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9.
介绍了黄壁庄水库副坝塌坑Ⅳ76+1槽段进行的安全监测设计及根据此设计进行的安全监测实施,根据取得的监测资料解决了一直未能确定的主要变形地层的问题,为水库的加固施工和后期的运行安全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0.
深基坑复合喷锚支护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工程实践表明,复合喷锚支护是一种有效的深基坑支护型式,它可用于土层条件差、安全性要求高、变形控制严格的基坑工程中。复合支护中锚杆为主要受力构件,竖向花管为辅助受力构件,可起到限制、减小土体变形的作用。由于竖向注浆花管的加入,花管及注浆体抗剪作用加强,使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得以大幅度提高。探讨了复合喷锚支护整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建议将滑动区域分为加固土和原土两部分,将锚管注浆形成的注浆体等效为一层加固土,按喷锚支护模型计算复合喷锚支护整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