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8篇
  免费   217篇
  国内免费   400篇
测绘学   27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192篇
地质学   1147篇
海洋学   81篇
综合类   56篇
自然地理   9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94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90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61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44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煤储层厚度与其渗透性及含气性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煤储层厚度对其渗透率和含气性具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华北石炭二叠系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的关系明显分布在两个区域,构造煤发育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具有负相关趋势,原生结构保存完好的煤储层其厚度与试井渗透率之间关系以渗透率0.5 mD为界,表现出截然相反的两种相关趋势;我国部分地区煤储层含气量具有随厚度增大而增高的规律;我国具有商业性开发价值的煤储层的临界渗透率似乎应在0.5 mD左右。煤储层厚度与渗透率之间关系分别受控于沉积作用、地应力、煤级煤岩特征或构造变形特征,但不同地质背景条件下的主要控制因素可能有所侧重。煤储层厚度越大,煤层气向顶底板扩散的阻力就越大,这也许就是某些地区煤储层厚度与含气量之间具有正相关越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992.
华北煤变质作用对煤含气量和渗透率的影响   总被引:29,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起  汤达祯 《地球科学》2000,25(3):273-277
通过华北和美国煤层气地质条件的对比, 基于华北煤变质特点, 指出了区域岩浆热变质有利于提高煤层含气量和渗透率,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中国, 经受燕山期岩浆侵入影响之前的煤级较低, 因此在快速增温的高温作用下, 煤层气再次发生即“叠加生烃”或“叠加成气”的潜力大, 孔、裂隙系统发育更趋完善, 区域岩浆热变质的生气时间晚而利于煤层气保存.叠加有区域岩浆热变质形成的煤级分带, 包括高煤级煤和中煤级煤在内都将明显提高煤的含气量和渗透率, 因此, 华北地区应重视在区域岩浆热变质煤中寻找煤层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93.
鲍征宇  凌其聪 《地学前缘》2000,7(1):179-188
:断裂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和组分输运过程对于理解金属成矿过程、油气运移、污染物质的输运和分布十分重要 ,近 2 0年来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文中综述了这一领域的进展 ,涉及断裂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和组分输运的连续介质模型、多孔介质和断裂多孔介质的渗透率关系 ,特别是重点介绍了渗滤理论及其在断裂多孔介质中的流体流动和组分输运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4.
盐渍土渗透性测试和渗透系数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用原位渗透试验方法研究盐渍土的测试方法 ,并运用数学模型得到计算渗透系数的相应公式 ,经工程实践证明该测试方法和计算公式是切实可行的 ,所提供的资料可供盐田建设或类似的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995.
岩体渗透结构与矿坑涌水强度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均质和结构性是岩体的渗透特征。渗透结构可以分为壳状渗透结构、脉状渗透结构和层状渗透结构三种基本类型 :壳状渗透结构条件下矿坑涌水强度随深度衰减 ;脉状渗透结构使得矿坑涌水强度随深度衰减幅度小 ;层状渗透结构对矿坑涌水强度的控制作用取决于岩层的组合效果。矿区含水岩体的渗透特征由三种基本渗透结构复合而成。复合的渗透结构使矿区出现多条突水强度随深度衰减曲线 ,多个突水强度峰值  相似文献   
996.
有效应力对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藏压力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李宜强  班凡生  高树生  薛慧 《岩土力学》2008,29(6):1649-1654
为了研究裂缝孔隙型低渗油藏中流体在双重介质之间的渗流规律及其影响,建立了双重介质间流体窜流的数学模型,并利用拉氏变换数值反演方法给出近似解析解;通过数值计算,研究窜流压力的动态特征,分析储容系数及窜流系数对压力响应的影响;通过压敏试验研究了有效应力对双重介质低渗油藏渗流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储容系数主要决定双重介质之间发生窜流现象的早晚,储容系数越大,发生窜流的时间越晚;储容系数越小,发生窜流的时间越早。窜流系数主要决定双重介质之间发生窜流压力的大小,窜流系数越大,发生窜流的压力越小;窜流系数越小,发生窜流的压力越大。有效应力对裂缝型低渗透油藏的渗流能力影响很大,有效应力的增加能够大大降低裂缝型油藏渗透率和孔隙度,以致降低储层的储容系数和窜流系数,从而影响双重介质间窜流压力的动态特征。因此,在裂缝型低渗透砂岩油藏开采中,保持压力、防止储层伤害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97.
强夯法加固岷江防洪堤粉土地基的效果检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王保田  张福海  祝子泓 《岩土力学》2004,25(7):1159-1162
对宜宾市岷江防洪堤工程粉土地基进行了强夯法加固现场试验,介绍了试验区强夯法的施工设计和现场检测与室内试验结果。强夯法加固地基现场检测结果表明,采用1 600 kN?m的夯击能使该粉土地基有效加固深度达到8 m。 当夯点间距为5 m,强夯2遍,满夯1遍后,现场检测和取土实验结果表明:由于强夯作用,粉土层的干密度明显增加,压缩性和渗透性降低。在天然地基中,32.2 %的标准贯入击数小于5,强夯以后,标准贯入击数全部大于7。粉土地基经过强夯处理后,满足了防洪堤地基对承载力和渗透性的要求,消除了Ⅶ度地震液化势。采用正三角形夯点布置区的加固效果明显优于正方形夯点布置区的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998.
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性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温度和有效应力对渗透性的影响,在不同温度水平和不同有效应力水平下进行了砂岩的渗透率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初步分析了温度和有效应力对砂岩渗透率及其水力传导系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砂岩的渗透率及其水力传导系数都是温度和有效应力的函数: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砂岩的渗透率和水力传导系数均随有效应力的增加而呈负指数规律减小;在有效应力一定的条件下,砂岩的渗透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水力传导系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函数并非单调函数。因此,在工程实践中不考虑温度和有效应力对岩石 (体)渗透性的影响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999.
天然沉积中间土的力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石名磊  张波  洪振舜 《岩土力学》2005,26(11):1753-1756
长江口北岸天然沉积土主要由粉粒和细砂粒组成,其渗透系数介于10-7~10-3 cm/s之间,既不属于完全排水的砂性土,也不属于完全不排水的粘性土,针对这样的天然沉积中间土的我国研究并不多见。通过大量的物理力学试验,探讨了天然沉积中间土的物理力学性状,结果表明天然沉积中间土具有类似于软粘土的物理性质,但原位静力触探试验显示其天然沉积中间土的原位强度却与天然含水量分布在塑限附近的硬粘土差不多。研究结果亦表明颗粒分布对天然沉积中间土的原位强度有较大的影响。同时采用灰理论中的关联度分析,对这类中间土物理状态指标与力学特征指标间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孔隙比用于亚砂土稠度划分,含水比用于亚粘土、粘土稠度划分更加合理  相似文献   
1000.
粉土及其稳定土的三轴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朱志铎  刘松玉  邵光辉  郝建新 《岩土力学》2005,26(12):1967-1971
以粉土和4 %石灰、2 %水泥+2 %石灰、4 %SEU-2型固化剂、8 %SEU-2型固化剂处理的粉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UU)和固结不排水三轴剪切试验(CU)对变掺量、变龄期条件下粉土及稳定土的强度和变形特性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粉土及其稳定土的应力-应变曲线主要为软化型。SEU-2型固化剂在改善粉土的凝聚力方面起了很好的作用,综合考虑了不同稳定方法的强度指标,表明掺SEU-2型固化剂是稳定粉土的最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