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1篇
  免费   49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179篇
海洋学   29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91.
夏季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现象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白涛  杨德周  尹宝树 《海洋科学》2009,33(11):65-72
基于Blumberg等(1996)的ECOMSED模式,对长江口外海区域夏季的上升流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模式综合考虑径流,风应力,环流,热通量和M_2,S_2,K_1,O_1四个主要分潮的作用,从而提高长江口外海区域上升流模拟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并通过各种控制实验分析了其动力机制,进一步说明本区域影响上升流的主要因子.数值实验表明,长江口外水下河谷的南边(杭州湾口门中心东侧),上升流主要是由向北流动的台湾暖流通过底Ekman效应和陆坡的抬升共同作用产生的.夏季偏南风对长江口外水下河谷西侧上升流的产生有一定影响,但作用不大.此外,潮汐潮流对上升流的产生也起着一定的作用,但在本文关注的上升流区潮作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92.
应用多种地球物理方法研究结果,经过综合对比分析,编制了中朝地台东北缘及其邻区岩石层厚度图,探讨了软流圈项部埋深分布特征的大地构造及地球动力学特征。指出软流圈顶部埋深与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活动和现代断裂活动及地震活动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海拉尔盆地、渤海湾-下辽河盆地、松辽盆地等是上地幔软流圈普遍上隆地带,也是现今地震活动和地表下沉地区,认为它们与上地幔软流圈上幔软流圈上隆具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593.
台湾海峡南部夏季的颗粒有机碳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叶翔  李炎  黄邦钦  陈坚 《海洋学报》2009,31(6):87-99
根据2004年夏季、2005年夏季和2006年夏季3个航次观测的颗粒有机碳(POC)数据,表层POC含量的分布表现出近岸高、远岸低的特点,表层和次表层POC含量的高值区出现在东山以东以及南澳附近上升流区。沿岸流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航次具有相对丰富的总悬浮颗粒物(TSM)含量。浮游植物是该区POC的主要来源。各航次的POC含量与叶绿素a(Chl a)含量正相关,所有航次统计的Chl a/POC与Chl a呈正相关,上升流区Chl a/POC偏小,上升流较强的航次高Chl a区的Chl a/POC也偏小,反映了上升流与高营养转换效率浮游生物生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联系。根据Chl a/POC~Chl a关系图判断,台湾海峡南部海域1988年、1998年和2004年夏季航次的浮游生物营养转换效率受到相对抑制,而在上升流信号较强的2005年和2006年夏季航次,上升流区的浮游生物高营养转换效率状态得以强化。各航次的POC含量和Chl a/POC比值与TSM含量正相关,POC/TSM比值与TSM负相关,沿岸流带来的陆源悬浮颗粒物通量波动,并没明显干扰台湾海峡南部以海洋浮游生物生态主导的颗粒有机碳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格局。  相似文献   
594.
胡毅  陈坚 《海洋科学》2010,34(4):58-63
2005年6月初在台湾海峡海坛岛邻近海域进行了3个断面的水体温度、盐度、浊度、荧光叶绿素a调查,通过上述要素分析,阐述了该海域上升流发生阶段的分布特征以及荧光叶绿素a、水体浊度的变化规律,指出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特征除与营养盐的限制相关外,水体浊度对荧光叶绿素a的分布也起着控制作用,同时在上升流涌升最强烈的地区往往出现了浊度最大值,可能与底层物质的再悬浮相关。该研究对于深化认识区域海洋学过程以及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595.
赵巧华  宋玉芝 《遥感学报》2009,13(5):771-784
在假定水体表面为镜面、水体中无内光源及非弹性散射的情况下、利用多次散射理论, 研究了在固定体散射函数的情况下, 不同的入射天顶角、单次散射反照率和散射系数对向上漫射散射系数, 上、下行漫射吸收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紧贴水表的下层, 向上漫射散射系数随入射辐射天顶角的增大而增大, 但不随单次散射反照率和散射系数的改变而改变; 当入射辐射为垂直入射时, 向上漫射散射系数的深度廓线随深度呈现单调增的趋势, 并逐步接近一个恒定状态; 随着入射天顶角的增大, 该单调现象发生了变化, 出现先增大后减小, 再逼进恒定状态, 且这个恒定值随单次反照率增大而增大。下行漫射吸收系数随着入射天顶角的增大, 其廓线由单调增加过渡到先增大后减小; 在散射系数和单次散射反照率相同的条件下, 不同入射天顶角的下行漫射吸收系数逐渐收敛于同一稳定的状态。且单次散射率越小, 这种收敛的速度越快, 达到恒定状态的深度也越浅。上行漫射吸收系数的主要特征基本与下行漫射吸收系数类似, 而且两个恒定值均大于属于固有光学参数的吸收系数, 其中向上漫射吸收系数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