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1篇
  免费   388篇
  国内免费   409篇
测绘学   533篇
大气科学   329篇
地球物理   637篇
地质学   941篇
海洋学   246篇
天文学   29篇
综合类   213篇
自然地理   112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113篇
  2021年   152篇
  2020年   149篇
  2019年   154篇
  2018年   138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35篇
  2015年   158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173篇
  2011年   175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195篇
  2006年   208篇
  2005年   154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33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82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71.
夜间气象能见度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能见度理论和双止偏光能见度测定仪原理,讨论了夜间气象能见度的测量原理和一种新的测量方法,并完成了初步的野外对比试验,得出了比较结论。  相似文献   
172.
青藏高原植被下垫面对东亚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试验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采用J.W.Deardorff(1)地表植被参数化方案,利用P-a原始方程5层模式(2),分析了青藏高原有植被和无植被两种不同下垫面情况下的大气响应,结果表明有植被下垫面通过增加向大气输送潜热通量,加强了高原上空的热低压,增强了高原北部的热成风,加强了高原南侧的季风环流,使青藏高原及我国东南地区的降水增多。  相似文献   
173.
世界森林的数字地球监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陈述彭  程维明 《遥感学报》2001,5(5):321-326,T001,T002
介绍中国风云气象卫星FY-1,FY-2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于全球森林资源的分类监测。讨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全球森林资源再分配的新战略。以全球观点,分析贵州省的森林资源特色及其对世界的特殊贡献。评价21世纪中国森林数据库与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相似文献   
174.
陈述彭  程维明 《遥感学报》2001,5(4):321-326
介绍中国风云气象卫星FY-1,FY-2对地观测数据应用于全球森林资源的分类监测。讨论中国加入WTO以后对全球森林资源再分配的新战略。以全球观点,分析贵州省的森林资源特色及其对世界的特殊贡献。评价21世纪中国森林数据库与林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与建设。  相似文献   
175.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在植被监测中的应用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高光谱分辨率遥感技术是近20年来人类在对地观测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技术突破之一,也是当前及未来几十年内的遥感前沿技术。由于其具有光谱分辨率高,数据丰富等独特性能,因而在环境保护、地质找矿、植物生长监测等许多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高光谱分辨率遥感在植被监测中有两个方面的应用:(1)叶面积指数(LAI)和“红边”光学参数的计算。(2)利用导数光谱技术消除植被环境前景影响。  相似文献   
176.
地面植被的发育,在一定程度上,弱化、掩盖或屏蔽了岩石和土壤的光谱和空间信息.另一方面,植物的群落、分布和生长状态与下伏岩石土壤特性和构造之间常表现出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植被的毒化往往指示矿化的可能存在,植被空间分布和地貌影像特征揭示了构造的展布特征.构造分析和毒化植被的识别是植被发育区1∶ 5万多光谱遥感地质找矿预测的最佳模式.  相似文献   
177.
从氧的地球化特性、氧气测量方法的原理、氧的地球化学晕的形成机理及氧气异常模式的确立等方面,阐述了氧气勘查地球化学技术在油气勘查应用研究中的概况。认为该技术在方法、原理及应用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已日趋成熟,应用该项技术,在油气藏上方的土壤或岩石中,已查明氧气呈环状晕圈特征,并且,这一规律被反复得到证实和公认,可进一步在油气勘查领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8.
Livestock grazing is the most common use of rangelands, and overgrazing by domestic livestock has stirred much debate concerning the continued use of public rangelands for livestock production. With the increase of wildlife-related enterprises on south Texas rangelands, there are little data available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livestock and wildlife management and in particular the effects of livestock grazing on plant communities in the semi-arid portions of the western South Texas Plain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forb diversity and density on rangelands subjected to various grazing under a high-intensity, low-frequency grazing system and nongrazed rangelands under controlled conditions. Four rangeland sites that were moderately grazed during the dormant season and 4 rangeland sites receiving long-term deferment from grazing were selected on the Chaparral Wildlife Management Area, Dimmit and La Salle Counties, Texas. Forb density was estimated with 20×50 cm2 quadrats during early spring 2000 and 2001. Forb diversity was greatest on grazed sites. Important annuals such as hooker plantain (Plantago hookeriana) and Rough buttonweed (Diodia teres) were more prevalent on grazed sites. Lazy daisy (Aphanostephus spp.) was more frequently encountered on nongrazed sites. Golden dalea (Dalea aurea), a beneficial perennial, was more common on grazed sites. Long-term deferment from livestock grazing appears detrimental to forb communities. A high-intensity, low-frequency grazing system utilizing moderate stocking rates employed during the dormant season is recommended for enhancing forb diversity and abundance.  相似文献   
179.
黑龙江鸡东盆地是受古、新近纪敦密断裂带作用而形成的断陷含煤盆地。依据该盆地91-205钻孔永庆组的岩性变化特点和盆地构造演化阶段,识别和阐述了中中新世湖盆发育的3个阶段,即早期湖泊形成发展阶段、中期湖泊扩张最大阶段和晚期湖泊收缩衰退阶段,并揭示湖泊阶段性发展的旋回性特征。根据孢粉资料,恢复湖盆各个不同发育阶段的古植被面貌,重建当时的古气候。结果表明植被经历了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成分的落叶阔叶林、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以及含亚高山针叶树种的暖温带—北亚热带落叶阔叶林阶段,鸡东盆地中中新世湖泊的演变和植被更替存在着潜在的关联。  相似文献   
180.
为确定沙漠化对高山嵩草草甸植被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了解高寒区草甸沙漠化的原因,选择西藏那曲安多县南部沙漠化严重区域为调查区,按照沙漠化的不同程度设置样地,系统调查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草甸的植被变化,结果表明:中度、重度和极重度沙化区的植被与轻度沙化草甸有显著的差异;在中度和重度沙化区,高寒草甸的建群种高山嵩草已被家畜不喜食或更具抗性的植物种所取代,而在极重度沙化的流动沙丘上无植被生长;从过牧的退化草甸到半流动、流动沙丘,植物种多样性呈显著的降低趋势。轻度沙化草甸物种数、个体密度和丰富度指数最多;中度沙化草甸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大,而优势度指数最小;在沙化过程中,高寒草甸的植被盖度显著下降,地上生物量也在下降,虽然轻度、中度和重度沙化草地的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极重度沙化区,但前者之间却无显著差异。地下根系生物量也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过牧是造成高山嵩草草甸沙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