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1篇
  免费   76篇
  国内免费   167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521篇
综合类   46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内蒙古赛乌素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赛乌素金矿床位于华北地台北缘狼山一白云鄂博台缘白云鄂博褶断束,矿石类型主要为含金石英脉型,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包裹体主要以V-L两相气液包裹体为主,及少量CO2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31℃~311℃,平均213%.流体盐度为0.35%~6.74%(wt%NaCI).矿石黄铁矿、方铅矿的δ34S值为+4.69%o~+11.54%O;石英包体δ18OH2o值为3.6%o~4.1%o,δD值为-114%o~-119%o.反映了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热液,其来源可能为变质水和岩浆水的混合流体.矿石与地层微量元素对比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反映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白云鄂博群尖山组地层.综合分析认为,赛乌素金矿床应为中-低温混合热液石英脉型矿床.  相似文献   
122.
123.
山西省太原地区的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寿全 《地质科学》1990,(2):173-182
本文论述了水文地质结构系统的基本思想以及建立水文地质结构系统模型的基本方法。具体研究了山西省太原地区的岩溶水文地质结构系统,将研究区划分为三个既相对独立又有一定联系的岩溶地下水亚系统,并分别建立了三个岩溶地下水亚系统的结构模型,即以多维脉络、三维层络、多层网络这些几何物理模型描述了该区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四维特征;同时,对区内岩溶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出了具体方案。  相似文献   
124.
溆浦县龙王江锑金矿带地质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振襄 《湖南地质》1990,9(1):35-42
矿带主要赋存于板溪群五强溪组上段之韧性剪切断裂带内,由近80条规模不等、含金性不一的锑金石英脉组成。金的富集与金属硫(砷)化物关系密切,毒砂是其主要载金矿物。褪色带内硅化、毒砂化是近矿围岩标志,砷是其标型元素。  相似文献   
125.
SHRIMP IIe MC具备高分辨、高灵敏、高精度和微量及原位微区分析的特点,可以进行20μm范围内的原位同位素分析,保持了测定对象原有的性质。玲珑西山脉岩锆石的氧同位素值显示了幔源数据特征,也具较强的壳源特征,这指示了再循环地壳或沉积物的贡献。SHRIMP U-Pb定年测试得出,55号脉的成岩年龄为(125.80±0.86)Ma,成矿时代为早白垩世,后地金矿的成岩年龄为(142.77±0.96)Ma,成矿时代是燕山早期。  相似文献   
126.
崇阳坪地区位于南岭西段,区内出露有中华山、崇阳坪、瓦屋塘3个岩体,且在岩体内已发现了初具规模的寨溪山、上茶山、牛角界、沙溪等钨矿床,主要矿化形式为浸染状、细脉状白钨矿、黑钨矿化,常见围岩蚀变有云英岩化、钾长石化、钠长石化、电气石化、绿泥石化等,属于石英脉型钨矿床(主要为白钨矿)。区内崇阳坪岩体LAICP-MS锆石U_Pb年龄为(214.2±1.7)Ma,瓦屋塘岩体年龄为(223.1±2.1)Ma,形成于印支期,研究区内的钨矿(化)体均产于印支期花岗岩体接触带上,空间上与二长花岗岩侵入体关系密切,成矿与成岩基本同时,这填补了华南地区印支期花岗岩不能形成独立钨矿的空白。文章在总结归纳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在该区找矿取得的进展,主要从以上矿床的地质特征入手,总结分析该区钨矿床的成矿规律,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该区石英脉型钨矿床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127.
羊坪湾金矿为陕西石泉-汉阴-旬阳金矿整装勘查区东部的一个重要的金矿,前人曾在该地区开展过大量勘探和综合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认识成果(李会民等,1997;李福让等,2009;任小华等,2015)。本次研究通过采集羊坪湾金矿中S2和S3不同期次的石英脉,对其进行流体包裹体测温研究,分析总结不同期次的石英脉包裹体特征,并对探讨其同金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8.
This outcrop-based study reports diffuse joints and veins, normal to strike-slip fault zones and minor folds that developed, from Miocene to Quaternary, within the clastic to siliceous sedimentary record of the forearc Pisco Basin of southern Peru. Patterns, orientations, dimensional parameters and other outcrop-scal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arious deformation features are illustrated and their genetic mechanisms and timing of development are inferred. These new structural data and interpretations allow a better constraint of the structural style and evolution of the Pisco Basin, and can represent useful guidelines for characterizing the outcrop-scale deformation affecting similar forearc basins along the Peruvian coast.Major results of this study are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ocumented deformation features, their patterns, dimensional parameters and kinematics seem influenced by local perturbations of the paleostress field by mechanic processes partly independent of plate tectonics forces. These processes include strain localization on both pre-existing and progressively forming new structural discontinuities, and cyclic switches of the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axes σ2 and σ3. In particular, we discuss how different normal fault patterns, from sub-parallel to multidirectional/polygonal, could form in a same deformation phase in response of the local σ2/σ3 magnitude ratio, as an evolution of stratabound, mutually orthogonal vein sets.  相似文献   
129.
布金黑铅锌矿床为典型的中温热液脉型矿床,矿体呈脉状、透镜状产出于寿山沟组下段的变质砂板岩之中,其中Ⅱ号矿脉是该矿床主要的工业矿体,总体呈近EW向展布。通过矿区地质、矿化特征、磁法测量及OPIS计算机模拟,指出在断裂构造EW与NE方向转变的地带易成矿,且矿化体具有高极化率、高磁化率、高厚度和高品位特征。磁异常图表现为呈近东西向线性分布的磁异常水平一阶90°、135°导数等值线与近EW向断裂相对应,异常梯度大的区域对应断裂构造方向改变地带。OPIS预测图表明矿体的位置对应数据的高值的中心部位、中心部位附近,或位于断裂面距离变化较陡部位。据此,圈定了Ⅰ、Ⅱ、Ⅲ、Ⅳ四处外围找矿靶区及Ⅱ-1、Ⅱ-2、Ⅱ-3三处深部找矿靶区,其中Ⅱ-2靶区已被验证。  相似文献   
130.
位于滇西兰坪盆地西缘的茅草坪矿床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个脉状铜矿床,与该区其他脉状铜矿不同,它发育大量热液电气石。本文对矿床电气石的发育特征和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以此探讨电气石生长和成分的控制因素、成矿流体来源及成矿过程中氧逸度的变化。茅草坪矿床铜矿体由石英-碳酸盐-硫化物脉及伴生的热液蚀变晕组成。电气石可分为两类:较早沉淀的蚀变晕电气石(T1)和较晚沉淀的脉体内电气石(T2)。T1电气石与石英共生,出现在变碎屑岩(T1-Q)和大理岩(T1-M)中,矿物强烈定向生长,长轴平行于围岩的剪切面理,颗粒相对细小,此阶段无含铜硫化物生成;T2电气石伴有黄铜矿生成,矿物长轴多与围岩的剪切面理斜交、呈弱定向生长,或不定向地生长,矿物颗粒相对粗大。由此反映在矿床热液矿化过程中,控制热液矿物生长的构造应力由强剪切到弱剪切及剪切停止的趋势变化。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电气石均属于碱性族,主体为镁电气石。T2电气石在背散射图像下存在明暗环带,与Ti、Fe、Mg含量的差异有关,也反映该期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条件呈波动变化。茅草坪电气石的化学组成主要受流体成分控制,但T1-Q电气石相对富Al,T1-M电气石相对富Ca,表明围岩对蚀变晕电气石成分有一定影响。矿床以镁电气石为主的特征,暗示成矿流体不可能直接来自未经历水-岩相互作用的壳源花岗岩岩浆水。T2电气石较T1电气石具有高的Fe~(3+)/(Fe~(3+)+Fe~(2+))值,表明矿床成矿流体从早期到晚期可能是一个氧逸度升高的过程。结合区域脉状铜矿流体特征、金属组合、围岩和蚀变特征,推测茅草坪矿床及滇西脉状铜矿床迁移Cu的流体可能是CO_2缓冲p H值的还原性流体,在矿化部位流体氧逸度升高很可能是含铜硫化物沉淀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