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9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191篇
测绘学   89篇
大气科学   314篇
地球物理   68篇
地质学   88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4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城市地下管线对城市的正常运转发挥了重要作用。隐蔽管线是城市地下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莱州市城市隐蔽管线探查的特点,探讨了多源探查方法的理念及其在莱州市地下管线探查中的应用,并对其地下管线探测精度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2.
Rock failure is observed around boreholes often with certain types of failure zones, which are called breakouts. Laboratory‐scale drilling tests in some high‐porosity quartz‐rich sandstone have shown breakouts in the form of narrow localized compacted zones in the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 direction. They are called fracture‐like breakouts. Such compaction bands may affect hydrocarbon extraction by forming barriers that inhibit fluid flow and may also be a source of sand production.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borehole breakouts using 3D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the fracture‐like breakouts and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far‐field stresses on the breakout dimensions. The numerical tool was first verified against analytical solutions. It was then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failure mechanism and breakout geometry for drilled cubic rock samples of Castlegate sandston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pre‐existing far‐field stresses. Results show that failure occurs in the zones of the highest concentration of tangential stress around the borehole. It is concluded that fracture‐like breakout develops as a result of a nondilatant failure mechanism consisting of localized grain debonding and repacking and grain crushing that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a compaction band in the minimum horizontal stress direction. In addi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length of fracture‐like breakouts depends on both the mean stress and stress anisotropy. However, the width of the breakout is not significantly changed by the far‐field stresse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3.
以黄淮海平原为研究区,基于59个气象站点的逐月降水数据,采用相关系数(R)、相对误差(BIAS)和均方根误差(RMSE)对TRMM 3B43降水产品的精度进行系统评估,揭示黄淮海平原降水的时空变化规律。研究表明:① TRMM 3B43产品对研究区内大部分气象站点存在轻微高估现象,总体上TRMM产品和站点数据在黄淮海平原的拟合效果较好,且月尺度的精度较年尺度高;② 1998—2016年黄淮海平原年降水和秋季降水增加明显,其余季节降水呈不同程度的减少趋势;③ 研究区降水在空间上呈从南到北递减的趋势,且南北降水差距较大。研究结果为卫星降水产品在中纬度地区水资源评估、农业生产和洪旱灾害等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4.
城市增长边界是管控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的有效手段,科学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是当前研究关注的重要课题。本研究试图引入百度动态交通时间和POI数据改进FLUS模型,以长沙市中心城区为例,采用2000、2010和2018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对比验证改进FLUS模型模拟精度,并利用改进FLUS模型设置2种情景,模拟203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结合用地适宜性评价划定城市增长边界。结果显示:① 纳入动态数据的改进FLUS模型模拟2010年和2018年土地利用相比原模型KAPPA系数提高了2.90%和2.74%,总体精度提高了1.79%和1.83%,表明改进模型具有更高模拟精度;② 利用改进FLUS模型模拟的2030年长沙市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变化,基准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930.06 km2和881.36 km2,均以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比例最大;③ 长沙市中心城区刚性增长边界范围为1479.59 km2,占中心城区总面积的37.38%,边界内包含了芙蓉区、天心区、雨花区、岳麓区和开福区的大部分区域;④ 基准情景和生态保护情景下,长沙市中心城区弹性增长边界面积分别为799.35 km2和742.92 km2,建设用地扩张空间主要为长沙县和望城区,结果与2010版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拓展方向一致。纳入动态数据的改进FLUS模型多情景模拟划定城市增长边界,能更高精度的为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5.
检验梅雨期降水的预报效果,对于提升梅雨期降水预报能力、减少梅雨期降水带来的人员伤亡和经济财产损失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对安徽省2021年梅雨期(6月10日—7月10日)六个客观模式和一个主观订正预报产品进行了检验分析,其中包含了三个区域模式数值预报(中国气象局中尺度天气数值预报系统(简称CMA-MESO)、中国气象局上海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简称CMA-SH9)、安徽WRF)、三个全球模式数值预报(中国气象局全球同化预报系统(简称CMA-GFS)、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确定性预报模式(简称ECMWF)、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全球预报系统(简称NCEP-GFS))和安徽智能网格主观订正预报的降水产品,进行了检验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检验中安徽智能网格和区域模式对晴雨准确率的预报效果优于全球模式,又以CMA-MESO最优;在暴雨及以上量级的强降水预报中,传统检验表明安徽智能网格预报的得分最高(23.83),ECMWF模式则是客观模式预报中效果最好的(20.12),CMA-SH9次之(19.34);通过对除安徽智能网格以外的各个客观数值模式进行的MODE空间检验可知,不同数值模式间暴雨预报误差原因不尽相同,ECMWF与各区域数值模式主要是由雨区位置的预报偏差,尤其是纬度偏差导致的,NCEP-GFS全球模式对降水强度和雨区面积的预报偏弱偏小比较明显,CMA-GFS在强降水方面的预报可参考性较差;各个主客观预报暴雨及以上量级预报,整体表现出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在午夜前后、上午时段TS评分较高,而午后到傍晚评分较低,这个现象或许是梅雨期的午后降水多以地表太阳加热引起的短历时热对流降水为主造成的。  相似文献   
76.
针对试验中对坐标转换的应用范围和精度要求,本文从坐标转换七参数的解算方法、精度评定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分析,并结合某试验场区CGCS2000建设,进行了数据精度分析,为今后局域地区坐标转换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7.
一种链码跟踪与相位验证相结合的直线提取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提出了一种链码跟踪与相位验证相结合的直线提取方法。该方法首先针对Canny边缘图提出一种完全细化方法;其次提出一种改进的链码跟踪方法,其步骤包括检测链码端点,建立动态链码主方向确定链码跟踪方向,优先跟踪八邻域内边缘点,八邻域内无边缘点再进行八邻域外边缘点,并采用直线化分析对链码进行动态约束;最后对链码进行直线拟合及相位验证,满足条件输出直线,不满足要求的链码则重新设定端点进行跟踪直线提取。通过多种不同光学图像数据的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不仅能够精确实现边缘直线信息的拟合,并且能够解决由于白噪声及相位编组所引起的直线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78.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 was compared with daily surface observations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WRF model in forecasting surface temperature, pressure,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Daily forecasts for the following two days were produced at nine locations across southern Alberta, Canada. Model output was verified using station observations to determine the differences in forecast accuracy for each season.

Although there were seasonal differences in the WRF model, the summer season forecasts generally had the greatest accuracy, determined by the lowest root mean square errors, whereas the winter season forecasts were the least accurate. The WRF model generally produced skillful forecasts throughout the year although with a smaller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 than observed. The WRF model forecast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more accurately than other directions, but it tended to slightly overestimate precipitation amounts. A sensitivity analysis consisting of three microphysics schemes showed relatively minor differences between simulated precipitation as well as 2?m surface temperatures.  相似文献   
79.
2017年6—8月T639、ECMWF及日本模式中期预报性能检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宏昌 《气象》2017,43(11):1439-1445
对2017年6—8月T639、ECMWF及日本(文中简称JP)数值模式的中期预报产品进行了分析和检验,结果表明:三个模式对欧亚中高纬环流形势的调整和演变均具有较好的预报性能,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欧亚地区中高纬大尺度环流形势的演变和调整,表现出较好的中期预报能力。ECMWF和T639模式在中期时效能够较好地对副热带高压的南北摆动和东西移动趋势进行预报,其中ECMWF的预报偏差更小且模式对于盛夏副热带高压西伸脊点的预报优于初夏。ECMWF和T639模式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温度预报偏低,ECMWF模式的预报效果最好,而JP模式温度预报偏差相对较大,各模式对温度的升降波动预报较为准确。对强台风天鸽,三个模式对台风强度的预报均偏弱,其中ECMWF模式相对更准确地把握了台风的强度变化和移动路径,综合预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0.
基于自动站观测和ECMWF再分析资料,针对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区域高分辨率台风模式(Shanghai Tropical Cyclone High Resolution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System,STI-THRAPS)和业务常用的4个数值模式,即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EC)全球模式,美国全球预报系统(The 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日本气象厅(Japan Meteorological Agency,JMA)全球模式和我国T639(T639L60)全球模式,对1323号台风"菲特"登陆过程的预报性能进行了综合检验评估。结果显示:对暴雨以上的强降水预报STI-THRAPS有明显优势。仅有该模式对超过500 mm的极端降水做出预报,且各项评分均好于全球模式,漏报率也明显优于其他模式。对暴雨以下的降水预报各个模式差距不大。美国GFS和STI-THRAPS较好地预报了大风区,STI-THRAPS预报的风场与实况的空间相关程度最高。从漏报率上来看,STI-THRAPS模式的风场预报具有明显优势。虽然预报最大风速偏大,但是STI-THRAPS在24 h后的路径预报有较大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