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4篇
  免费   419篇
  国内免费   625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63篇
地质学   1904篇
海洋学   163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3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75篇
  2017年   93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93篇
  2006年   188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107篇
  1999年   92篇
  1998年   92篇
  1997年   79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57篇
  1993年   45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0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81.
Cavernous weathering (tafoni development) occurs on coastal slopes in greenschist bedrock at elevations up to 40 m above sea level. The freshly weathered surfaces of the cavern interiors are irregular in morphology, discordant to major rock structure, formed by substantially weakened rock and associated with granular weathering debris. The weathering debris contains soluble elements in proportions similar to those present in seawater, and the penetration of elements associated with sea salts into the weathering surface to estimated depths of at least 0·1–0·2 m is indicated by the presence of chlorine.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and microprobe analyses suggest that rock breakdown occurs principally through limited chemical weathering at grain boundaries. The mechanism for the emplacement of marine salts within sheltered rock surfaces in the tafoni is postulated to be a combination of dry deposition under turbulent atmospheric conditions and wetting by coastal fog.  相似文献   
182.
183.
赵烨  李天杰 《极地研究》1995,7(2):21-27
本文在考察菲尔德斯半岛成土环境、土壤理化性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本区代表性土壤的粘土矿物组成,粘粒、粉粒和全土中土壤大量元素的含量。认为亚南极海洋性气候区(无冰区)土壤次生粘土矿物主要是蒙脱石、伊利石和绿泥石;土壤矿物风化过程包括脱盐基、周期性滞水氧化-还原脱铁锰和微弱的脱硅过程  相似文献   
184.
本文扼要地评述了国内外地质学家、地球物理学家关于青藏高原地壳隆升与增厚机制的研究成果,并对大地测量学者深入该项研究提出了几点意见。  相似文献   
185.
盐风化是干旱区一种重要的岩石风化过程。本文初步研究了盐风化作用的性质、机制和强度及其在地貌塑造和生产实践上的意义。盐风化包括盐结晶风化作用和盐水化风化作用两种类型。盐风化的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盐类矿物性质和气候条件。高温和干旱相结合的气候最有利于盐风化过程。通过对未风化岩石和风化岩石的对比,证明盐风化发展的速率很高。Tafoni是盐风化发展阶段的一种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6.
187.
188.
华南花岗岩物源成因特征与陆壳演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华南不同时代的花岗岩按物质来源及成因可划分为:幔源(分异)系列:幔-壳混源(同熔)系列;壳源改造(重熔)系列和幔-壳混源碱性系列等四个不同的系列,简要阐述了划分四类系列的岩石学、地球化学的依据。侧重根据Sm-Nd、Rb-Sr同位素成分,以二元混合模型计算了花岗岩源区物质组成中,上壳和亏损地幔组份各占的比例。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物源成因系列花岗岩形成与华南陆壳演化的内在联系:东安、雪峰旋回褶皱系阶段花岗岩物源成因类型比较多样,有幔源(分异)系列、不成熟壳源、成熟壳源改造(重熔)系列等;加里东,海西期以陆壳改造(重熔)系列为主;印支、燕山期活化区(地洼)阶段,在地幔活化激发下,中国东部陆缘形成幔—壳混源(同熔)系列花岗岩和相应的火山岩;但沿内部断裂带,在壳下地幔热传输及构造作用下引起陆壳重熔,形成属于壳源改造(重熔)系列花岗岩。同位素的研究证明了:地洼阶段的构造-岩浆活动主要动力是来自壳下地幔的活化。  相似文献   
189.
扬子地台北部太古宙TTG片麻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山  张本仁 《地球科学》1990,15(6):675-679
  相似文献   
190.
水系分维的构造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皇甫岗  王海 《地震研究》1990,13(4):389-395
本文运用分数维几何学,研究了河流水系分维与地壳里向运动、活动断裂格局及运动学特征的关联性。结果表明:1)地壳垂向运动控制大型河流主干的总体形态;2)活动断裂格局复杂、水平运动强烈的地区,水系分维值高;3)走滑断裂较斜滑断裂对水系发育的控制强烈,而后者主要起到对水系的分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