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6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36篇
测绘学   196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63篇
海洋学   88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4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8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管理系统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是“数字福建”的一个组成内容。该文结合福建省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与防震减灾数值模型的集成方法 ,论述了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的结构、内容、功能和组织方式 ,分析了地震风险评估、建筑物易损性评价、生命与财产损失估算、救援与救灾管理调度等模型的集成方法 ,设计了城市防震减灾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地球科学研究产生了大量的地球数据,其特点决定了地球数据共享的必要性。分析了网络化过程中地球数据共享存在的若干问题,介绍了XML Web Service及其相关技术.提出了基于XML Web Service的地球数据共享模型。在VS.NET中对XML Web Service在地球数据共享的应用进行了测试.指出XML Web Service是未来实现全球级的地球数据共享应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从攀西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设计思路和总体目标出发,对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的项目和实施时序进行系统的设计。对项目实施的时间序列按照三个阶段进行划分:一是生物资源开发的起步阶段(2003-2008); 二是生物资源开发的发展阶段(2009-2015);三是生物资源开发的提高阶段(2016-2020)。生物资源综合开发项目设计按项目层次分:24个国家级项目,39个地方级项目;按资源开发类型分:木本果品类9项,纤维及造纸类3 项,木本油脂类2项,中药材开发与生物制药类8项,生活保健类10项,淀粉类1项,观赏植物及花卉产业开发类5 项,香精香料类2项,特色农业类3项,经济作物类3项,饲料类1项,真菌类3项,生物农药类2项,动物类2项,生态功能类5项,生态旅游类4项;按自然地域分:攀枝花自然地域28项,西昌-德昌自然地域35项,会理-会东自然地域7项;按项目类型分:科技攻关项目20项,科技示范与技术推广项目14项,产业化项目36项。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正常钻进的条件,提出了合理岩屑规程是保证正常钻进的关键和设计钻头的主要依据之一,讨论了岩屑规程与金刚石钻头唇面工作状态、孔底表面粗糙度和岩屑粒度的关系,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一个面向工作流的项目管理系统中 ,各类计划、实施、监督管理、汇总报表等结构化文档及非结构化文档的存储访问系统的构造方法 ,并设计与实现了一个数字化测绘生产管理系统实例  相似文献   
16.
饮食地理文化作为地域文化中最具地方特色的重要元素,在现代人口大规模流动背景下呈现出全新的多样化局面,而基于传统认知的“南甜北咸”的地域分异已然不能代表中国现代食甜分布的空间特征。因此,本文采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我国大陆31个省会城市共计约2000万条美食消费数据,从传统类菜品、主食类菜品、饮料类和甜品类菜品4个方面计算城市食甜度,在ArcGIS、MySQL软件支持下,借助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我国现代食甜习惯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食甜分布的因素。研究发现:① 中国食甜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分异特征,聚类分析评价参数R 2高达0.88,现代食甜习惯总体呈现“东高北中,西微内低”的包围式格局;② 从整体抑或局部角度,在1%显著性水平上莫兰指数均为正,中国食甜分布呈现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形成特色鲜明的3个地理集聚区,即以苏浙沪闽为主的东南沿海高甜集聚区,以渝黔川为主的西南内陆低甜集聚区和以陕宁为主的西北内陆低甜集聚区;③ 构建了中国现代食甜习惯分布影响因素模型,其拟合精度为0.82,分析结果显示降水、湿度、气温等气象要素及地理位置是影响现代我国食甜空间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赵飞  杜清运 《测绘科学》2016,41(1):80-84
针对专题地图制作相关研究不足的问题,该文通过归纳总结专题地图理论与应用、网络共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从功能转变、模式转变和内涵冲击三方面分析专题地图研究趋势,并探讨现有制图理论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文章认为:研究专题地图符号的内在结构及统一构建方式,在符号学和微观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建立专题符号句法模式,注重对专题地图符号模型的整体描述,并通过相应制图模型的研究来优化制图过程,发掘和创新制图理论成果,将会促进专题地图理论的完善,深化专题符号的自适应表达。  相似文献   
18.
Automation of the cartographic design process is central to the delivery of bespoke maps via the web. In this paper, ontological modeling is used to explicitly represent and articulate the knowledge used in this decision-making process. A use case focuses on the visualization of road traffic accident data as a way of illustrating how ontologies provide a framework by which salient and contextual information can be integrated in a meaningful manner. Such systems are in anticipation of web-based services in which the user knows what they need, but do not have the cartographic ability to get what they want.  相似文献   
19.
张武昌  陈雪  赵苑  赵丽  肖天 《海洋科学集刊》2016,51(51):181-193
微食物环是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质和能量过程,是传统食物链的有效补充。微食物环研究是当前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但对其结构的系统研究较少,海洋微食物网结构在2000年才被Garrison提出。尽管微食物网各个类群的丰度在不同海洋环境中有相对变化,但是这些变化都处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其丰度结构约为纤毛虫10 cell ml-1、鞭毛虫103 cell ml-1、微微型真核浮游生物104 cell ml-1、蓝细菌104-5 cell ml-1、异养细菌106 cell ml-1、病毒107 particle ml-1。海洋浮游食物链中捕食者和饵料生物粒径的最佳比值为10:1,实际研究中该比值会略低,例如纤毛虫与其饵料的粒径比值为8:1,鞭毛虫为3:1。Pico和Nano浮游植物的丰度比(Pico:Nano)是研究微食物网结构的指数之一,该指数具有不受研究尺度影响的优点,可用于研究区域性和全球性微食物网结构。近年来,学者们从多角度对海洋微食物网的结构开展了研究,不同海区微食物网各类群丰度、生物量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研究有很多报道,微食物网的结构可受空间、季节、摄食、营养盐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对不同空间微食物网的研究中,学者往往研究不同物理性质的水团中各类群生物丰度的不同,以此来表征微食物网结构的不同;同一海区微食物网结构的季节变化也是使用各个类群丰度和生物量的变化来表示,该变化主要受水文环境因素影响。摄食者对微食物网各类生物的影响通过三种途径:1.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2. 中型浮游动物摄食微型浮游动物,通过营养级级联效应影响低营养级生物;3. 中型浮游动物通过释放溶解有机物、营养盐影响细菌和低营养级生物。浮游植物通过产生化感物质和溶解有机物影响微食物网结构,而营养盐的浓度及变化则可以对微食物网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0.
We present a study on human perception of map complexity, with the objective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design decisions that may lead to undesirable levels of complexity in web maps. We compare three complexity metrics to human ratings of complexity obtained through a user survey. Specifically, we use two algorithmic approaches published by others, which measure feature congestion (FC) and subband entropy (SE), as well as our own approach of counting object types rather than individual objects. We compare these metrics with each other as well as with human complexity ratings for three maps of the same area from map providers Google Maps, Bing Maps, and OpenStreetMap. Each map design is assessed at three different scales (levels of detail). We find that (1) the FC and SE metrics appear to be adequate predictors of what humans consider complex; (2) object-type counts are slightly less successful at predicting human-rated complexity, implying that clutter is more important in perceived complexity than diversity of symbology; and (3) generalization choices do impact human complexity ratings. These findings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what makes a map complex, with implications for designing maps that are easy to u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