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1篇
  免费   2346篇
  国内免费   607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625篇
地质学   4247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168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150篇
  2021年   257篇
  2020年   186篇
  2019年   207篇
  2018年   212篇
  2017年   196篇
  2016年   232篇
  2015年   222篇
  2014年   318篇
  2013年   280篇
  2012年   314篇
  2011年   325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83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56篇
  2005年   159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14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119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86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7篇
  1995年   4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论油气化探精查技术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油气化探精查技术是在盆地有利聚集区(带)进行化探和石油地质详查的基础上,对圈闭进行含油气性评价并优选钻探目标的化探精细调查技术.它是包含样品采集、实验测试、信息提取和解释评价等为一体的系列技术.简述精查技术产生的背景,在论述化探精查技术及其在中国中东部地区的应用效果的基础上,展望该项新技术在西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2.
冲击旋转钻进技术新发展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冲击旋转钻进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碎岩方法,近年来随着施工领域的拓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简要阐述了冲击旋转钻进技术的发展历程,着重介绍了一些冲击器新品种及其相关的钻进新工艺,分析了该项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3.
分析了天水台数字深井水温资料在陕西石泉ML4.7级地震前的异常特征,发现在震前5天内深井水温发生大幅度的降升变化,呈负脉冲形态,表现为典型的脉冲型前兆异常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84.
非开挖导向钻进实际轨迹的控制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开挖导向钻进技术,具有施工速度快、适用范围广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实际钻进中,由于钻进在地下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导向钻进的顺利进行。到得钻进中当前点的顶角、方位角和孔深,通过均角全距法原理,可以近似地描绘出当前钻孔的空间实际轨迹,并确定钻头的位置。应用这一原理,同时运用VisualBasic语言和AutoCAD绘图工具相结合的方法,编制一套应用程序,可以直接绘制出当前钻孔轨迹,并可实现对钻孔轨迹的调控,从而保证导向钻进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5.
许静  宫延宏  黄启海  许刚 《地下水》2003,25(2):124-124,128
针对目前冠县引黄井渠结合灌区机井建设发展中主要存在机井发展不平衡、机井退化、老化、成井质量差等问题,因地制宜,提出了今后灌区发展机井建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86.
马能霞 《地下水》2003,25(1):55-56
本文通过对钻机老化过程及规律的探讨,找出了一种方便而有效衡量钻机老化程度的数量指标,用以定量地度量钻机老化程度,为钻机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7.
Eighty-two co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Spring Valley #1 well which penetrates the Upper Carboniferous strata in the Late Devonian–Early Permian Maritimes Basin. The strata consist of alternating sandstones and mudstones deposited in a continental environmen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characterize the relationship of sandstone porosity with depth, and to investigate the diagenetic processes related to the porosity evolution. Porosity values estimated from point counting range from 0% to 27.8%, but are mostly between 5% and 20%. Except samples that are significantly cemented by calcite, porosity values clearly decrease with depth. Two phases of calcite cement were distinguished based on Cathodoluminescence, with the early phase being largely dissolved and preserved as minor relicts in the later phase. Feldspar dissolution was extensive and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to the development of secondary porosity. Quartz cementation was widespread and increased with depth. Fluid inclusions recorded in calcite and quartz cements indicate that interstitial fluids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were dominated by waters with salinity lower than that of seawater, the middle part was first dominated by low-salinity waters, then invaded by brines, and the lower part was dominated by brines.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fluid inclusions generally increase with depth and suggest a paleogeothermal gradient of 25 °C/km, which is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that indicated by vitrinite reflectance data. An erosion of 1.1–2.4 (mean 1.75) km of strata is inferred to have taken place above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δ18O values of calcite cements (mainly from the late phase) decrease with depth, implying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of formation, as also suggested by fluid-inclusion data. δ13C values of calcite cements range from −13.4‰ to −5.7‰, suggesting that organic matter was an important carbon source for calcite cements. A comparison of the porosity data with a theoretical compaction curve indicates that the upper and middle parts of the stratigraphic column show higher-than-normal porosity values, which are related to significant calcite and feldspar dissolution. Meteoric incursion and carboxylic acids generated from organic maturation were probably responsible for the abundant dissolution events.  相似文献   
88.
针对二维波动方程,将大范围收敛的同伦 方法引入算子参数识别反演的过程,并结合求解不适定问题的Tikhonov正则化方法,设计了二维波动方程反演的大范围收敛广义脉冲谱方法,并利用测井资料进行了约束反演. 大量 的数值模拟结果以及抗噪实验均表明了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89.
地震勘探中的炸药震源药量理论与实验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炸药由于具有良好的脉冲特性及高能量的特点而作为地震勘探中的主要震源,就炸药本身来说,在地震勘探中药量、井深等参数的选取对激发能量和激发频率有很大的影响。为此,本文运用炸药爆炸理论,从炸药作功角度来加以论述,并通过理论和实验分析得出选取一个最佳的药量和井深激发,既能提高炸药作功能力,又能增强激发能量,从而激发强能量的高频震源子波,达到指导野外地震采集和节约经济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90.
禾青井动水位对断层蠕动与慢地震过程的响应初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立军 《华南地震》1997,17(2):39-44
以湖南禾青井深井水位观测的异常图象为例进行定性分析,发现动水位观测有可能直接反映出断层的滑动或断层的慢地震过程,前者可能为地下水物理参量的观测与研究提供亲折思路,后者则可能对震源物理学的发展和地震预报水平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