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65篇
  免费   651篇
  国内免费   1271篇
测绘学   24篇
大气科学   333篇
地球物理   388篇
地质学   2600篇
海洋学   28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89篇
自然地理   262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147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35篇
  2017年   151篇
  2016年   161篇
  2015年   142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69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35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89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201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140篇
  2001年   122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7篇
  1997年   49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03 毫秒
991.
冉清昌  刘玉平 《矿物学报》1995,15(2):210-215
通过对胶东西部地区金矿矿源岩的多阶段重熔过程的模拟实验研究表明,Ⅰ阶段熔融过程中,残留矿物黑云母及角闪石铁、镁组分明显降低而钙、铝、硅组分显著增设,经Ⅱ阶段熔融,残留矿物黑云母及角闪石、镁组分继续降低而钙、硅、铝组分继续呈增设趋势,熔体成分与金矿同源岩--郭家岭花岗闪长岩全岩成分较为接近。从而得出郭家岭花岗闪长岩为胶东群含石英的斜长角闪岩重熔而成。进而得出区内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含石英斜长角闪岩的  相似文献   
992.
西昆仑山库地变质橄榄岩的显微构造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边千韬  林传勇 《地质科学》1995,30(3):275-282
西昆仑山库地变质橄榄岩块是肢解了的震旦纪一早古生代蛇绿岩碎片。变质橄榄岩以残斑结构为主,呈现粗粗结构向残班结构的过渡和残斑结构向板状等粒结构的过渡。此岩石有明显的变形结构,橄榄石变形时的滑移系为{0kl}[100].橄揽石发育有代表高温(800℃以上)的位错构造,也有代表低温的位错构造。表明此变质橄榄岩经受了上地幔环境下发生的高温塑性流变和侵位过程中及侵位后所经受的低温高应变速率条件下的变形。上地幔环境下变形时的差异应力约为80MPa,应变速率约为1.96×10-12s-1-7.03×10-10s-1.此变质橄榄岩代表由大陆裂谷发展起来的洋盆下的地幔,产出的构造环境为洋脊-裂谷带。  相似文献   
993.
古特提斯造山带在华南两广交界地区的新证据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等在两广交界罗定一带新发现了中晚克生代的枕状熔岩和二叠-三叠纪的构造混杂岩,结合区域构造,分析并提出了钦州-岑溪-罗定-云浮构造混杂带的存在。它与全球古特提斯构造域的发育演化联系,故提出了两广交界地区存在古特提斯构造的分支带。  相似文献   
994.
傅景海 《甘肃地质》1995,4(2):62-69
陶来运动使本区从华北古陆中解体出来,自成独立的构造体系。主裂谷阶段发生于中寒武世,奥陶纪形成沟弧盆体系。之后,早、晚泥盆世的碰撞造山作用使本区进入板内的浅海向陆相沉积盆地转化的阶段。中、新生代为陆内造山阶段。本区划分为3个Ⅲ级构造单元:河西走廊中、新生代断陷,北祁连早古生代弧盆系和北祁连元古代裂谷系;进而划分出13个Ⅳ级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995.
在西昆仑北带沉积区中,泥盆系沉积是该区古生代最早的沉积层,它超覆在中上元古代沉积层之上。在莫木克以南克兹扬鲁克一带,泥盆纪中上段地层发育较好,颇有代表性。这套沉积层根据岩石组合分为上下两段,下段是一套富含凝灰质的碎屑岩一碳酸盐岩建造。具有重力流的沉积特点。上段是一套陆屑砂砾岩-杂砂岩建造,属于滨海海滩相、滨海近岸三角洲相、河流相沉积。  相似文献   
996.
采用微量元素和重矿物判别分析方法解决百昆仑山前长期未解决的红色哑地层划分对比问题。微量元素和重矿物与沉积环境及物源性质密切相关。不同时期,不同水系(物源区)的沉积岩具有不同的重矿物和微量元素特征。在西昆仑山前初步建立了3条微量元素和重矿物标准剖面,每条剖面均建立了划分组段的微量元素和重矿物两套判别函数。用以解决地面或井下未知层位样品的判别归属问题,经地面和井下验证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997.
萑香洼金矿位于华北陆块南缘熊耳山地区,是大型的构造蚀变岩- 石英脉复合型金矿床。该矿床热液成矿作用经历了4个阶段:黄铁矿- 石英阶段(Ⅰ)、石英- 黄铁矿阶段(Ⅱ)、石英- 多金属硫化物阶段(Ⅲ)和碳酸盐阶段(Ⅳ)。为查明成矿流体的类型、性质、演化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对脉石英流体包裹体进行了系统的显微测温、成分及H、O、S同位素测试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成矿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Ⅰ、Ⅱ、Ⅲ阶段主要发育CO 2- H 2O- NaCl型包裹体和NaCl- H 2O型包裹体,以富液相包裹体为主,同时发育少量富气相包裹体,第Ⅳ阶段仅发育NaCl- H 2O型包裹体。从早到晚,各成矿阶段包裹体的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60~320℃、220~280℃、180~240℃和120~180℃,盐度分别集中在5%~9%NaCleq、7%~12%NaCleq、5%~10%NaCleq和0%~2%NaCleq,成矿流体由早阶段的中温低盐度热液体系向晚阶段的低温低盐度热液体系演化。石英- 硫化物(Ⅰ、Ⅱ、Ⅲ)阶段流体气相成分以H 2O、CO 2为主,含少量的H 2S、N 2、C 2H 6、CH 4、CO、H 2等,液相成分中金属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SO 42-、Cl-为主;碳酸盐阶段成矿流体中多数离子含量较早阶段出现了降低。H- O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第Ⅰ阶段至第Ⅲ阶段的成矿流体δ18O 水分别为3. 8‰~11. 9‰(均值7. 7‰)、3. 3‰~8. 2‰(均值5. 2‰)、1. 2‰,相应的δD分别为-96‰~-72‰(均值-84‰)、-98‰~-67‰(均值-87‰)、-90‰,早阶段成矿流体与岩浆热液特征相似,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大气降水出现一定程度的混入;萑香洼金矿δ34S的值介于-24. 2‰~0. 6‰,其中成矿早阶段未分馏的δ34S的值主要在0值附近,认为萑香洼金矿硫源与早白垩世岩浆- 热液系统或幔源流体相关,二者或参与成矿。萑香洼金矿为早白垩世区域岩石圈减薄、伸展环境下形成的“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998.
多年来,对滇西云县- 南涧一带广泛出露的中晚三叠世火山岩的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属性一直存在争议。出露于云县漫湾地区的原划中三叠统忙怀组中新发现有厚数米的英安岩、英安质凝灰岩夹流纹岩、凝灰岩组合。本次研究采集英安岩D0001进行锆石U- Pb LA- ICP- MS定年,获得262. 5±3. 1Ma的岩浆结晶年龄和447. 4±9. 1Ma的继承性年龄,时代厘定为中二叠世晚期,而非前人认为的中三叠世。对岩石组合、同位素测年及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这套火山岩属石炭- 二叠系龙洞河组,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组合;SiO2含量68. 14%~74. 62%,Eu负异常,在TAS图解中全部落入英安岩- 流纹岩区;微量元素蛛网图明显富集Rb、Th、Ce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具典型火山岛弧特征,是目前临沧岩浆弧发现的最为年轻的岛弧型酸性火山岩记录,其岩浆源区为受壳源物质混染的下地壳镁铁质岩石部分熔融;应为早中二叠世昌宁- 孟连洋向东俯冲的产物。本次的发现,为西南三江地区昌宁- 孟连洋向东俯冲提供有利的岩石学记录及时代约束,也为石炭- 二叠系龙洞河组北延提供有利支撑,澜沧江断裂以西区域前人划分的忙怀组的分布范围和规模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999.
东昆中断裂带中存在多期蛇绿岩组合,分别代表中元古代、新元古代-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3次裂解成洋.断裂带中主要的3类各不相同的韧性剪切构造变形组合分别可与新元古代早期、加里东期末和晚海西期的3次碰撞缝合事件相匹配."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不能仅限于东昆中断裂带,而应包括原东昆中蛇绿混杂岩带和整个东昆南单元,是一多旋回俯冲碰撞的复合蛇绿构造混杂岩带.东昆中断裂带作为统一的纵贯东昆仑造山带的线性构造变形带应形成于印支期陆内构造变形阶段,是碰撞后的陆内构造变形产物.  相似文献   
1000.
周友华  童迎世 《地质论评》1999,45(3):225-231
本文讨论了“拉疏隆起-压缩凹陷”-不稳定孕震体特性和形成机理,通过对丽江7.0级地震前滇西地区的地壳形变资料,进一步证实本区有强震发生及发震的地点;讨论了孕震体由“僵硬闭锁”到“不同步加速”,“分离反向”“不均匀掀斜”再度“停滞平衡”甚至“颤抖”等多态不稳变化,是地壳形变的短临地震前兆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