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73篇
  免费   1347篇
  国内免费   1748篇
测绘学   44篇
大气科学   476篇
地球物理   555篇
地质学   5100篇
海洋学   39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266篇
自然地理   428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253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02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258篇
  2015年   269篇
  2014年   316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397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343篇
  2009年   358篇
  2008年   335篇
  2007年   347篇
  2006年   353篇
  2005年   291篇
  2004年   303篇
  2003年   256篇
  2002年   194篇
  2001年   191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148篇
  1998年   128篇
  1997年   119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74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49篇
  1992年   51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四川眉山芒硝矿主要环境地质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昆 《四川地质学报》2008,28(3):225-229
眉山市芒硝矿开采和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环境地质问题是矿区地下水和地表水疏干、污染及矿区土壤污染等,影响了矿山及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威胁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本文在芒硝矿山环境地质问题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82.
《四川省地质遗迹景观调查评价》项目根据四川地质遗迹景观的空间分异和区域地质地貌特征,划分出四大地质遗迹区,再以其分布规律,景观形成时间、空间和成因的关联性划分出20个地质遗迹分区和28个地质遗迹小区,从而建立了四川地质遗迹景观区划系统。  相似文献   
83.
徐刚郑达兴  李述靖 《地质通报》2008,27(11):1837-1845
渭北高原西段新构造活动强烈,崩塌、滑坡地质灾害频繁发生。通过1:5万专题遥感解译和重点地质调查,全区遥感解译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点共计611处,其中大型滑坡17处、中型滑坡194处、小型滑坡385处,小型崩塌15处。结合区域地理、地质环境特征,将区内大、中型滑坡地质灾害点划分为5个集中分布区、6个集中分布带。区内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受地形地貌、新构造与岩性条件的控制,以地质灾害点集中分布区、带为基础,参考重点地质灾害点的影响范围及人类活动的状况,将千阳县城关镇—崔家头镇、陇县杜阳镇—千阳县草碧镇、陇县峡口河—杨河沟地区列为地质灾害防治监测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84.
应用生烃动力学法研究川东上二叠统烃源岩生烃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今川东上二叠统烃源岩生烃史研究具有局限性.首先,没有对上二叠统Ⅰ-Ⅱ1型灰岩生油、Ⅲ型泥岩的生气史分开评价;其次,海相镜质组反射率通过拟合公式换算成镜质体反射率评价烃源岩成熟度具有局限性.针对上述不足,笔者通过热模拟实验,利用化学动力学方法,标定出两类源岩生油、生气的动力学参数,并结合川东地区的埋藏史及热史,模拟出源岩有机质的成烃转化率曲线.研究表明:上二叠统灰岩、泥岩有机质在距今200 Ma和190 Ma分别进入了生油、生气门限,而在距今170 Ma和140 Ma生烃结束.  相似文献   
85.
四川盆地南部中—上寒武统储层成岩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南部中—上寒武统(洗象池群)储层为一套碳酸盐岩局限台地沉积,其岩性为粗粉晶—细晶白云岩、砾屑白云岩、砂屑白云岩、鲕粒白云岩等。成岩作用主要有压实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岩溶作用、破裂作用等,白云石化作用和岩溶作用是形成优质储层的关键。白云石化的机理为混合水白云石化。岩溶作用具有多期性,包括沉积期岩溶、风化期岩溶、埋藏期古岩溶和褶皱期古岩溶等,以风化期岩溶为主。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破坏了大量的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压实作用主要发生在浅埋藏期,它与埋藏期胶结一同作用使孔隙度由原来的15%左右骤降至2%~3%左右。随着后来的岩溶作用和破裂作用等,部分储层的孔隙度又扩大到4%~5%左右,以晶间孔和晶间溶孔为主要储集空间类型。  相似文献   
86.
四川盆地泸州古隆起嘉陵江组储层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研究区嘉陵江组沉积背景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岩心观察、岩石薄片确定了不同类型的储集岩和储集空间,得出本地区储层岩石类型和储渗空间类型均多样化的特点。从成因角度识别出来了溶蚀孔隙型储层、膏溶孔洞型储层、裂缝型储层等三类储层。研究不同类型储层的孔、渗特征及关系表明,溶蚀孔隙型储层物性要优于膏溶孔洞型储层,而溶蚀孔隙型储层中的颗粒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物性最好、颗粒灰岩溶蚀孔隙型物性其次、粉晶云岩溶蚀孔隙型储层物性最差,其原因是不同储层受沉积环境和成岩作用控制和影响。  相似文献   
87.
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是我国新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通过野外对研究区主要活动断裂的调查研究、结合年代学测试和综合分析,认为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地区的旱峡—大黄沟断裂、玉门断裂、新民堡断裂和阴洼山断裂都是晚更新世至全新世活动断裂。旱峡—大黄沟断裂形成于中新世晚期,一直活动至今;玉门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早期,在距今7.6ka左右和3.2ka左右发生过2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古地震),也是2002年玉门地震的发震断裂;阴洼山断裂形成于上新世晚期(3.0Ma左右),在距今19.9~21.0ka、8.6~10.0ka、4.1~5.0ka发生过3次强烈的新构造活动,也可能是1785年惠民堡(现新民堡)地震的发震断裂;但是位于近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形成时代明显晚的多,起始于中更新世晚期(0.17Ma左右),在距今28.3ka、4.4ka和1.2ka左右发生过强烈的3次新构造活动。在运动形式上,上述4条断裂均为自南南西向北北东的逆冲推覆。在变形性质上,新民堡断裂以非地震性的蠕滑为主,其他3条断裂主要为地震性的粘滑变形。在祁连山北缘—河西走廊西段的北北东剖面上,逆冲推覆断裂表现为前展-后展复合发育模式,即形成时代最新的是位于酒西盆地中心的新民堡断裂,在酒西盆地中心以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前展式,由祁连山腹地向河西走廊盆地中心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新,而酒西盆地中心以北部分的剖面中断裂发育为后展式,即从盆地中心到盆地北缘断裂形成时代越来越老。  相似文献   
88.
成矿理论与勘探实践证明,东部一些老矿由于勘探深度、范围的限制以及认识上的局限,在矿区深部、周边仍有一些矿未能发现和查明,其中相当一部分仍具有找矿潜力;而寻找西部新的煤炭资源是国家“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需要。针对中国东西部不同的地质条件和勘探目标,其地震勘探野外施工方法及资料处理原则有所差异;而资料解释在东部以查明地层赋存形态、煤层赋存范围、构造发育特征为主,西部则以寻找煤系地层波阻抗差异明显、连续性好的反射波组为解释重点。地震勘探技术在中国东西部的二个典型地震时间剖面佐证了其在深部找矿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89.
Lake Manitoba, the largest lake in the Prairie region of North America, contains a fine-grained sequence of late Pleistocene and Holocene sediment that documents a complex postglacial history. This record indicates that differential isostatic rebound and changing climate have interacted with varying drainage basin size and hydrologic budget to create significant variations in lake level and limnological conditions. During the initial depositional period in the basin, the Lake Agassiz phase (12–9 ka), 18O of ostracodes ranged from –16 to –5 (PDB), implying the lake was variously dominated by cold, dilute glacial meltwater and warm to cold, slightly saline water.Candona subtriangulata, which prefers cold, dilute water, dominates the most negative 18O intervals, when the basin was part of proglacial Lake Agassiz. At times during this early phase, the 18O of the lake abruptly shifted to higher values; euryhaline taxa such asC. rawsoni orLimnocythere ceriotuberosa, and halobiont taxa such asL. staplini orL. sappaensis are dominant in these intervals. This positive covariance of isotope and ostracode records implies that the lake level episodically fell, isolating the Lake Manitoba basin from the main glacial lake.18O values from inorganic endogenic Mg-calcite in the post-Agassiz phase of Lake Manitoba trend from –4 at 8 ka to –11 at 4.5 ka. We interpret that this trend indicates a gradually increasing influence of isotopically low (–20 SMOW) Paleozoic groundwater inflow, although periods of increased evaporation during this time may account for zones of less negative isotopic values. The 18O of this inorganic calcite abruptly shifts to higher values (–6) after 4.5 ka due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increased evaporative enrichment in a closed basin lake and the increased contribution of isotopically high surface water inflow on the hydrologic budget. After 2 ka, the 18O of the Mg-calcite fluctuates between –13 and –7, implying short-term variability in the lake's hydrologic budget, with values indicating the lake varied from outflow-dominated to evaporation-dominated. The 13C values of Mg-calcite remain nearly constant from 8 to 4.5 ka and then trend to higher values upward in the section. This pattern suggests primary productivity in the lake was initially constant but gradually increased after 4.5 ka.This is the sixth in a series of papers published in this issue on the paleolimnology of arid regions. These papers were presented at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Palaeolimnology Symposium held 19–21 April, 1993 at the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Canberra, Australia. Dr A. R. Chivas served as guest editor for these papers.  相似文献   
90.
黄志刚  任战利  陈玉林  郑庆荣 《地质学报》2022,96(11):3967-3976
为研究天环坳陷北段下古生界天然气成藏规律,利用探井资料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评价了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烃源岩特征并恢复其成熟演化史。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乌拉力克组和克里摩里组烃源岩有机碳含量和生烃潜量相对较高,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以中等—好为主,少部分为差烃源岩;三道坎组和桌子山组烃源岩以差为主。干酪根组分鉴定表明,天环坳陷北段奥陶系烃源岩主要为Ⅱ1~Ⅰ型干酪根,热演化程度高,处于生干气阶段。成熟演化史模拟显示,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低,地层埋藏浅,烃源岩成熟演化程度低。燕山期,由于构造热事件,地温梯度迅速升高,早白垩世烃源岩经历的最高温度超过200℃,达到生气高峰期,早白垩世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时期。早白垩世之后,鄂尔多斯盆地整体抬升,地温梯度减小,生烃作用停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