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85篇
  免费   1034篇
  国内免费   1635篇
测绘学   139篇
大气科学   2526篇
地球物理   1384篇
地质学   717篇
海洋学   1156篇
天文学   270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851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0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256篇
  2019年   324篇
  2018年   251篇
  2017年   263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33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362篇
  2011年   370篇
  2010年   279篇
  2009年   361篇
  2008年   276篇
  2007年   346篇
  2006年   309篇
  2005年   240篇
  2004年   216篇
  2003年   190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33篇
  2000年   159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12篇
  1996年   122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3篇
  1992年   61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高质量的海底声强图是进行多波束海底底质分类、目标识别的基础。要得到"单纯"反映海底底质信息的声强图,就需要对原始声强数据进行地形改正,消除地形因素的影响。在描述了多波束数据中水深数据不能满足声强数据的改正要求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水深数据覆盖范围为约束的声强数据选取方法。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在能有效地选取高质量的声强数据,提高了基于声强图像的海底底质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962.
The greenstone belt and metamorphosed microclastic rock-type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 in China are hosted in metamorphic rocks and later intrusive bodies.Sedimentation.regional metamorphism and mineralization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formation of the deposits,so did remelting magmatic process to some deposits,but the deposits were finally formed by reworking processes.The key factor leading to the formation of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 is the reworking intensity,which for superlarge gold deposits is reflected by the large-scale reworked source rocks and even ore materials of various sources,strongly oxidized ore-forming fluids with a long and repeated active history and stable geothermal heat current.The factor which decides the reworking intensity is the network consisting of structures of different classes.  相似文献   
963.
For the interpretation of many boundary-layer field experiments the geostrophic wind is needed as an external parameter. However, quite often and especially in remote areas this wind is not known at all or difficult to determine because there are not enough measurements of the surface pressure.Here it is shown how measurements carried out with the HELIPOD system, a helicopter-borne meteorological turbulence measuring system, may be used to evaluate the geostrophic wind. This is done by the analysis of the pressure field at different heights. An additional analysi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same heights allows for the discussion of the quality of the derived geostrophic wind. An intercomparison with the vertical wind profile enables us to discuss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vature of the isobars. From this, finally, also the gradient wind can be estimated.  相似文献   
964.
ERS散射计全球海面风场数据处理与ElNino海面风场异常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超 《遥感学报》1999,3(4):300-304,324
星载散射测量技术是获取全球海面风场的有效手段。该文研究了欧洲遥感卫星(ERS) 散射计全球海面风场数据的处理分析技术。对1997 年3 月、6 月和12 月的全球海面风场数据进行平均处理,并同时与1996 年6 月和1995 年10 月的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利用遥感技术发现了赤道太平洋西部的风场异常,从遥感资料上分析了1997 年El Nino 现象的海面风场( 风速与风向) 异常变化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了星载微波散射计在全球变化监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65.
The regional seismotectonic environment for the Zhangbei- Shangyi earthquake is described, 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istribution of macroscopic seismic intensity, source mechanism solu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lineaments on satellite images,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for the earthquake and possible seismogenic fault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Zhangbei-Shangyi earthquake is a result of the latest movement along the northwestern termination of the Zhangjiakou-Penglai fault zone and we should pay serious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trend of seismic activity along this fault zone.  相似文献   
966.
降雹前大气层结稳定状态下的环境场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许晨海  张纪淮 《气象》1999,25(12):17-21
分析了1983年9月4日巴盟地区降有大气层结稳定的降雹过程,通过对降雹前后高空槽的变化、能量条件、触发机制以及环境风垂直切变等物理量的分析,揭示了此类降雹的大气环境场地特征。同时指出在特定的环流背景下大气层结随时间的变化可能会由稳定状态变为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67.
一次持续稳定的平流雾天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宋润田  王伟民  郁亚宁 《气象》1999,25(6):19-22
对1997年12月17 ̄19日出现在北京地区的平流雾进行了天气学分析,认为此次平流雾是在较为稳定的华北地形槽弱辐射的大尺度条件下,罕见的逆温顶盖(γ=5.84℃/100m)牢牢地置饱和湿空气于239.4m以下北京这种特殊的地形中;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和时空剖面图上风的脉动所产生的200m以下的小尺度辐合线引起的辐合抬升,有利于饱和湿空气不断在山前平原和谷地得以补充和聚焦,所有这些是构成这次大雾稳定维持  相似文献   
968.
温度,盐度和风应力对南海海流模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海洋模式(POM)对南中国海的年平均海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对温盐结构和风应力在海流形成中的作用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结果表明,仅有温盐水平不均匀分布也可以驱动海水而生成南海海流,但此种海流的结构较乱,最大流速只有30~40cm·s-1。若温盐无水平结构,则在风应力驱动下,南海海流的结构较为有序,且最大流速可增至60~70cm·s-1。在温盐水平分布不均匀并有风应力的作用时,生成的南海海流与仅有风应力作用时的海流场较相似,说明在南海海流的形成中,风应力的作用更为重要。海面自由高度的分析也证明了上述结论。  相似文献   
969.
首先给出具有 Rankine 模式的中尺度气旋的模拟多卜勒径向速度图,然后利用多卜勒雷达观测的径向速度与实际气流间的几何关系,提出一种确定近似轴对称的中尺度气旋中心及最大风速半径的方法。  相似文献   
970.
旋转风螺旋度及其在暴雨演变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50,自引:2,他引:48  
利用中尺度有限区域模式MM4对1991年7月5-6日的江淮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模拟结果可靠的基础上,用模式输出的细多格动力协调资料,根据螺旋度理论分析了这次过程中的暴雨演变以及对流层低层的中尺度低涡及地面气旋发生发展的原因。结果表明,正在旋转风螺旋度大值中心及其演变较好地应和反映了暴雨中心及造成暴雨的中尺度涡旋的发生益及演变,较大的螺旋度值是暴雨及低层中尺度低涡和地面气旋系统发生发展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