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360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608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38篇
海洋学   159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fogwater has been studied in the city of Strasbourg (France) from 1990 to 1999. During these years, fogwater samples have been collected and analysed for major ions and trace metals. This paper report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cted dataset. The 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acidity of approximately one pH unit over the course of the study. This decrease in acidity appears to be linked to a decrease in SO2(g) and the resulting SO42−. Trace metal concentrations have also strongly decreased over the 10-year period. Pb concentrations, following the elimination of leaded gasoline, decreased by more than one order of magnitude.  相似文献   
12.
We have recently set up a new procedure for characterising the water soluble organic compounds (WSOC) in fog water, for which information is still rather limited. Fog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the 1998–1999 fall–winter season in the Po Valley (Italy) were analysed following this procedure, which allows a quantitative determination of three main classes of organic compounds (neutral species, mono- and di-carboxylic acids, polycarboxylic acids), together accounting for ca. 85% of the total WSOC. This procedure also provides information on the main 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se three classes of compounds (functional groups, aliphatic vs. aromatic character, etc.). The enhanced chemical knowledge on fog/cloud chemical composition opens new scenarios as far as chemical and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in clouds and fogs are concerned.  相似文献   
13.
重庆雾的特点及其变化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向波  刘德  廖代强 《气象》2003,29(2):48-52
利用重庆市沙坪坝195l一2001年的资料,对重庆市区雾的生消时间、持续时间、能见度等主要特征变量及其相对湿度,温度差等相关气象要素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认为城市热岛效应可能是造成重庆主城区雾日数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2002年11月30至12月4日,北京持续4天大雾天气,空气污染物在持续的稳定层结条件下,空气质量连续3天达5级以上。文中分析了大雾天气各主要污染物的变化特征,以及此次过程中天气形势的特点及演变,并对造成大雾日空气污染天气的物理量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WNW气流、稳定性持续增加、逆温层结持续存在、低空风速较小、相对湿度大,导致局地污染物不能及时随大气扩散;1000~700hPa有弱的上升气流形成和维持,与500hPa高空下沉气流之间在低空的某层高度上形成稳定层结(逆温层),导致大雾及重污染的形成;850hPa为暖区,850~500hPa为冷平流,有利于大雾的形成和加重。  相似文献   
15.
Pre-weighed blocks of a Jurassic Limestone were exposed on the ground surface in the coastal Namib Desert for a period of 2 years. The environment is both salty and foggy. Some of the blocks suffered extensive disintegration, and laboratory analyses (including geochemistry, XRD and SEM) indicate that the weathered samples have a high halite (sodium chloride) content. Cycles of wetting and drying associated with the frequent fog events of the area cause cycles of halite crystallization. Rocks exposed at the surface absorb salts from the surrounding desert surface and then disintegrate, contributing to planation of the landscape.  相似文献   
16.
王改利 《气象科技》2004,32(4):286-290
简单介绍了WT-1型雾探测器的结构和现场试验情况,对试验期间(2001年12月1日至2002年5月31日)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计算了试验期间雾探测器数据的缺测率、与人工观测数据及芬兰同类产品的测量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三者之间的相符率,以及数据随时间的变化趋势。以数据处理结果为依据,客观地阐述了雾探测器的优缺点,以及与目前世界上普遍认可的芬兰能见度仪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提出了雾探测器改进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重庆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3,自引:5,他引:13  
统计分析沙坪坝1951~2002年间发生的浓雾事件,结合2001年12月重庆市雾的外场试验资料,探索重庆市主城区浓雾的基本特征。重庆主城区浓雾随年代演变有减缓趋势;主城区浓雾是自然雾与烟尘等的混合物,河谷及城市效应使雾更浓;城市中出现浓雾的大气边界层特征是在近地面层有逆温及增湿降温现象;高浓度气溶胶的净辐射效应阻碍白天混合层发展,使大气边界层趋于稳定,它是重庆连续几天有雾的原因之一;浓雾具有一定的湿沉降作用,能有限地清洁空气;有浓雾的天气条件下,建议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总量,以避免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管翔  栗毅 《山西气象》2004,(2):8-10
本文介绍了利用“极值剔除”和“逐步消空”方法建立太原机场11月份辐射大雾预报指标集的具体过程,并对得出的预报指标进行回报检验,以证实其在业务中的切实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尧都区工业、交通业的快速发展和对空气污染治理的滞后,是当地雾El随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浓雾遮光挡阳有碍交通运输,有碍大棚农业生产,有碍幼儿正常发育;雾中含有亚硫酸等有毒物质,有害人们身体健康,有害室外农业和有损外露金属材料,属气象灾害。  相似文献   
20.
开封大雾气候特征及预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00年气象资料,分析了开封市大雾天气分布规律、天气特征,并总结出大雾产生的几种天气形势,找出预报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