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4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18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583篇
海洋学   16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8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4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论硫铁矿烧渣的再生与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硫铁矿烧渣的一般特征,再生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612.
金龙山金矿是产于南秦岭镇安-旬阳晚古生代沉积盆地细碎屑岩-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主要载金矿物毒砂、黄铁矿,粒度多为10~100 μm,约为次显微状金颗粒直径的1000倍左右.黄铁矿为含砷黄铁矿,并常作为原生沉积成因草莓状、球菌状黄铁矿的增生环带,因而常规方法无法分离出原生沉积成因黄铁矿与热液阶段黄铁矿、毒砂.用于单矿物化学分析、同位素、热电性测定的黄铁矿样品多为热液改造后多阶段黄铁矿的混合样品,毒砂的含金性比黄铁矿更好.成岩期黄铁矿无砷或砷很低,金矿成矿阶段黄铁矿亏硫,毒砂亏砷.金、砷最大可能是含矿热液带入的,成岩期黄铁矿可能提供了部分硫.黄铁矿的热电系数范围较大,空穴导型、电子导型均有,以空穴型为主.矿带内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呈多垛状产出,但主要集中于6‰~17‰之间.铅同位素反映了造山带特征,与汞锑矿石的铅同位素相近,金锑成矿与深大断裂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613.
利用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在广东省已有硫铁矿床矿区地质、区域地质、物探、化探资料的基础上,对全省硫铁矿按矿产预测类型、预测工作区进行了最小预测区的圈定,使用地质参数体积法估算了硫铁矿的潜在资源量。以此为基础,将广东省最小预测区合理归并为找矿潜力区,按照资源丰度,分析了广东省内硫铁矿各潜力区的找矿潜力,得出广东省已有硫铁矿床的深部与外围仍有很大潜力,未知区找已有类型硫铁矿床也有很大潜力;同时提出优先开发大降坪、西牛、河朗、凡口、马口、大宝山、保安等地区的勘查部署建议。另外,笔者所应用的矿床预测类型分析、矿床类比、空间分析、归并计算的方法为其他省不同矿种的潜力分析提供了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614.
利用XRD和SEM测试方法表征了热活化胶状黄铁矿结构和微观形貌,考察了溶液pH、溶解氧和热活化温度对热活 化胶状黄铁矿去除水中Cd(Ⅱ)的影响,并探讨了除Cd(Ⅱ)反应动力学和作用机理。胶状黄铁矿在N2氛围下650℃热活化 5 min可完全分解生成多孔结构化单斜磁黄铁矿(PMPyr)。在pH 2~6的无氧水溶液中PMPyr除Cd(Ⅱ)效率均达到88%以 上,除Cd(Ⅱ)效率受pH影响较小;PMPyr表面氧化会抑制其与Cd(Ⅱ)的反应。PMPyr除Cd(Ⅱ)动力学可用准二级动力学模型拟合(R2> 0.9992),结合溶液pH变化趋势、Fe(Ⅱ)和SO42-浓度变化推测,PMPyr除Cd(Ⅱ)机理主要是Fe1-xS和CdS溶度积差异推动了PMPyr与Cd(Ⅱ)交换反应,表面络合属于次要作用。  相似文献   
615.
利用厌氧微生物分离技术,对深度为1.2 m 的海南红树林湿地沉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分离培养,共获得11 株 厌氧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 菌株。经显微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可归纳为6个属,其中已经报道有芽孢杆菌 属(Bacillus)、弧菌属(Vibrio) 和梭状芽胞杆菌属(Clostridium),另外3个属分别为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 和海杆菌属(Marinobacterium)。不同属的细菌对硫酸盐还原的速率最低为14.71%,最高可达 56.78%,并且以上6属11株菌都能将+6价的硫还原生成-2价硫,并与培养基中的Fe2+结合生成黑色FeS沉淀,而这些无定 形FeS沉淀是生成黄铁矿的前体。红树林湿地SRB种群数量随沉积物深度的增加而降低,结合沉积物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 结果表明,表层(0 cm) 水界面的沉积物由于处于氧化-还原界面,氧气的周期性输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SRB的生长;随着 深度增加(10~40 cm),充足的有机质、偏中性的pH值以及厌氧环境的增强,使得SRB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而60 cm以下 沉积物中因TOC含量降低,减少了微生物可利用的碳源,pH值明显降低,Na+和Ca2+离子浓度明显增加,这些因素都抑制了 SRB的生长,使得深部沉积物中SRB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16.
南海北部白云凹陷08CF7岩心沉积物的磁化率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  陈翰  颜文  颜彬  向荣  刘建国 《现代地质》2010,24(3):515-520
海洋沉积物的磁性异常与甲烷渗漏活动及其产物密切相关。为揭示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区沉积物磁化率的变化特征及其意义,对白云凹陷08CF7岩心331个沉积物样品的磁化率进行测定和分析。08CF7岩心沉积物磁化率变化范围为554×10-6~2656×10-6SI,平均值为1141×10-6SI。磁化率随深度变化可分为0~188 cm、188~240 cm及240 cm以下等3段,分别与硫酸盐富集带、硫酸盐-甲烷转换界面(SMT)的上部过渡带及SMT相对应。研究表明,海底天然气渗漏是08CF7岩心沉积物磁化率异常变化的可能原因,其机理是:在强烈的还原环境中,甲烷厌氧氧化反应的产物HS-与沉积物中的Fe3+发生反应,形成顺磁性的黄铁矿。沉积物磁化率变化能快速了解SMT状况及其深度,提供了一种识别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间接方法。  相似文献   
617.
The Sukari gold mine (18.8 Mt @ 2.14 g/t Au) is located 15 km west of the Red Sea coast in the southern central Eastern Desert of Egypt. The vein-type deposit is hosted in Late Neoproterozoic granite that intruded island-arc and ophiolite rock assemblages. The vein-forming process is related to overall late Pan-African shear and extension tectonics. At Sukari, bulk NE–SW strike-slip deformation was accommodated by a local flower structure and extensional faults with veins that formed initially at conditions of about 300 °C and 1.5–2 kbar. Gold is associated with sulfides in quartz veins and in alteration zones. Pyrite and arsenopyrite dominate the sulfide ore beside minor sphalerite, chalcopyrite and galena. Gold occurs in three distinct positions: (1) anhedral grains (GI) at the contact between As-rich zones within the arsenian pyrite; (2) randomly distributed anhedral grains (GII) and along cracks in arsenian pyrite and arsenopyrite, and (3) large gold grains (GIII) interstitial to fine-grained pyrite and arsenopyrite. Fluid inclusion studies yield minimum vein-formation temperatures and pressures between 96 and 188 °C, 210 and 1,890 bar, respectively, which is in the range of epi- to mesothermal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the area suggests a long-term, cyclic process of repeated veining and leaching followed by sealing, initiated by the intrusion of granodiorite. This cyclic process explains the mineralogical features and is responsible for the predicted gold reserves of the Sukari deposit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the Sukari gold mineralization is the co-precipitation of gold and arsenic in pyrite and arsenopyrite.Editorial handling: H. Frimmel  相似文献   
618.
Abstract. The presence of invisible gold was confirmed in arsenian pyrite from the Hishikari epithermal gold deposit, Kagoshima, Japan, by means of EPMA and SIMS analyses. The relative concentration of invisible gold may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s contents (0.01 to 10.37 wt%) of fine-grained arsenian pyrite which commonly occurs in the auriferous quartz veins. Although arsenian pyrite occurs widely in any mineralization stage with electrum and other sulfide, sulfosalts, selenide or telluride minerals, arsenian pyrites having higher As contents accompanied by invisible gold occur dominantly in the middle stage of fine-adularia-quartz and in the late stage of coarse-quartz rather than in the early stage of columnar-adularia.  相似文献   
619.
在辽宁生金皋地区和赵家堡子地区的找金过程中,采用黄铁矿矿物学方法,对黄铁矿晶体的形态、主要成份和微量元素特征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以五角十二面体晶形为特征的半自形细粒状黄铁矿含金性较高;黄铁矿主成份S、Fe含量相对低,而黄铁矿中Cu、Pb、Zn、Au、Ag等微量元素总量相对高的黄铁矿分布区域与金矿化关系密切;提出赵家堡子地区具备找到一处中型以上金矿的前景,而在生金皋地区找到大型金矿床的可能性很小,但有望找到伴生金矿床。  相似文献   
620.
运用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等理论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附近黄铁矿的含量变化、矿物学特征、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垂向变化规律等,指出P/T界线附近黄铁矿高含量层位的成因与火山作用有关.研究发现,在浙江煤山长兴组顶部,紧靠P/T界线的第24e2分层石灰岩中,黄铁矿骤然增多,含量高达1.84%,比远离P/T界线的第22至24d分层石灰岩中的黄铁矿含量高出90多倍;硫同位素组成发生突变,δ34S值陡然上升为+2.2‰;其特征与火山气体总硫的同位素组成平均值极为相似,而与细菌还原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完全不同.而且,在第24e2分层黄铁矿高含量层位中,还共生有较多β-石英等火山碎屑物质;岩石和黄铁矿中微量元素含量异常富集.因此认为,陆地和海底火山活动曾喷出大量的富含H2S的气体,造成古海洋局部最上层海水中富集大量硫化氢,为形成黄铁矿创造了条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强烈的火山作用,使海洋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是造成海洋生物相继灭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