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5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141篇
测绘学   5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530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5篇
  1987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4年   7篇
  194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程俊  石卫刚  翟杰  李海波  刘江华 《地质通报》2016,35(9):1472-1478
综合露头剖面、砂岩碎屑组分、地球化学、阴极发光等资料的研究,对西藏白朗地区南部三叠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开展了研究。该区三叠纪地层以灰黑色泥岩、浅灰白色石英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灰色灰岩为主,沉积背景为拉轨岗日被动陆缘盆地的浅海-半深海环境。碎屑岩及其地球化学分析结果反映,物源总体来自克拉通内部。阴极发光结果表明,物源区石英主要为变质成因,次为火成岩成因。综合判定,研究区该套地层为下—中三叠统吕村组和上三叠统涅如组,物源区来自南部高喜马拉雅基底杂岩带。  相似文献   
22.
目前关于东昆仑地区二叠纪-三叠纪基性岩浆岩的研究极为薄弱, 这不仅限制了对该时期东昆仑地区地幔源区性质的理解, 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古特提斯洋演化历史的准确认识.对东昆仑东段按纳格角闪辉长岩体进行了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角闪辉长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为242±2 Ma; 岩体具有较低的SiO2(46.00%~52.40%)及(Na2O+K2O)含量(3.07%~3.79%), 碱度(δ)值为1.26~3.14;另外, 岩石具有较高的Al2O3(17.35%~20.10%), MgO(4.65%~6.53%)和FeOT(8.77%~11.07%)含量, Mg#值为68~75, 属于钙碱性系列.岩石(La/Yb)N为1.72~5.48, δEu为0.87~1.00, 具有弱的轻重稀土分异和负铕异常, 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 亏损高场强元素, 具有低Nb/Ta值(3.7~8.8), 显示岛弧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全岩(87Sr/86Sr)i值(0.708 80~0.710 36)和εNd(t)值(-4.8~-3.4)相对集中, 锆石εNd(t)值为-4.9~-0.4.综合分析表明, 岩浆起源于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地幔楔, 为尖晶石相金云母二辉橄榄岩的部分熔融产物, 岩浆在上升侵位过程中未遭受明显地壳混染, 但经历了少量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综合区域构造演化史以及同时代岩浆岩的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认为按纳格角闪辉长岩体侵位于古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晚期, 该区古特提斯洋的最终闭合时间为中-晚三叠世.   相似文献   
23.
二叠-三叠纪之交华南地区普遍发育火山成因的粘土岩,其对于了解二叠纪末大规模火山活动及扬子板块碎屑物质来源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扬子西缘马角坝刺林包剖面飞仙关组底部粘土岩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及原位Hf同位素测试、X衍射和全岩地球化学分析,以揭示粘土岩的岩石成分及物源信息。镜下特征、X衍射及主量元素特征表明岩石中粘土矿物主要为伊利石,含少量方解石、石英。碎屑锆石年龄显示,特征峰值年龄主要集中在2 615~2 383、1 868~1 328、1 186~778和430~246 Ma,并出现~250 Ma特征高峰,结合原位Hf同位素特征表明锆石与秦岭造山带、华南典型PTB剖面粘土岩及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通过微量、稀土元素分析发现粘土岩中Zr、Hf、Th、Cr、Co、Ti相对富集,与华南典型PTB粘土岩和峨眉山玄武岩相近,并结合构造背景及锆石特征,综合认为刺林包剖面PTB粘土岩来自于秦岭造山带及龙门山岛链局部剥蚀区、二叠纪末火山活动和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剥蚀岩体。  相似文献   
24.
碧口地块位于扬子板块西北缘,由北部变质沉积岩系及南部变质中基性火山岩组成。碧口地块北部岩石变质为千枚岩、云母石英片岩,南部岩石经历绿片岩-蓝片岩相变质。由于对碧口地块变形特征及区域变质作用分析深度不够,缺少精确的变质时间限定,碧口地块变质杂岩系性质、区域变质年代及其大地构造属性始终处于争议之中,导致对西秦岭和龙门山造山过程的认识产生分歧。通过详细区域构造解析,将碧口地块划分为3期变形:D1期以紧闭褶皱、面理S1及矿物线理L1为特征;D2期形成于由北向南的正断拆离作用,显示韧性变形特征,D2期变形改造先期逆断层并形成半地堑盆地;D3期形成于喜山期逆冲走滑运动,以脆性变形为主要特征。本研究获得碧口变质岩中变形脉锆石U-Pb年龄(227.2±6.2)Ma,碧口地块已报道的D1期变形后期侵入体年龄为226~215 Ma,从而限定D1期碧口区域变质变形年龄为约220 Ma。因此推测D1期形成于三叠纪末华南、华北板块碰撞,碧口地块区域变质主要形成于这一时期的俯冲碰撞作用;D2与D3期则与青藏高原的东向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25.
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火山活动及其对生物绝灭的影响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殷鸿福  黄思骥 《地质学报》1989,63(2):169-180
  相似文献   
26.
27.
川北甘南地区三叠纪岩相古地理与成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恒书 《河南地质》1994,12(4):284-289
  相似文献   
28.
交有对本区三叠纪地层作了大量地层古生物研究工作先后创名2群23组共25个地层单位。作者综合研究该区三叠纪岩石、岩相、古生物化石等资料后发现:1.岩石地层属稳定的大陆架沉积,可划分为岩性稳定连续、界线清楚的三套穿时地层体即三个岩石地层单位:下部土隆群,中部曲龙共巴组和上部德日荣组。2.生物群属典型特提斯动物群,化石丰富,属种繁多,尤以菊石,双壳,腕足类及牙形刺最丰富。  相似文献   
29.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