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4篇
  免费   60篇
  国内免费   1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11篇
地质学   118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利用洞庭湖区洪水位下的国产高分辨率影像和无人机航摄数据开展洞庭湖区洪涝灾害和堤垸溃缺监测,并结合20世纪90年代高洪水位下的遥感影像和洞庭湖区水文站点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湖泊蓄水、堤垸防洪情况。监测结果表明:(1)城陵矶水位达到三峡水库运行后的最高水位(34.47 m)时,洞庭湖的水域面积为2 245.26 km2,仍有435.03 km2的洲滩出露水面,主要分布在七里湖和目平湖,且大通湖水域面积与平水期水域面积变化不大,说明即便在高洪水位下,这3个湖泊的蓄洪能力也极为有限,七里湖和目平湖应作为未来清淤的重点;(2)国产卫星数据可满足洪涝灾害的宏观性应急监测需求,无人机技术是开展局部区域应急监测的有效手段;(3)遥感影像显示洞庭湖的堤垸基本无内涝淹没区域,与20世纪90年代高洪水位时的内涝灾情形成鲜明对比,说明洞庭湖的洪涝灾害防治工程成效显著。新华垸的溃决,也说明三峡水库的运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洞庭湖的洪涝灾害隐患,洞庭湖区的防洪工作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2.
采用固定台站法计算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湖北省巴东地区ML2.0以上地震的波速比值,并给出了各自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巴东地区地震波速比值变化与水库地震的震源浅,裂隙发育,水的渗入作用等有关,并存在扩容期间波速比降低,震前波速比回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53.
三峡水库蓄水后巴东地区波速比( Vp/ V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固定台站法计算了三峡水库蓄水后湖北省巴东地区 ML2.0以上地震的波速比值,并给出了各自的相关系数.结果显示,巴东地区地震波速比值变化与水库地震的震源浅,裂隙发育,水的渗入作用等有关,并存在扩容期间波速比降低,震前波速比回升的现象.  相似文献   
54.
在研究了三峡水库区兴山县电厂滑坡Ⅰ的工程地质及滑坡体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介绍了该滑坡的结构及变形特征。从滑坡形成条件、诱发变形因素两方面分析了滑坡形成的原因及诱发坡体失稳的主要因素;在诱发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应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发的LaSa软件程序,对电厂滑坡Ⅰ进行稳定性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天然情况下,滑坡整体均处于稳定状态;在特定条件情况下,滑坡处于临界蠕滑或失稳状态。结合工程实际对滑坡治理进行初步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防治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55.
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不同于一般工民建等建设工程,它是地质工程中的特殊类型,是对不稳定地质体实施改造的防灾地质工程。文章论述了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殊性、技术风险性及风险源。风险源可分为客观风险源和主观风险源。客观风险源主要源出于地质灾害系统客观存在的即固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主观风险源主要出自于勘查设计单位的能力与水平、行政干预及对设计审查的程序和水平。文章对三峡库区二期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已发生的风险事件实例进行了简要阐述与分析。  相似文献   
56.
张秋文  李安然 《地震地质》1998,20(4):74-369
对已蓄水并建有地震观测台网、毗邻长江三峡水库的湖北清江隔河岩水库及其周缘地区各不同位置的诱震总体组合环境(条件)及相应的诱发地震活动结果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建立了一种诱发地震危险性评定模型,据此模型对长江三峡水库及其周缘地区的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相似文献   
57.
从2003年开始,中国三峡水库将进入蓄水期。到2009年,从长江中段起大约600km长的广阔区域内注水,三峡水库将蓄水40km^3。蓄水过程代表着地球物理学的“控制实验”为详细研究经典的正向/反向模拟地表荷载问题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尽管Wang(2000)研究了局部尺度的大荷载效应,但我们的目标是从数百千米向上游更长的空间尺度,重点在通过新近发射的GRACE卫星可检测到的随时间变化的重力信号。该卫星寿命期为5年(至2007年),将跨越主要蓄水期。我们采用PREM弹性地球模型用格林函数法所得结果表明,大地水准面高度的年增加值在直到20阶球谐函数的尺度上都高于GRACE卫星的观测灵敏度,而5年周期的累积增加值则在直到50阶球谐函数的尺度上(相当于波长800km)都高于观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58.
南水北调新线路三峡水库引水济黄济华北段工程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于汉江丹江口水库不是稳定可靠的水源基地, 加上频繁出现的黄河断流、渭河干涸以及黄河全流域缺水等问题, 现有的东线、中线方案不能解决, 只有三峡引水工程能够解决, 且效益巨大。本文介绍三峡水库引水工程的地质概况和工程地质条件。该工程不存在解决不了的重大技术问题和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59.
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地质灾害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举世无双的宏伟工程,其水库的百万移民大都采取就地后靠安置。水库沿岸地质条件较复杂,滑坡、崩塌众多,地质灾害对移民的安全有重大影响。国家对三峡水库沿岸移民区的地质灾害防治给予高度重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库岸稳定性和地质灾害调查,对其中的几十处重大滑坡进行过勘探,并对有重大影响的鸡扒子滑坡、链子崖危岩体、黄腊石滑坡、豆芽棚滑坡等进行了有效的工程治理。最近又拨数十亿巨款进行现阶段的大规模地质灾害防治。根据此次防治前的全面调查,全库区共有滑坡崩塌灾害点2490处。其中涉及135m蓄水水位及2期移民新址安全的,纳入本期防治规划,计581处。依据滑坡崩塌的危险性,防治难度及危害对象的可迁移程度。采取不同防治对策。已进行工程治理的198处,搬迁避让的232处,加强监测预警的151处。防治工作有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和较高的科学技术难度,现在正在紧张进行中。文中分段论述了库区地质灾害特征及以往防治研究历史,现阶段防治研究工作要点和今后防治研究的主要课题。  相似文献   
60.
滑坡变形的模式识别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探讨利用变形模式的拓扑约束识别方法来识别滑坡块全的变形模式及其应用问题,并根据GPS多期监测数据对云阳宝塔滑坡体进行了块体识别与分析,实例证明,该方法对滑坡块体及块体变形参数的识别是有效的,其结果对于滑坡体的滑带弱化的扩展过程的认识及稳定性分析与监测系统,滑坡整治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