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4篇
地质学   271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4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根据云南省境内三江地区1∶20万地球化学调查资料,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对该区地球化学特征与矿产资源找矿潜力进行研讨,重点对与铜及铜多金属矿床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本区主要成矿元素有Cu、Zn、Pb、Cd、Ag、As、Sb、Hg、Be、W、Sn、Bi等,其中铜矿相关元素Cu、Pb、Zn、Cd、Ag、As、Sb、Hg、Be等与岩浆活动和沉积热液改造有关。以本区三类典型铜矿床模型为依据,利用GIS技术进行预测,提出铜多金属成矿预测区14个,其中A类5个,B类6个及C类3个,为进一步矿产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2.
云南羊拉铜矿床磁黄铁矿标型矿物学特征及成矿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羊拉铜矿床是三江成矿带中段重要的大型铜矿床之一,其矿床成因一直没有明确界定。里农矿段是羊拉铜矿床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该矿段矿石中黄铜矿、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发育,其中,磁黄铁矿矿石是矿床中含量最高的硫化物矿石。本文选取里农矿段的磁黄铁矿矿石样品,利用矿相学、电子探针和X射线衍射对磁黄铁矿形态、成分和结构标型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其形成环境和沉淀机制,为揭示矿床成因提供有效约束。研究结果表明:羊拉铜矿床矿体具有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特征,多呈层状、似层状产出,且与花岗闪长岩岩体关系密切,受花岗闪长岩岩体和大理岩、变质石英砂岩等地层以及断裂构造的共同控制;磁黄铁矿矿石呈铁黑色、古铜色、铜褐色,块状和浸染状构造;镜下为黄白色、黄褐色,无内反射色,非均质性不明显,他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局部可见磁黄铁矿被石英±黄铜矿±黄铁矿±方解石脉切断,也见闪锌矿中有乳滴状、叶片状黄铜矿发育。磁黄铁矿中Fe元素含量为59.25%~60.25%,平均为59.71%,S元素为39.10%~39.97%,平均39.52%,化学分子式为Fe6S7~Fe8S9;晶胞参数平均值为a0=11.912,b0=6.859,c0=12.813,磁黄铁矿的粉晶X射线衍射曲线呈强度大致相等的双峰,表明羊拉铜矿床的磁黄铁矿以单斜磁黄铁矿为主。据此判断该区成矿作用过程中富硫、并经历快速降温变化,非均匀应力作用使六方磁黄铁矿转化成了单斜磁黄铁矿;磁黄铁矿中的硫是以S2-的形式存在,在六方磁黄铁矿向单斜磁黄铁矿的转化过程中,磁黄铁矿晶格中的Fe离子略有减少,Fe1-xS的电负性稍有增加,还原性增强;在Fe-S相图中,磁黄铁矿位于单斜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共生相区,表明成矿温度在250℃左右。即羊拉铜矿床的磁黄铁矿主体是形成于富硫、非均匀应力、中温的还原环境。该区磁黄铁矿富Co贫Ni,Co/Ni值范围较大,分布于矽卡岩型铜矿床范围附近,与典型矽卡岩型铜矿有相似的矿床地质和矿物学特征,表明羊拉铜矿床属于矽卡岩型矿床。据此综合羊拉铜矿床的构造背景和地球化学特征,推断了其可能的成矿作用过程:晚三叠世早期,该区由挤压环境逐步转换为伸展环境,使得之前的一些逆断层叠加张性特点。含矿岩浆沿这些断裂裂隙上侵,与低温围岩(主要为里农组大理岩)接触并有大气降水的加入,使得岩浆及成矿热液快速降温。冷凝的岩浆和热液堵塞了围岩的裂隙,原本开放的环境逐渐变得封闭、高压和还原。后续岩浆在此封闭的环境中降低了冷凝速度,而在还原性条件下,流体中铜元素的溶解度比在氧化性流体中低,更有益于铜元素的沉淀成矿,从而形成羊拉铜矿。  相似文献   
123.
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对滇西"三江"地区临沧花岗岩基中勐库碱长花岗岩体的年代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开展了较系统的研究。结果显示,勐库岩体的锆石LA-ICP-MS U-Pb年龄为236.2±3.7 Ma,表明岩体应形成于中三叠世,而非前人认为的新生代。全岩主、微量元素,Sr同位素和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属于S型花岗岩系列,来自于与临沧花岗岩基相类似的地壳沉积物源区的部分熔融,并经历了高程度的结晶分异作用。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与临沧花岗岩基形成时代一致,表明碱长花岗岩应为临沧花岗岩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已报道的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类和黑云母花岗闪长岩类外,临沧花岗岩基还应包括较广泛分布的碱长花岗岩类。本文同时揭示,由于临沧花岗岩基中以勐库岩体为代表的碱长花岗岩并非早前认为的新生代岩体,"三江"南段特别是临沧地块前人划分的新生代岩体分布范围和规模可能需要重估。  相似文献   
124.
贡山地区两类特殊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城民  王辉 《云南地质》2001,20(2):119-127
贡山地区存在两类特殊的区域动力热变质作用-低压热轴型、减压增温型。其共同特征是:具明显的递增变质现象,以地幔热流上升为主要因素,构造背景为碰撞造山。不同之处为:低压热轴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形成于低压环境,变质岩石的分布与断裂、剪切带无明显关系;减压增温型区域动力热流变质,形成于中低压环境,变质岩石受韧性剪切带控制呈间隔带状出露。  相似文献   
125.
西南三江北段是青海省重要的斑岩型铜钼矿成矿带,纳日贡玛铜钼矿是近年来在三江北段发现的与侵入岩有关的斑岩型铜钼矿。利用锆石U-Pb方法测得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的形成年龄为41.53Ma ±0.24Ma,属于喜马拉雅早期。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成矿时代主要在40.86~40.80Ma之间。在多期热液叠加、多期成矿作用中,纳日贡玛斑岩型铜钼矿的热液应是纳日贡玛黑云花岗斑岩(41.53Ma ±0.24Ma)和纳日贡玛斜长花岗斑岩(41.00Ma ±0.18Ma)共同提供的。由于该区有较多的中酸性岩体存在,因而确定这些侵入体的形成年龄,对于在该区寻找同时代的斑岩型铜钼矿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6.
丛源  陈建平  肖克炎  董庆吉 《地质通报》2012,31(7):1164-1169
由于地球化学元素携带了某种矿化信息,因此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往往是指示矿床存在的一种直接标志。随着勘查地球化学的深入发展,有关矿致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方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利用"三江"北段1∶20万地球化学数据,运用R型因子分析,查明该区不同矿化类型的指示元素组合,以因子得分为综合指标,采用泛克里格剩余值圈定地球化学异常。结果得到2种元素组合:Ag-Zn-Pb-Sb-Bi组合(与热液型铅锌银矿床有关)和Mo-Cu组合(与斑岩型钼矿床有关)。圈定的组合异常与已知的矿床点在空间上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说明利用R型因子分析与泛克里格法相结合圈定元素组合异常的方法能够较好地确认地球化学元素组合异常,并提示异常与矿化类型之间密切相关的规律性,为"三江"北段地区找矿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27.
文章在分析桂北三江地区扬子型铅锌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矿床预测模型,并开展了定性成矿预测,对地质找矿工作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8.
在野外地质观察、室内鉴定分析的基础上,对开心岭多金属矿区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同时对成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进行了论述.矿区由4个矿段组成,共圈定铁矿体15条(含8条隐伏矿体).其中,10条为铁矿体,5条为锌矿体.各矿体皆产于早二叠世开心岭群尕的考组火山岩中,根据岩相及岩性组合,推断该火山岩在3次喷发期内构成了6个韵律层.提出该矿床成因类型属火山喷流(VMS)型锌多金属矿床,火山岩是区内重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129.
前言     
青海省位于我国西部腹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横跨古亚洲和特提斯—喜马拉雅两大(构造)成矿域,分布有祁连山、柴北缘、东昆仑、西南三江北段和柴达木盆地等重要成矿区带.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能源、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盐类等矿产的重要蕴藏地.主要成矿带基础地质调 查与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低,找矿潜力巨大,是发现大型—超大型战略性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基地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30.
三江特提斯叠加成矿作用样式及过程   总被引:78,自引:64,他引:14  
邓军  王长明  李龚健 《岩石学报》2012,28(5):1349-1361
三江地区经历了特提斯洋的多期洋-陆俯冲和新生代以来的陆-陆碰撞;成矿主要集中在大洋生长与俯冲造山阶段以及碰撞造山主碰撞向晚碰撞的转换阶段,控制了区域喜马拉雅期斑岩型铜金矿带、沉积岩容矿型铅锌多金属矿带与造山型金矿带等。在不同时期构造环境作用下,在矿田与矿床范围内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叠加成矿作用。叠加成矿作用可划分为3种类型及9种方式:(1)VMS-岩浆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燕山期"VMS型"矿体(老厂式Pb-Zn-Mo矿床和鲁春式Cu-Pb-Zn矿床),印支/燕山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海西期VMS型矿体的羊拉式Cu-Mo-Pb-Zn矿床;(2)沉积-热液叠加型。包括喜马拉雅期岩浆热液型矿体叠加燕山期沉积矿源层的白秧坪式Cu-Pb-Zn矿床,喜马拉雅期建造热液型Ge矿体叠加沉积煤层的大寨/中寨式Ge矿床,燕山期岩浆热液叠加加里东期分水岭式Fe-Cu矿床;(3)多期热液叠加型。主要为喜马拉雅期与印支期两期叠加成矿作用的老王寨床式Au矿床,燕山期叠加印支期普朗-红山式Cu矿床,喜马拉雅期多期次叠加的金满Cu矿床。叠加成矿作用增加矿床的资源储量,丰富了矿种类型;但是现在仅有部分年代学与矿田-矿床尺度地质现象的某些证据,叠加矿床的矿体-矿石结构特征、形成条件与地球化学及矿物学约束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