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3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125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上新世至更新世是地质历史时期中十分重要的阶段,2.7Ma之后北半球由温暖湿润的气候进入冰期,水杉叶片化石稳定碳同位素值、叶片面积和叶片长宽比在地质历史时期的变化可以推测该时期内环境的变化趋势、探索植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本研究选取日本中部地区的5个化石点(泉南郡、八王子市、东近江市、十日町市和生驹市)的水杉叶片化石(3.00~0.95Ma)材料.这些化石点的化石叶片稳定碳同位素值在八王子市(2.6~2.7Ma,晚上新世)出现最低值(-29.05‰±0.15‰),明显低于其他化石点材料的稳定碳同位素值,并且在此期间化石叶片的面积为7.45±1.31mm2,大于其他时期;同时,叶片的长宽比较大,为4.22±0.67.这些结果相互印证共同指示出,上新世与更新世交界时期存在一个间冰期;之后,气候逐渐变冷变于.并且本研究结果与日本古植物群落演替得出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42.
主要研究了意大利上新统3个剖面Punta Piccola、Cape Spertivento以及Punta Rossello蛋白石含量的变化,综合其它古环境指标对非洲季风和地中海表层生产力加以分析,研究表明,Punta Piccola剖面和Cape Spertivento剖面各古环境指标对岁差周期影响的响应明显而单纯,即岁差低值,对应氧同位素偏负,有机碳和蛋白石高值以及碳酸盐低值,说明地中海表层生产力明显受到岁差的驱动。岁差驱动下的北非夏季风导致尼罗河泛滥,带来的丰富营养元素使得生产力剧增,同时淡水注入,阻碍了水体的垂向交换,直接导致了海底的缺氧环境,硅藻利用深层营养产生勃发,并组成“藻席”,快速沉降到海底,使得有机碳迅速埋葬和保存,从而引发了腐泥层的形成。Punta Rossello剖面硅藻层证实了“藻席”的存在,但是蛋白石含量并不高。 [HT5H]关 键 词:[HT5K] [HT5H]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HT5SS][HK]  相似文献   
143.
Plankt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calcareous substrate of a ferromanganese crust in the Vityaz Fracture Zone (VFZ), Central Indian Ridge were studied to reconstruct the early Pliocene paleoceanography of this region. Eleven species of planktic foraminifera were encountered, among them Globorotalia menardii, 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 Globigerina bulloides and Globigerinoides tuber are prominent. Predominance of N. dutertrei in the top 3 cm of the carbonate substrate is attributed to an influx of fresh water which eventually triggered their productivity by increasing the nutrient level. The presence of G. bulloides and G. menardii in significant proportions in deeper layers suggests the prevalence of open ocean upwelling. The bulk chemical compositions of the substrate at different depth intervals indicates higher enrichment of trace metals in the upper sections which could have been supplied through oceanic water by the chemical weathering of terrestrial matter during the peak of Pliocene Asian monsoon. Thus, it is concluded that during the early Pliocene the biogenic components of the substrate were distinctly contributed by both upwelling and productivity triggered by an influx of fresh water originating from the intensification of the Asian monsoon during the early Pliocene Period.  相似文献   
144.
淄博地区上新世巴漏河组的发现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新世巴漏河组在淄博地区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上新统的空白。阐述了巴漏河组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对新构造运动的指示意义 ;综合运用沉积岩相分析、孢粉分析、岩石化学分析等方法对巴漏河组剖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分析了其成因及形成时代 ,重建了淄博地区上新世晚期的沉积、生态及气候等古地理环境。认为巴漏河组是在上新世晚期由河流搬运堆积形成 ,在其沉积过程中 ,淄博地区的植被由针阔混交林演替为以松为主的针叶林 ,气候由暖湿的暖温带气候向冷湿气候变迁 ,并呈现出进一步干冷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5.
西藏阿里札达盆地地质构造的基本特征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札达盆地及其周缘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地层剖面的实测,确定了札达盆地的大地构造位置以及在喜马拉雅板块构造格局中的位置,并从基底构造、盆缘构造和盆内构造三个方面,论述了札达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从盆地类型、盆地的形成过程,对札达盆地的构造成因进行了探讨。尤其是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沉积中香孜组与古格组、古格组与托林组之间两个不整合面的发现,象泉运动与古格运动两次构造运动的确定,以及上新统褶皱的发现,为研究青藏高原喜马拉雅运动晚阶段(第Ⅲ幕)的表现形式及新近纪到第四纪时期高原隆升过程、方式等,提供了实际资料和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6.
根据札达盆地河湖相剖面地层岩性、粒度、沉积构造、古生物等反映的沉积岩相,以及不整合面等沉积特征,可将札达盆地上新世—早更新世河湖相地层,初步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Ⅰ、Ⅱ)。层序Ⅰ代表上新统地层层序,并进一步区分出退积准层序组和进积准层序组。对应上新世湖相沉积由低位体系域—湖泊扩张体系域—湖泊收缩体系域的演化,反映湖泊由源区水系冲积亚相—滨湖三角洲亚相—滨浅湖亚相—半深湖亚相—滨浅湖亚相的湖泊,由扩张到萎缩的一个完整的发展演化旋回。层序II代表下更新统地层层序,反映一个盆地受构造和气候(冰期—间冰期)双重控制的夭折型冰湖形成演化的由冰水冲积相到冰湖沉积相的不完整沉积旋回,为青藏高原新近系上新统与第四系的研究与划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47.
孙博阳  邓涛 《地层学杂志》2021,45(2):105-114
犬科动物是中国晚新生代地层中的常见动物.中国上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始犬属(Eucyon),早更新世动物群中最多的是犬属(Canis),即真犬.通过对中国重要晚新生代动物群产出的地点、年代和其中犬科动物化石的修订和追索,犬科动物呈现出显著的地层学意义.始犬属的晚期成员小始犬(Eucyonminor)可视为早更新世早、中期...  相似文献   
148.
冀磊  任玉峰  贺日政 《地质学报》2022,96(7):2441-2449
本文以羌塘地体北缘出露面积最大的上新世恒梁湖火山岩为研究对象,对火山岩内含石榴子石长英质捕掳体的岩相学、显微结构及矿物化学综合研究,揭示出此类捕掳体系深部地壳超高温部分熔融残余,其中石榴子石以高Mg#值(41~46)为特征。传统地质压力计估算其发生部分熔融的压力为1. 18~1. 53 GPa,对应深度约39~50 km,火山岩与捕掳体相互作用的温压条件为950~1050 ℃,1. 30~1. 66 GPa,对应深度约43~55 km。火山岩熔体快速上升冷却过程中,熔体沿捕掳体裂隙或边缘与石榴子石发生反应形成斜方辉石和斜长石,而火山岩基质内辉石及长石表现出强烈的成分环带。此研究结果首次揭示了北羌塘北缘中 深地壳岩石部分熔融所产生的熔体及其岩相学和矿物化学特征,亦为此区域地壳深部面波低速异常及强各向异性提供了深部岩石学方面的限定。  相似文献   
149.
青藏高原线性构造及其活动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印度洋板块和欧亚板块汇聚后,特别是上新世以来,青藏高原的地壳又如何活动,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本文试图利用陆地卫星影象具有视域广和连续性的优点,对所提供丰富、清晰的线性信息,着重分析线性构造空间展布及其组合的几何式样,进而结合地质、地震和地球物理资料探讨高原地区地块和块缘断裂活动基本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50.
黄土高原晚上新世红粘土粒度的空间变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黄土高原由北到南 6个地点的晚上新世红粘土样品进行了常规粒度测量和化学提取的石英样的粒度测量。红粘土全样和石英样的平均粒径由偏北到南逐渐变细,粗颗粒含量也逐渐减少,表明红粘土可能是由偏北低空风而不是高空风搬运而来的。 3.6~ 2.6MaBP红粘土粒度与其上覆风成黄土粒度的空间变化具有可比性,但变化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