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1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86篇
测绘学   125篇
大气科学   99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373篇
海洋学   421篇
天文学   6篇
综合类   69篇
自然地理   36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7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8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56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1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6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2008年初广东罕见寒冷期沿岸SST变化特点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海洋站实测水温资料,分析了2008年1月中旬-2月中旬广东省罕见寒冷灾害期间,广东沿岸海面温度(SST)的变化特点,得出月均海面温度距平(SSTA)为近50年来最低值,低SST持续时间长和SST变化存在明显的岸段差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992.
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当地时间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北京时间29日零时9分)发生8.5级强烈地震,印度洋沿岸国家随即发出了海啸警报。本次强烈地震可能已经造成印尼近2000人死亡。  相似文献   
993.
近2 ka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物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7,他引:13  
对近2 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进行了粘土矿物和元素测试,粘土矿物对比分析表明,所研究的泥质沉积物来源为长江沉积物.金属元素聚类分析以及使用判别函数,均得到了与上述一致的结果.沉积物物源的定量计算表明,近2 ka以来闽浙沿岸泥质沉积物中长江的贡献基本稳定在83%~85%,可以排除有黄河沉积物输入的可能,且历史上黄河的改道与北徙并没有对本区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物来源产生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4.
徐建华  岳文泽  谈文琦 《地理学报》2004,59(6):1058-1067
以上海市外环以内的中心城区为区域背景,基于SPOT全色波段遥感影像数据和GIS技术,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尺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景观格局的空间自相关性具有显著的尺度依赖性。Moran指数I与Geary系数c对粒度变化的敏感点相同,均为50m。(2)城市景观形态具有分形特征,各类景观斑块的分维数对粒度变化的响应不同,它们随着粒度的变化呈非线性变化趋势;在粒度较小时,各类景观斑块之间的分维数差异较大,而随着粒度的增大,其分维数之间的差异逐渐缩小。(3)城市景观多样性格局,与空间区位及人类活动的空间格局息息相关。在城市中心,主导型景观是经济效益较高的商业文化景观,并且景观斑块聚集度、破碎度大;经济效益较低的农业景观分布在城市边缘区,而且景观类型单一,斑块面积较大,破碎度较小;在由城市中心向边缘过渡的中间地带,景观类型多样,空间格局复杂。(4)景观多样性具有尺度依赖性。随着幅度的增加,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大,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也显著变化。在0.5km幅度下,多样性指数的最大值出现在市中心,从市中心向外呈现高低起伏的环状模式扩展,随着幅度增加,多样性指数的高值区向景观类型变化最剧烈的城乡过渡地带转移。(5)景观多样性的空间变异也具有明显的尺度依赖性。在较  相似文献   
995.
GIS支持下的上海考古信息系统的研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不断汲取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是考古学发展的不竭动力。探讨了基于GIS技术的考古信息系统的开发思路,并结合上海地区的考古资料和遥感解译结果,进行了考古信息系统的开发尝试,取得了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996.
陈超斌  叶冠林 《岩土力学》2018,39(6):2304-2310
研制了基于LVDT(线性可变差动变压器)传感器的高精度小应变三轴仪,详细介绍了该三轴仪的结构、传感器特性及小应变测量的技术细节。三轴仪采用电控调压阀控制轴压和围压,同时可用电机驱动施加轴压,进行各种复杂应力路径的应变或应力控制三轴剪切试验。针对信号干扰等影响微小位移测量精度的问题,提出了恒温、接地、使用高精度直流电源等措施,并利用中值滤波的方法有效提高了LVDT局部位移计的测量精度。利用安装有LVDT位移传感器的三轴仪对上海软土进行K0固结不排水剪切试验,成功获得上海软土在0.001%~0.1%小应变范围内的割线模量变化情况;确认了LVDT位移传感器能够获得比霍尔效应局部位移计更小应变范围的软土割线模量,指出自主研制的设备比黑盒子产品更有利于实现测量精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997.
九江地区长江沿岸工程地质特征与岸坡稳定性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探测、工程地质钻探等手段,研究九江地区湖口—彭泽长江沿岸的地层结构、岩溶发育、岸坡工程地质特征与岸坡稳定性。长江边岸与圩堤均位于长江南岸Ⅰ级阶地,地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为一套河湖相沉积物,淤泥层厚,边岸与圩堤地基属软弱土层,工程承载力低,易产生不均匀沉陷、砂土液化和渗透变形,导致边岸与圩堤滑塌。综合分析认为,湖口—彭泽芙蓉的岸坡稳定性差,长江崩岸的原因主要为:长江南岸大部分圩堤处于迎流顶冲段,水流淘刷较严重;长江航道靠南段,岸坡长期受行船波浪淘刷,造成岸坡坡面陡直,稳定性差;地层上部为夹薄砂层的粘性土层,下部为细砂层,抗冲性差;汛期岸滩土体饱和,长江水位低,河滩地内水外渗造成岸坡失稳。以粘土为主的岸坡,应加强有效排水和减缓坡比;有砂层的岸坡结构型岸坡,应对结合部位砂层、枯水位附近及水位变幅带内的砂层进行防冲刷、防掏蚀保护。  相似文献   
998.
东海沿岸海域表层海水酸化趋势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2—2011年东海沿岸海域(4个区域,16个站位)春、夏、秋三个季节的表层海水pH、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等监测资料,对该海域pH的年际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东海沿岸海域表层海水十年间pH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季节和区域差异,共有10个站点表层海水pH呈下降趋势,主要集中于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域,而三门湾和椒江口海域的酸化则不明显。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显示,杭州湾海域夏季表层海水的pH与叶绿素a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其它海域两者间未显示出显著的相关性;杭州湾海域的pH与海表温度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季节不同趋势不同,呈现出春季正相关而夏季负相关的特征;pH与盐度的关系在各海域表现得更加明显,长江口、杭州湾和三门湾三个调查海区海水的pH变化与盐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总之,在10年的连续监测内东海沿岸海域存在一定程度的酸化趋势,其影响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本文利用南海海洋再分析产品REDOS(Reanalysis Dataset of the South China Sea)和风场资料CCMP(Cross-Calibrated,Multi-Platform),通过能量诊断探讨了越南沿岸南海西边界流(南海贯穿流主体部分)区域夏季(6—9月)涡流相互作用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平均流对中尺度过程的贡献。结果显示,在季风和西边界强流、南海贯穿流的共同影响下,越南沿岸东向急流和双涡结构的能量分布和收支有显著的年际差异。尽管涡动能(EKE,Eddy Kinetic Energy)和涡动有效势能(EPE,Eddy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的量级基本一致,但二者在水平和垂向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差异,这与夏季风影响下的南海西部边界流,越南离岸流的上层海洋密度梯度、流速大小和剪切导致的斜压、正压不稳定性等因素相关。同时随着深度的增加,密度梯度变化相对水平速度剪切对海洋涡流过程的影响逐渐凸显。EKE能量收支分析表明,压强与风应力主要做正功,是维持EKE稳定的主要能量来源,而EKE平流项既可以促进涡旋的增长,也会造成涡旋的消耗,对EKE的年际变率影响比较显著。正压不稳定导致的能量转换主要影响南海西部边界流区域,并存在显著年际变化,并且在风和平均流的影响下,沿贯穿流方向存在显著空间分布差异。越南离岸流正异常年,整体呈现平均流向涡旋传递能量;负异常年,出现EKE反哺平均动能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00.
长江河口悬浮泥沙向浙闽沿岸输运近期变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瑞瑞  蒋雪中 《海洋科学》2017,41(3):89-101
利用2000~2015年Terra-MODIS(terra-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中等分辨率成像光谱仪)数据和2014年洪枯季现场数据建立泥沙反演模型,分析入长江河口泥沙大幅减少后河口表层悬沙向浙闽沿岸输运的时空变化和扩散形态。结果表明:(1)利用MODIS数据的二次型模型能够揭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悬沙分布及输运特征,入海输运的长江口悬浮泥沙是浙闽沿岸连续悬浮泥沙带存在的物源;(2)受季风和沿岸流动力驱动,长江口悬沙向浙闽沿岸输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季,悬浮泥沙从长江口向浙闽沿岸呈条带状输运,春夏之交,南下的悬沙至温岭近岸海域出现中断现象;夏季,长江口大量悬沙滞留在长江口杭州湾近岸,仅有少量悬沙向南输运,泥沙带中断;秋季,10月下旬—11月中旬逐渐形成连续的近岸泥沙带;历冬至春,循环复始;(3)受近年来长江流域进入河口的泥沙减少影响,浙闽沿岸秋冬季连续的输沙带在春季提前断开,在秋季有推迟恢复的现象。本研究对于探究浙闽沿岸泥沙减少新格局,分析近海生态环境新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