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6篇
  免费   610篇
  国内免费   1030篇
测绘学   406篇
大气科学   833篇
地球物理   447篇
地质学   1774篇
海洋学   332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264篇
自然地理   18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25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27篇
  2018年   114篇
  2017年   116篇
  2016年   123篇
  2015年   117篇
  2014年   201篇
  2013年   166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86篇
  2006年   170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47篇
  2003年   104篇
  2002年   122篇
  2001年   102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95篇
  1998年   89篇
  1997年   82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51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2篇
  1987年   10篇
  1985年   5篇
  1982年   5篇
  1965年   5篇
  1964年   4篇
  1950年   4篇
  1948年   6篇
  1947年   5篇
  1946年   10篇
  1945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2年   5篇
  1941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41.
海底沙波常见于潮流作用较强的内陆架海域,是一种脊线与潮流流向垂直的微地貌形态,一般在40~100 cm/s的流速形成。沙波既可大面积自成体系,也可分布在沙脊的坡面上,呈不对称形态。泥沙的粒度、沉积物供给以及水深[1]等因素对海底沙波的发育都有影响。  相似文献   
942.
文中总结了海洋压力监测仪器实验室校准的不确定度来源项,结合不确定度的评定方法,以实例阐述了海洋压力监测仪器实验室校准的不确定度的分析评定。  相似文献   
943.
关于显生宙全球海平面变化的年代、幅度和作用机制尚在争议.当人们能够通过地震剖面的地层记录客观地识别被不整合面分割开的沉积体时,必须根据经验研究和模式比较,来确认这些沉积体与海平面的相关关系.为了评估海平面变化对被动大陆边缘碎屑沉积物的影响,大洋钻探计划150航次于1993年5月28日至7月25日重返新泽西滨外区调查.  相似文献   
944.
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传播特征及其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最新的海洋模式同化资料(EstimatingtheCirculationandClimateoftheOcean,EC CO),研究了ENSO循环相关的海洋异常信号在太平洋中的传播过程。研究发现,导致ENSO位相变化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主要从北太平洋西传而来,该区与赤道东太平洋相反的温跃层异常信号到达西太暖池区,再从西太暖池沿赤道传到东太平洋,可使ENSO向反位相发展。该异常信号沿赤道东传过程中热带西南太平洋也会出现类似的温跃层异常变化,但是随着异常信号东移和从南太平洋东边界10°S左右传来的反异常信号入侵,热带西南太平洋的异常信号逐渐减弱并消失。稳定性分析表明,北太平洋较大面积区域存在斜压不稳定性或正压不稳定性,有利于ENSO相关的温跃层异常信号以Rossby波形式有效地西传;而在南太平洋,不稳定区的面积较小,且主要局限于海盆东侧,因而传播较弱,这样就造成了ENSO信号在太平洋南、北半球的非对称传播。一般来说,ENSO信号主要在以赤道波导区、东边界、北太平洋纬向区域和西边界组成的回路中循环,在南半球的传播不明显。  相似文献   
945.
对厦门湾塔角附近海域某站位叶绿素 a、POC、初级生产力、234Th/238U不平衡进行的周日变化研究表明,POC含量介于14.4~34.6 mmol/m3之间,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所占份额分别为74%~92%和8%~26%.POC垂直分布呈现由表及底降低的趋势,且白昼期间POC含量高于晚间,说明研究海域POC含量与生物过程具有密切联系.初级生产力水平在1d之中变化达5倍,垂直分布亦随深度增加而降低,与叶绿素a的变化相对应.短时间(2h)培养获得的初级生产力水平明显高于长时间培养(24 h)的结果,证实部分新固定的碳被优先呼吸排出.结合234Th/238U不平衡法获得的颗粒态234Th输出通量及输出界面颗粒物中的POC/PTh比值,可计算出真光层 POC的垂向输出通量为16.0mmol/(m2·d),其中碎屑有机碳与活体有机碳贡献的数量分别为13.3和2.7mmol/(m2·d).POC输出通量与初级生产力的比值(ThE比值)平均为0.31,真光层POC停留时间平均为11d.上述结果与Aksnes和Wassmann[1]的模型计算结果相吻合,但与其他大多数模型的结果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946.
以西巴兰线为界,南海南部划分出两种不同的地貌单元。西部为巽他大陆已消亡的被动大陆边缘,裂谷开始在始新世(约46Ma),停止在19—21Ma(磁异常6),海底扩张比中国大陆架晚得多。破裂间断持续约3—5Ma,是以中中新世不整合面为标志,在沙捞越陆地也存在。裂谷后地层的年代约始于16Ma,覆盖在裂谷地形之上。东部为会聚边缘,在中中新世演变为碰撞带。 巽他陆架除局部深盆地外,具有统一的约30km的厚度,并延伸到约200m的水深。陆坡狭窄。从陆隆(危险区)的水深从500m变化到大陆-大洋过渡带的3.5km水深,宽度为170至330km。 拉让三角洲延伸到陆架和陆坡。其后裂谷沉积物覆盖在危险区裂谷期的最高地形。在东部,后裂谷沉积物较薄,仍然没有完全覆盖裂谷期的地形。单面山地貌显然支持南沙群岛的碳酸盐岩隆结构,其陆坡在2—3km水深突然抬升。 沙巴和文莱边缘曾经是会聚的碰撞带。陆地地质指示中生代蛇绿岩基底。主要碰撞特征是,西科迪勒拉山主要由始新世至早中新世砂质的浊积岩组成,在西克拉克山主要是渐新世至早中新世(32—18Ma)的岩石,其幕式抬升发生在14—8Ma的整个上中新世和上新世。2km深的西北婆罗洲海槽可能是会聚阶段的残留,而且也是碰撞的前渊。 石油丰富的巴兰三角洲,形成于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和剥蚀,其范围甚至延伸至西北婆罗洲海槽。有证据表明被动边缘的陆隆(危险区)已经俯冲在沙巴之下,并引起西科迪勒拉山的抬升。因此,西巴兰线将西部的消亡被动边缘与东部的碰撞带截然分隔,现在显然表现为一条大的右旋转换断层。  相似文献   
947.
由于南华山北麓断裂带的新活动,使得南华山北麓菜园—乱堆子16公里范围内的21条冲沟发生明显断错,显示出左旋位移指向。本文研究了这些断错冲沟的地质地貌表征、断错冲沟的发育过程和断错量,并根据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物的~(14)C年龄和区域冲沟的溯源侵蚀速率,计算出晚更新世以来南华山北麓断裂带的平均滑动速率为4.3毫米/年;同时,量测出1920年海原8.5级地震震中区地震断层的最位移量为6.9米。根据以上资料,估算出南华山北麓断裂带8.5级强震的重复率约为1600年  相似文献   
948.
杨娟 《海洋世界》2007,(2):46-47
3亿年前,地球开始从冰期转入一个新的无冰期,整个星球系统非常不稳定,其表现特征就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是增加就是减少,不断像爬行动物的尾巴那样来回摆动。最近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研究表明,各种化石所保存的气候旋回印记和赤道区域的植被分布信息,就像飞机上的黑匣子  相似文献   
949.
被征地农民安置与社会保障的政策选择和制度安排(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地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的实践与经验自2003年以来,部分地区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大胆创新,为做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700多万被征地农民被纳入基本生活或养老保障制度,筹集专项社会保障资金700多亿元。  相似文献   
950.
李树勋 《地质论评》1948,13(Z1):151-152
民国三十二年秋作者在甘肃武威南调查地质时,于其南七十余里之茂藏寺附近,发现一变质花岗岩体,走向大致东西,向南倾斜,其上覆有南山系上部岩层,韦宪期之臭牛沟系亦时常与其直接接触,均呈角度不整合,因系初次发现,且具重大意义,愿将所见剖见自古而新列左,并加申述,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