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8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342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518篇
地球物理   277篇
地质学   596篇
海洋学   12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3篇
自然地理   212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77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100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89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94篇
  2008年   68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69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50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初期,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成功地进行了塔山一线阻击战。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保证了我军攻克锦州战役的胜利,保证了我军全歼廖耀湘“西进兵团”的胜利,保证了我军辽沈战役歼敌47万人的巨大胜利,为解放全东北以至全中国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成功的塔山一线阻击战,在中国和世界军事史上都享有极高的盛誉,是我军军史上野战阵地坚守防御成功的光辉战例,是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们的骄傲。  相似文献   
142.
Land use changes are known to alter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however, information about how conversion of natural forest to agricultural land use as well as plantations affects SOC and microbial properties in the Changbai Moun- tains of Northeast China is meager. Soil carbon content,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 (MBC), basal respiration and soil carbon mineraliza- tion were studied in five selected types of land use: natural old-growth broad-leaved Korean pine mixed forest (NF); spruce plantation (SP) established following clear-cutting of NF; cropland (CL); ginseng farmland (GF) previously under NF; and a five-year Mongolian oak young forest (YF) reforested on an abandoned GF, in the Changbai Mountains of Northeast China in 2011. Results showed that SOC content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SP, CL, GF, and YF than in NF. MBC ranged from 304.4 mg/kg in CL to 1350.3 mg/kg in NF,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soil of NF than any soil of the other four land use types. The SOC and MBC contents were higher in SP soil than in CL, GF, and YF soils, yielding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P and CL. The value of basal respiration was also higher in NF than in SP, CL, GF, and YF. Simultaneously, higher values of the metabolic quotient were detected in CL, GF, and YF soils, indicat- ing low substrate utilization of the soil microbial community compared with that in NF and SP soil. The values of cumulative mineral- ized carbon and potentially mineralized carbon (Co) in NF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CL and GF, while no significant dif- ference was observed between NF and SP. In addition, YF had higher values of Co and C mineralization rate compared with GF.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nversion from NF into agricultural land (CL and GF) uses and plantation may lead to a reduction in soil nutrients (SOC and MBC) and substrat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By contrast, soils below SP were more conducive to the preserv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which was reflected in the comparison of microbial indicators among CL, GF, and YF land uses. This study can provide data for evaluating soils nutrients under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and serve as references for the rational land use of natural forest in the study area.  相似文献   
143.
本文通过对2013年8月16日—19日影响湘东北地区盛夏午后对流性降水的幕阜山区EC850h Pa24小时预报风向、地形对湘东北午后热对流降水影响的分析,总结了湘东北盛夏午后热对流降水源地与低层风向的关系以及幕阜山、连云山对湘东北午后热对流降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4.
董淑喜  ;张艳君 《地下水》2014,(4):145-146
采用试验小区控水方法,研究了控灌I、控灌Ⅱ、常规Ⅲ在产量、水的利用率、抗倒伏、米质等方面对水稻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技术在显著减少水稻棵间蒸发和田间渗漏的同时,有效地减少了水稻叶面蒸腾耗水,使水稻叶面蒸腾和光合作用处于一种新的协调状态,对水稻根系生长和株型形成具有显著的促控作用,可消耗或减少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具有良好的保肥改土作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利用率高,既节水又增效,还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45.
黔东北地区钒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在黔东北地区先后发现了多个中_大型沉积型钒矿床,它们均赋存在寒武系下统九门冲组(∈1jm)下部的黑色碳质泥岩中。为了从地球化学方面深入探讨该类钒矿床中含矿岩系的沉积环境以及矿床成因类别,选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_MS)法对钒矿体及其上、下地层的样品进行了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测试,采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对典型钒矿床的含矿岩系地层进行剖析,充分利用地球化学元素对环境的敏感特性探索了含矿岩系形成的氧化还原条件和矿床成因。结果表明,含矿岩系主要为海相深(浅)水陆棚相沉积物,因沉积过程中沉积相的多次演变,形成了现在具有一定差异的岩性组合。同时,因地球化学场的不断变化,沉积物中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含量呈现了特有的分布规律。文章首次从地球化学方面揭示了该区含矿岩系及钒矿层均是还原环境下的产物,钒矿床以正常海相沉积成因为主,仅与生物作用有一定关系,受热水影响并不明显。这对钒矿床的成矿预测以及实现更大找矿突破,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6.
正1922年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并创办了《The Bullletin of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即《中国地质学会志》,主要为英文,包括德文、法文等),标志着中国地质学家已经成长起来。至1936年,先辈们觉得"但中文刊物,至今尚付缺如,实为遗憾。夫一国学术之发表,岂能尽恃外国文字,此乃事理之至明者"(谢家荣,地质论评发刊辞),遂创办了第一个中文地质学定期刊物——《地质论评》。《地质论评》创刊之时,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东北沦陷于日寇,西南被英帝国主义(当时印度尚未独立,系英国的殖民地)炮制的  相似文献   
147.
蚀变白云岩是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的赋矿围岩。通过矿区调研和近矿围岩典型剖面精细测量,矿区蚀变中-粗晶白云岩从颜色上可分为4种类型:肉红中粗晶白云岩、米黄色针孔状粗晶白云岩、灰白孔洞状粗晶白云岩、纯白色粗晶白云岩;前三者与矿体产出关系密切,从远矿到近矿依次为:肉红中粗晶白云岩→米黄色针孔状粗晶白云岩→灰白孔洞状粗晶白云岩→铅锌矿石;总结了3个带主要矿物组合、组构特征,认为3个带在白云石重结晶程度、显微构造、黄铁矿、晶洞充填物及裂隙等具明显差异,据此可作为辨识赋矿白云岩的重要标志。同时,对比了摆佐组白云岩(矿化粗晶白云岩、粗晶白云岩、白云石化灰岩)主量元素变化特征,分析了近矿蚀变白云岩主量元素及其比值与矿体距离的相关性,以及CaO与其他主量元素相关性,确定了热液蚀变参数有SiO2、MgO/CaO、K2O/CaO、Al2O3/TFe等,为找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8.
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东北下田坝花岗岩的SiO2质量分数在71.1%~78.15%之间,Al2O3值在11.55%~14.90%之间,A/CNK=0.94~1.25,属于弱过铝质花岗岩。稀土元素总量(∑REE)为259.71×10-6~804.60×10-6,∑LREE/∑HREE为4.12~10.28,说明轻稀土较重稀土富集。岩石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04~0.07),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Pb、U等相对富集,高场强元素Nb、Ta、Zr、Ti等明显亏损,这些特征说明下田坝花岗岩是由壳源物质部分熔融形成的,具有A型花岗岩的特征。对下田坝花岗岩进行的激光探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获得了206Pb/238 U加权年龄年龄769±4.4Ma(MSWD=0.45),可代表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下田坝花岗岩并非原来认为的早古生代花岗岩。结合对区域地质资料的分析认为,下田坝花岗岩的形成年龄与扬子地块西部Rodinia超大陆裂解事件在时间上一致,该花岗岩是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过程中由地幔柱活动引起的大陆裂谷环境中形成的,这也证实了扬子地块西南缘新元古代的裂谷环境已影响到滇东北的东川地区。  相似文献   
149.
云南昭通铅锌矿床是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典型代表之一。该矿床严格受NE向毛坪冲断褶皱构造控制,矿体分布于毛坪逆断层上盘的猫猫山倒转背斜西翼层间断裂带中,呈大脉状陡倾斜产出,其延深远远大于走向延长。主要矿石矿物由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组成,脉石矿物主要为铁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和重晶石。本文针对成矿流体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了闪锌矿、脉石矿物(方解石、石英)流体包裹体成分研究,研究认为流体包裹体类型主要呈纯液相和液相,成矿热液属Na+-K+-Ca2+-Cl--F-型,与典型MVT矿床存在明显差异,为深化"会泽型"铅锌矿床"构造–流体‘贯入’成矿"模型提供了重要证据,而且该研究无疑对矿床深部及外围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0.
王士君  顾萌  常晓东 《地理学报》2022,77(10):2547-2565
本文回顾、梳理了2003—2020年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和地方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政策,分别在国家、省、地市级层面归类总结、解读,对政策的层级、类型和时序进行解构性分析,并基于Python自主编程对相关政策进行文本数据挖掘,最后对东北振兴系列政策引发的区域经济及国企改革效应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 国家、省、地市围绕东北振兴形成了多类型、多层级、多时间节点的复杂政策系统;② 东北振兴政策体系形成与变迁具有稳定性、连续性、时效性、地域性等特征;③ 东北振兴政策从长期尺度看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但地方对政策依赖度高,短期政策刺激效果明显但可持续性较差;④ 在政策引导和支持下,东北地区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创新驱动效果明显,但也面临关键技术瓶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