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2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54篇
地质学   39篇
海洋学   332篇
综合类   37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6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周强 《河南地质》2008,(9):35-35
近日,河南省地勘二院在登封郭沟查明一中型煤矿床,初步查明资源储量为8458万吨,为特低硫、低磷、低中灰、高热值的无烟煤,可作为动力用煤和民用燃料。  相似文献   
132.
中国大型气田形成的主要条件及潜在勘探领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宋岩  柳少波 《地学前缘》2008,15(2):109-11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天然气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和天然气产量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大、中型气田的发现,全国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和探明可采储量的89%主要分布于地质储量大于100×108m3的大、中型气田中。近年来很多新领域天然气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文中通过总结中国大、中型气田的地质特点和形成条件,提出中国大、中型气田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四大因素:(1)煤成气和油型气是中国主要的天然气成因类型,煤系和高过成熟海相烃源岩是大、中型气田形成的气源基础;(2)大面积分布的孔隙型储层是天然气的主要储集类型,包括大型河流三角洲砂体、大面积礁滩型灰岩、风化壳型碳酸盐岩、溶蚀白云岩、火山岩等;(3)煤系及膏泥岩是大、中型气田保存的优质区域盖层;(4)前陆盆地大型构造圈闭和克拉通盆地、断陷盆地大面积岩性圈闭是大、中型气田聚集的关键。未来天然气勘探领域主要是前陆盆地、克拉通盆地大型海相碳酸盐岩和河流-三角洲砂岩岩性体、东部断陷盆地的深层、东海和南海海域。  相似文献   
133.
本文介绍了如何充分利用中型水平定向钻机进行穿越施工时所需的策略和注意的问题,如:经验、计划、装备情况等。  相似文献   
134.
曾祥波  黄邦钦 《海洋学报》2008,30(6):140-146
为了研究小型浮游动物对近岸浮游植物藻华的摄食调控作用,于2005年7月,应用"稀释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合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船基围隔实验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日变动。结果表明:由于营养盐添加的影响,迅速形成了以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优势种的藻华,生物量(叶绿素a)从实验初始7月6日的1.45μg/dm3迅速增加到7月8日的29.80μg/dm3,随后消退。镜检和光合色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实验期间一直以此硅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在藻华峰值(7月8日)前保持了较高的生长速率(>1.0/d)且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也逐渐增加,7月7日时达到0.86/d,显示有57%以上的浮游植物现存量被摄食。7月8日后,水华迅速消退,摄食率除13日外,均大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急游虫(Strombidium sp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p.)等无壳纤毛虫、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及砂壳纤毛虫等组成,其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迅速作出了反应,各类群的丰度在水华峰值后的7月9日均几达最大值,水华后期(11日)大型的无壳纤毛虫达最大值。小型浮游动物的这种组成及变动特点是其保持较高摄食率及一定程度上控制和促进藻华消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5.
136.
近日,河南省地矿局第三地质调查队在河南省光山县发现一中型银矿产地,银资源总量661.25吨,达到了中型银矿产地规模。  相似文献   
137.
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讨海南西北部近岸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根据2016年11月(秋季)、2017年2月(冬季)、2017年5月(春季)和2017年8月(夏季) 4个季节的浮游动物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及其生态类群、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7门113属215种(含未定种),秋季最多(134种),冬季(113种)和春季(111种)较为接近,夏季(94种)最少,各季节均以桡足类和水螅水母类占优势。浮游动物种类的空间分布上,秋季和冬季整体呈现近岸和远岸较中间高,而春季和夏季由近岸到远岸呈逐渐增加的变化趋势。浮游动物种类随季节变动不大,但优势种更替较为明显,仅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为4个季节共有优势种。优势种生态类群主要可分为暖温种、广温广盐种、近岸暖水种、热带暖水种及暖水广布种。浮游动物丰度均值秋季(124. 75 ind./m3)与冬季(152. 43ind./m3)相近,春季(64. 76 ind./m3)和夏季(74. 44 ind./m3)相近,春季、夏季的丰度均值要明显低于秋季、冬季,平面分布上秋季和冬季呈现近岸高远岸低,但不同的是水深在大于20 m以上的海域,冬季平均丰度要稍高于秋季,而春季和夏季呈现近岸低远岸高的变化特点。浮游动物生物量冬季(263. 68 mg/m3)最高,秋季(147. 38 mg/m3)次之,春季(59. 13 mg/m3)和夏季(61. 45 mg/m3)相近,平面分布上与丰度分布趋势相似。  相似文献   
138.
为更好地了解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本项目于2016年春季(5月)、夏季(7月)和秋季(10月)分别进行了3个航次的调查采样,并监测了常规环境因子。结果表明,春、夏和秋季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共鉴定出浮游动物5大类36种,其中桡足类14种;浮游幼虫12类;腔肠类6种;糠虾类3种和毛颚类1种。春季、夏季和秋季优势种变化明显,其中春季优势种为太平洋真宽水蚤(Eurytemora pacifica)、半球美螅水母(Clytiahemisphaerica)、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和长尾类幼虫(Macruran Iarva);夏季优势种有拟长腹剑水蚤(Oithona similis)和短尾类溞状幼虫(Brachyura zoea larva);秋季仅为中华哲水蚤(Clalnus sinicus)占主要优势。相关分析表明,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多样性以及均匀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天津海域人工鱼礁海洋生物多样性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CCA结果表明,盐度和水温是影响天津海域人工鱼礁区浮游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9.
<正>近日,贵州省矿权交易局组织专家及有关人员对贵州地矿局113队负责的贵州省晴隆锑矿整装勘查项目进行了野外验收。经初步估算,该项目锑金属资源量3万余吨,达到中型矿床规模。据了解,该项目是贵州省第二批30个整装勘查项目之一,累计完成1∶1万地质填图76.3平方千米、1∶1万磁法测量9.74平方千米、1∶1万激电中梯测量9.74平方千米、激电  相似文献   
140.
Based on two bottom trawl surveys conducted in autumn 2000 and 2001, a total of 1106 stomach samples of Bombay duck Harpadon nehereus between 23–278 mm fork length were collect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ombay duck prey items consisted of 11 groups or 32 species, of which Apogon lineatus, Leptochela gracilis, Acetes chinensis, and Euphausia pacifi ca were the dominant prey species. Ontogenetic variations were found in feeding habits and feeding activity of Bombay duck. Feeding activity was highest in fi sh smaller than 50 mm, lowest in fi sh between 50 and 99 mm, and then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size thereafter. As Bombay duck size increased, fi sh prey increased in importance, whereas euphausiids and decapods decreased in importance. Different trophic guilds were observed in feeding habits across the examined size range. Bombay duck smaller than 50 mm were zooplanktivores, mainly feeding on zooplankton and fi sh larva; those between 50 and 149 mm were generalist predators, mainly feeding on pelagic shrimps, demersal shrimps and fi shes; and those larger than 150 mm were piscivores, mainly feeding on fi sh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