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65篇
综合类   17篇
自然地理   4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我国南方伊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页岩中,保存了以“庙河生物群”为代表的宏体碳质压膜化石群,以大量底栖固着的多细胞藻类为主,还包含推测的后生动物和海绵动物、可疑的遗迹化石等多门类生物化石,化石类型多样、分异显著,代表着新元古代“雪球”冰期之后和寒武纪早期后生动物大爆发前夕地球早期多细胞生物的一次大规模的进化辐射事件。本文通过比较湖北秭归庙河和贵州江口翁会两个典型产地的宏体化石优势属种的形态特征,以及两地所处的沉积古环境,分析探讨了这些优势类别与现生多细胞生物(包括红藻、褐藻和绿藻三大高级藻类)的亲缘关系。研究表明,寒武纪之前大约35~10 Ma间,各门类多细胞藻类广泛发育,与后生动物的先驱分子构成独特的古生态群落。  相似文献   
202.
近年来,遥感技术在城市遗址观测、地下文物勘查工作中发挥的作用愈来愈大,相比之下,在古代建筑和聚落研究领域则应 用较少。本文以巢湖北岸移民村落的发现、研究为例,试论遥感技术在古建筑及聚落研究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3.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近30年九龙低涡气候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丹  李跃清 《气象学报》2018,76(1):15-31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198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不同生命史九龙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持续1—2个时次的九龙涡(T1-2JLV)和3—4个时次的九龙涡(T3-4JLV)初生高频中心位于27°—28.5°N,100°—101.5°E,持续5—6个时次的九龙涡(T5-6JLV)初生高频中心位于29°—30.5°N,102°—103.5°E,持续时间大于7个时次的九龙涡(T≥7JLV)初生高频中心位于28°—29.5°N,101.5°—103.5°E,生命史越长越易生成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九龙涡生成频数30年呈增长趋势,但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九龙涡生成频数随月份大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1—5月随月份增加,5—12月随月份减少,5月最大,9月最小,3月T1-2JLV生成最多,9月最少,4月T3-4JLV生成最多,12月最少,6月T5-6JLV、T≥7JLV生成最多,1—4月无T5-6JLV生成,12月T≥7JLV生成最少,夏季九龙涡频数虽不是最高,但最易生成长生命史九龙涡,且最易移出源地;生命史低于24 h的九龙涡(T1-2JLV、T3-4JLV)夜发性不突出,生命史超过24 h的九龙涡(T5-6JLV、T≥7JLV)具有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移出源地的九龙涡频数随月份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1—6月随月份增加,6—12月随月份减少,6月移出源地的频数最多。T≥7JLV的移动路径以偏东路径为主,6月后有东南路径和东北路径,T5-6JLV移出路径只有偏东路径和东北路径,生命史小于24 h的九龙涡由于靠近统计区边缘地区也有可能移出源地。   相似文献   
204.
瓯江口树排沙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瓯江口树排沙湿地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于2014年10月至2015年6月对红树林、互花米草及光滩3种生境开展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48种,隶属于5纲15目31科40属。大型底栖动物年平均栖息密度和生物量,红树林生境最高,互花米草生境次之,光滩生境最低。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G-F多样性指数分析不同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发现红树林生境大型底栖动物的多样性高于互花米草生境和光滩生境。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物种数、栖息密度、生物量及物种多样性季节间差异不显著,而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与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生境间差异显著。人工恢复红树林有助于提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205.
湘南两江口火山岩的时代及其与西山岩体的成因联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两江口酸性火山岩和西山花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物质来源与成因相同。从火山岩至西山岩体早、中、晚次单元花岗岩有明显的演化趋势,它们具有同时代、同源岩浆喷发→超浅成→浅成→中深侵入连续过程产物的特点。根据火山岩内沉积夹层所产古生物及孢粉组合和西山岩体已获对应性好的同位素年龄值推论,两江口酸性火山岩与西山花岗岩体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期至晚期初。  相似文献   
206.
闽江口浮游桡足类生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朱长寿 《台湾海峡》1997,16(1):75-79
1990年5月至1991年1月对闽江口进行了调查,共鉴定浮游桡足类37种,其中近岸类群的种类最多,河口种的数量占优势,并制约了桡足类总量的季节变化。数量密集区主要出现在调查区西部的岛屿及近岸水域,东部近岸水域的种类较西部丰富。多样性的分布趋势为由河口向海洋愈趋稳定。暖温带种虫肢歪水蚤和暖水种右突歪水蚤等分别在闽江口区和九龙江口区的分布,似可指示闽江口区的暖水性生态略弱于九龙江口区。  相似文献   
207.
通过对广西沿岸的南流江口和北仑河口的环境变化特征分析得出,江河径流、沿岸风浪流、周期性潮流是这2个河口地区环境变化的主要动力影响因素之一,三者的叠加不但使河口的大小、位置、形态等发生变化,而且还造成海(河)岸及河道的严重侵蚀。  相似文献   
208.
广西南流江口海域盐度的锋面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1998年10月和1999年1月、4月、8月4个季度月的调查资料,对南流江口海域盐度锋面特征的形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盐度的锋面特征随季节变化较大,春季突出了南流江径流的影响作用,夏、秋季则突出了北上海流和西向沿岸流的顶托影响作用,冬季则由合浦沿岸水及南流江径流综合影响所形成;相关分析显示,盐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除径流影响较小的冬季外,多具有密切关系,而且除pH外,均表现为负相关.其中以与溶解态N、P、Si的相关性最好,都达到了高度显著水平,与COD、SS的关系次之,其余形态氮多以良好负相关出现,而形态磷的相关性都表现较差.显然,南流江径流对北海湾溶解性N、P、Si贡献最大,这是导致该湾N明显偏高、P成为赤潮诱发因子、Si成为最丰富营养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9.
代表旱雨季的4航次九龙江口硒的调研中,发现总溶解无机硒和Se(Ⅳ)皆呈保守行为;溶解有机硒和颗粒氧化物硒则无甚规律可循。沉积物中机硒与有机磷含量良好正相关关系。由沉积相向上覆水体提供的溶解无硒和有机硒的通量,分别为170和200nmol/(m^2.月)。  相似文献   
210.
厦门西港和九龙江口春季(3月)表层海水TSM含量分别为17.80±6.16和60.11±75.25mg/dm~3,整个调查海区平均为38.96±56.50mg/dm~3。河流输入是河口区悬浮颗粒的主要来源。悬浮颗粒中Si,Al,Fe的含量最大(47.4~190×10~(-3),C,Ca,Mg,Ti,Mn的含量次之(平均在1.6~29.5×10~(-3)),其它元素的含量一般小于1×10~(-3)。因子分布表明:陆源输入、各种地球化学过程以及与生物活动有关的过程是控制悬浮颗粒化学组成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