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9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59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361.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属于广盐、广温性虾类,主要分布于黄海、渤海海区,产于山东、河北、辽宁及天津近海。中国对虾具有体大、壳薄和生长快等特点,是中国目前养殖最广泛、产量较高的对虾品种,同时在国际市场上也深受欢迎。作者旨在总结中国对虾亲虾在培育过程中的营养需求以及幼体的营养需求,为中国对虾的人工繁殖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362.
为探究辽宁盘锦红海滩地区翅碱蓬种群衰退的原因,针对翅碱蓬植被生长区中底栖微藻、天津厚蟹的生态关系进行了研究。于2021年5月和8月选取光滩、翅碱蓬长势好及翅碱蓬长势差的三个区域,并在同一区域的沟面、沟坡、沟底3个位置进行表层底泥采集;测定翅碱蓬植株株高和湿重;将采捕的天津厚蟹带回实验室,进行翅碱蓬摄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底栖微藻平均密度5、8月份分别为46.72±17.71 cells/cm2和6.47±4.98 cells/cm2,5月份明显高于8月份,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翅碱蓬长势好的区域最低,与光滩、长势差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底栖微藻的生物量5、8月份分别为(0.057±0.023)×10-3 mg/cm2和(0.005±0.001)×10-3 mg/cm2,亦是翅碱蓬长势好的区域最低,与其他2个区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翅碱蓬植株的株高5、8月分别为10.61±2.10 cm和20.53±...  相似文献   
363.
甲壳动物的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受到体内各种内分泌激素的调控。本文研究了两组不同饲料—脂类营养平衡组(A组,含有磷脂和HUFA)和不平衡组(B组,缺乏磷脂和HUFA)对中华绒螯蟹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的激素调控,运用放射免疫法和放射化学法分别测定了处于不同卵黄发生期的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卵巢、血淋巴中孕酮(PG)、雌二醇(E2)的含量及中华绒螯蟹大颚器(MO)合成与分泌甲基法尼酯(MF)的速率。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体内三种组织(肝胰腺、卵巢和血淋巴)中均存在PG和E2,PG可能为E2的前体;2)早熟蟹的MO合成MF速率远远大于正常发育的幼蟹,MF的大量合成与分泌是促使早熟蟹产生的主要内分泌因素;3)B组饲料(含猪油)喂养的河蟹其MO合成MF的速率均高于A组饲料(含鱼油),且B组饲料的早熟蟹转化PG速度比B组饲料的早熟蟹快;4)PG和E2的脂类结合部位能结合外源性卵黄蛋白原(Vg),通过血淋巴的运输被卵泡细胞胞吞,最终与卵母细胞内的内源性Vg结合,共同形成卵黄体;5)多不饱和脂肪酸(如EPA和DHA)可能会抑制类固醇激素的产生。研究表明,MF是中华绒螯蟹的促性腺激素,具有促使PG合成和E2转化的作用,它们共同诱导河蟹卵巢发育及卵黄发生。  相似文献   
364.
利用膜片钳技术之内面向外式,对培养2~24h不同类型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血淋巴细胞表达的钙激活钾(KCa)通道进行种类鉴别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对称钾溶液(200mmol/L)中,只有小颗粒细胞表达大电导钙激活钾(BKCa)通道和中电导钙激活钾(IKCa)通道。其中BKCa通道电导为396pS,通道的开放活动表现为矩形方波。同一钳制电压下,当浴液中[Ca~(2+)]在0.3~3.0 μmol/L范围内,通道开放概率和开放数目随Ca~(2+)浓度增加而增加,当浴液中[Ca~(2+)]达到100.0 μmol/L,通道开放受到抑制,表现明显的钙依赖性失活;当浴液中Ca~(2+)浓度为3.0 μmol/L,钳制电压分别为-40mV和-80mV时,通道平均开放时间分别为(0.03233±0.00741)s和(0.05585±0.01299)s(P0.01),平均开放概率分别为0.596±0.125和0.961±0.012(P0.01),说明通道开放具有电压依赖性。IKCa通道电导为88pS,开放活动也表现为矩形方波。当浴液中Ca~(2+)浓度为0.3、1.0μmol/L时,通道不开放;而Ca2+浓度为3.0μmol/L时通道开放,说明通道具有明显的钙依赖性,钳制电压分别为-40mV和-80mV时,通道平均开放时间分别为(0.01736±0.00403)s和(0.02262±0.01616)s(P0.05),平均开放概率分别为0.699±0.065和0.790±0.114(P0.05),说明通道开放不具有明显的电压依赖性。药理学研究结果表明,40mmol/L四乙铵(TEA)灌流15min能完全阻断KCa通道活动。这提示钙激活钾通道在甲壳动物细胞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65.
三种常见经济虾蟹类眼柄微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分别检测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和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三种虾蟹类的眼柄微结构特征,根据眼柄微结构,三种虾蟹类眼柄都分为4层:表层、色素层、钙化层和膜层。表层质地均匀,色素层含有色素,钙化层内有明显的生长纹(宽带和细纹),膜层透明度最高。但是三者眼柄微结构也有差异,中国对虾眼柄色素层较薄,膜层较厚,中华绒螯蟹钙化层含有色素颗粒。研究发现,中华绒螯蟹眼柄生长纹平均间距最大。钙化层的宽带是否与年龄或脱壳次数有关,细纹是否与日龄有关需要进一步实验验证,通过眼柄微结构特征的分析,可为虾蟹类的年龄鉴定及其生长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366.
采用生长评价、生化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饲料中不同脂类营养对中华绒螯蟹幼蟹(2.4g左右)生长、成活和生化成分含量的影响,实验分为A组饲料雌体(AF组)、A组饲料雄体(AM组)、B组饲料雌体(BF组)和B组饲料雄体(BM组).结果表明,饲料中缺乏PL和HUFA对幼蟹60天内的生长和成活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其肝胰腺指数、肝胰腺和肌肉中的总脂及18:2n-6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其肝胰腺和肌肉的胆固醇、PL和HuFA含量均呈下降趋势(BF和BM组),这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幼蟹的内分泌调控和生殖蜕壳.  相似文献   
367.
在以鱼粉、豆粕、玉米粉和麦麸为主要原料配制而成的每kg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VE0、100、200、400、600mg配制成五种试验饲料,对均重为(37.52±2.19)g的中华绒螯蟹进行为期60天的饲养试验,以酚氧化酶(PO)、抗菌力(Ua)、溶菌酶活性(UL)等指标为依据,探讨VE对中华绒螯蟹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结果表明,VE对中华绒螯蟹各组织、器官中PO、Ua、UL等活性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在适宜范围内,随着VE添加量的增加,PO、Ua和UL活性显著增强,从而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力。综上所述,VE作为免疫刺激剂能有效地增强中华绒螯蟹的非特异性免疫能力,增强中华绒螯蟹免疫功能的VE适宜添加量为200—400mg/kg饲料。  相似文献   
368.
The bioaccumulation of ten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 (PCB) congeners was investigated within different tissues in three prawns (Penaeusorientalis Kishinouce, Laomedia astacina de Haan and Penaeus vannamei Boone) and one mud crab (Scylla serrata Forsskal) from mixed-aquaculture ponds in Taizhou in April 2007.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wet mass) of Σ PCBs in muscle, head, and rind tissues for mean among these prawn species were 7.04, 21.16, and 11.47 ng/g,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concentrations of Σ PCBs in muscle, branchia, and spawn in Scylla serrata were 6.49, 21.13, and 19.76 ng/g, respectively. The concentrations of CB28 were the highest in prawn tissues (2.40 ng/g), and accounted for 18.60% of Σ PCBs. The concentration of CB52 was the lowest. The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for the estimation of PCB sources of contamination resulted in first component main contributions of CB101, CB153 and CB28 in the muscle, head, and rind in combined prawn samples, respectively. The enrichment level of Σ PCBs for different tissues varied greatly. The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of Σ PCBs in prawn muscle, head, and rind tissues were 396.35, 1 191.79, and 645.91, respectively. For the Scylla serrata, the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365.81, 1 190.50, and 1 113.31 for muscle, branchia, and spawn tissues, respectively. For prawns, the accumulation coefficient of CB153 was the highest in muscle tissues, while CB155 had the highest coefficients in the head and rind tissues. The CB155 coefficient was the highest in spawn tissues of the mud crab.  相似文献   
369.
不同天然饵料对凡纳滨对虾亲虾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以双齿围沙蚕(Perinereis aibuhitensis)、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i)、近江牡蛎(Ostrea riuularis)及三者的混合饵料(1∶1∶1)培育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亲虾至性腺发育成熟,通过分析亲虾性腺发育时间、蜕壳间期、交配率、产卵量、变态率,确定培育亲虾的优质饵料。结果表明:投喂双齿围沙蚕或混合饵料的组与投喂杜氏枪乌贼、近江牡蛎组在产卵量、卵巢发育时间、蜕壳间期、交配率、孵化率、变态率方面具有显著差异(P<0.01)。投喂双齿围沙蚕或混合饵料的亲虾平均产卵量可达21.2×104粒/尾,卵巢平均发育时间为101 h,平均蜕壳间期为218 h,平均交配率可达80%,平均孵化率可达62.99%,平均变态率可达82.44%。表明在凡纳滨对虾亲虾培育的过程中,沙蚕单独或与其他天然饵料混合投喂,较乌贼、牡蛎单独投喂对亲虾性腺发育具有更好的促进效果。  相似文献   
370.
南北水系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南北水系中华绒螯蟹形态差异及物种有效性问题,采用形态学测量的方法,每只蟹选择56个测量点,测量南北水系蟹各60只的54个形态性状.主成分分析显示,南北样本可以分成两个相互独立的群体.t检验显示,54个所测量形态变量中有25个南北差异极其显著(P<0.01),5个差异显著(0.01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