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589篇
  免费   3013篇
  国内免费   3142篇
测绘学   2710篇
大气科学   2595篇
地球物理   1730篇
地质学   11647篇
海洋学   3475篇
天文学   116篇
综合类   3983篇
自然地理   6488篇
  2024年   154篇
  2023年   565篇
  2022年   702篇
  2021年   715篇
  2020年   576篇
  2019年   626篇
  2018年   412篇
  2017年   442篇
  2016年   522篇
  2015年   674篇
  2014年   1749篇
  2013年   1321篇
  2012年   1713篇
  2011年   1697篇
  2010年   1578篇
  2009年   1778篇
  2008年   1765篇
  2007年   1426篇
  2006年   1588篇
  2005年   1532篇
  2004年   1224篇
  2003年   1133篇
  2002年   1085篇
  2001年   1004篇
  2000年   802篇
  1999年   888篇
  1998年   830篇
  1997年   802篇
  1996年   686篇
  1995年   550篇
  1994年   474篇
  1993年   430篇
  1992年   385篇
  1991年   326篇
  1990年   310篇
  1989年   172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8篇
  1975年   2篇
  1972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高寒区植被变化一直是气候和生态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基于MODIS NDVI数据计算的植被覆盖度数据和高分辨率气象数据,分析了青海湖流域2001-2017年植被覆盖度分布格局及动态变化,探讨了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冻土退化的响应。结果表明:① 近十几年青海湖流域植被覆盖度整体表现为增加趋势,不同植被类型增幅存在差异性,草地增幅最大,达到6.1%/10a,其它植被类型增幅在2%~3%/10a之间;② 流域局部地区仍存在植被退化现象,研究期植被退化面积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2006-2011年重度退化区集中在青海湖东岸,2011-2017年重度退化区集中在流域的西北部,这些区域是青海湖流域荒漠分布区,植被覆盖度较低,是今后生态恢复需重点关注的区域;③ 气候变化是流域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气候变化对青海湖流域主要植被类型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为84.21%,对草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81.84%、87.47%和75.96%;④ 人类活动对流域主要植被类型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为15.79%,对草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8.16%、12.53%和24.04%,环青海湖地区人类活动对植被恢复有促进效应,在青海湖流域北部部分地区人类活动的破坏力度仍大于建设力度;⑤ 冻土退化对青海湖流域草甸和灌丛植被覆盖度变化影响很小,主要影响草原植被覆盖度变化,冻土退化造成草原植被覆盖度增长速率减小了1.2%/10a。  相似文献   
12.
以推进伟大工程和搞好品牌工程、畅通工程、民生工程、传帮带工程这“一纲四目”为抓手,拿出标本兼治的长策、打好“组合拳”的要策、全面深化改革的上策、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得策和“跑好每一棒”的久策,进一步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推进公立医院平台建设、治理效能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和活力建设等“五大建设”,从而实现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海洋强国、"一带一路"、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海岛在国家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态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海岛开发、利用的规模越来越大,其生态保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内涵,兼顾海岛资源环境特点,研究形成海岛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应用熵权法、TOPSIS(逼近理想解排序方法)模型评价了典型海岛地区——普陀区与定海区2009-2015年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状况,结果表明:普陀和定海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呈稳步提升趋势,各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政策和节能减排相关措施在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等方面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最后,在基于生态系统的海岛综合管理框架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敦煌-格尔木铁路沿线地形复杂、起沙因素多变、沙源丰富,沙害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对其风沙活动规律还未有研究,不利于防沙工作的开展。为此,通过对自北向南的5个观测点(S1、S2、S3、S4、S5)风速和风向的观测、计算和分析,利用平均风速、起沙风况及输沙势对敦格铁路沿线的风动力环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5、S4和S3的风况对铁路风沙灾害防治意义较大。S5年平均风速、起沙风频率和输沙势最大,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风力强劲,风沙运动方向基本与铁路垂直,沙粒易在铁路附近堆积。S4夏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S3春季风沙活动最为强烈,且风向单一,S4和S3的风沙运动方向与铁路夹角小于90°,附近沙源广阔,铁路易受风沙侵蚀,阻碍交通运营。  相似文献   
15.
朱芳  苏勤  陶云  沈惊宏 《热带地理》2020,40(4):636-648
日常生活环境和旅游目的地环境都可以为个体提供恢复的机会,不同环境的属性特征导致不同程度的恢复。为了探究环境类型与恢复性效应之间的关系及停留时间的调节作用,文章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混合设计方差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游客在不同环境中的恢复性效应,并对这一现象提供心理上的解释。结果表明:1)恢复体验的4个维度(放松体验、心理脱离、掌握体验、控制体验)在旅游目的地环境中的得分均高于日常生活环境。2)掌握和控制体验维度在城市旅游目的地中的变化程度高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目的地的放松和心理脱离维度差异较小。3)随着在目的地停留时间的延长,乡村旅游目的地放松体验和心理脱离维度变化程度高于城市旅游目的地,两种类型目的地环境恢复性效应会相互靠近。因此,游客的环境恢复性效应不仅受到环境和目的地类型的影响,同时还与游客的适应程度有关,且受到其停留时间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6.
2020新年献辞     
当日历翻开新的一页,崭新的一年开始了。在这辞旧迎新的时刻,我谨代表《地理教学》编辑部向各位长期关心、支持地理教育事业的老师、读者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福,祝大家2020年新年快乐!回首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系统深入实施“奋进之笔”,攻坚克难、狠抓落实,谱写了一首首动听的教育改革发展之歌。  相似文献   
17.
18.
红阳煤田含煤地层太原组与山西组,是一套典型的“海陆交互相”沉积。依据剖面上沉积相序列变化特点,可划分为14个沉积旋回,每个沉积旋回均含有一层煤。有二种聚煤环境:一是海水退出潮坪后形成的泥炭沼泽聚积的煤层;二是扇三角洲平原形成的泥炭沼泽聚积的煤层。  相似文献   
19.
20.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社会走向文明和进步不可逾越的阶段,所谓城镇化(也称城市化、非农化),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必经的历史阶段。“十五”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在加快城镇化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按照循序渐进、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稳步推进城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