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0篇
  免费   236篇
  国内免费   212篇
测绘学   176篇
大气科学   239篇
地球物理   217篇
地质学   744篇
海洋学   403篇
天文学   36篇
综合类   279篇
自然地理   77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1篇
  2017年   39篇
  2016年   3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78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207篇
  2008年   163篇
  2007年   163篇
  2006年   137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110篇
  2002年   123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研究黄河流域植被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生态文明建设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20年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及同期气象数据,运用均值法、一元线性回归、偏相关性分析和回归残差法等方法研究了近20年黄河流域植被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黄河流域NDVI整体呈上升趋势并具有较大的空间异质性,其中黄河中游NDVI增长幅度最大,为0.0496(10 a)^(-1)。生长季受降水和沿黄灌区耕作的影响,西部地区、东南部区域和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植被指数明显较高;从整个流域来看,降水和温度变化对NDVI的贡献分别为32.6%和15.9%,其中降水对NDVI变化的贡献主要体现在黄河上游(50.7%),而温度的贡献则在黄河下游表现最突出(32.3%);20年来,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分别对黄河流域植被变化贡献了78%和22%,其中人类活动贡献率超过80%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部区域;整个黄河流域NDVI与干旱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尤其在陇中黄土高原和河东沙区等区域。黄河上游NDVI与改进的帕默尔干旱指数scPDSI的相关性最高,而下游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982.
《测绘通报》2007,(11):72-73
千百年来,南极这个亘古长眠的世界向世人裸呈着自己冰肌玉骨、绝世无双的美丽的同时,其层层冰嶂、酷冷奇寒的肃杀之气凛然回绝了人类无数次好奇的拜访。科学家迷恋着这片白色大陆,在荒无人烟的冰盖上度过了美好年华,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洒下了青春热血,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是什么让他们如此痴迷?是那无数的科学之谜。由于南极特殊的地理位置,其独特的气候是人为模拟环境所无法企及的,南极温度低达-30℃,风速超过100 m/s,有许多学科的研究必须要在南极地区这个天然实验室内进行。南极地区的很多科学问题都具有全球性意义,与人类的前途命运休…  相似文献   
983.
海河流域水资源极为短缺,河川径流下降显著,定量识别径流变化成因对于科学认识流域水循环演变机理、支撑水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际价值。基于模型参数区域化技术构建了海河流域可变下渗容量(VIC)模型,重构了流域天然河川径流序列。建立了气温变化、降水变化、下垫面变化和取用水四元要素驱动的河川径流变化归因定量识别技术体系,分析了4种因子在海河流域河川径流减少中的贡献。结果表明:①1956—2010年,人类活动是海河流域河川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但是气候变化的影响不可忽略,其中气候变化的贡献约为1/3,人类活动的贡献约占2/3;气候变化中,降水下降的贡献远大于气温升高的影响,分别约为30%和4%;人类活动中,取用水的影响大于下垫面变化的影响,分别约为55%和11%。②海河流域4个水资源二级区的河川径流变化成因相比,从北向南气温升高的影响减小,降水减小的影响增大,海河北系和海河南系的取用水影响较大,滦河流域径流变化时间较晚,徒骇马颊河径流变化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984.
变化环境下流域水文物理特性常呈现"非稳态"特征,代表流域特性的模型参数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因此,开展水文模型参数时变研究有助于提高水文模拟精度。考虑植被条件和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基于植被归一化指数、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粮食产量和有效灌溉面积5个指标建立两参数月水量平衡模型参数的时变函数表达式,并考虑4种参数时变情形。选取直门达、张家山、咸阳、横江、丹江口和峡江站6个水文站分析对比4种情形下模型的径流模拟结果及其不确定性。结果表明:所有站点在1982—2006年内水文物理特性呈现"非稳态"特征;且较常参数而言,时变参数模型模拟效果更好,并获得更优的确定性预报结果,其中直门达站径流模拟精度提高最为显著,率定期和检验期内的纳西效率系数(NS)分别提高了10.3%和8.8%。该研究可以为变化环境下流域水库调度、水资源规划与管理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85.
地下水NO_3~–-N污染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一个日趋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本文在水文地质调查基础上,应用地质统计学方法对所采集样品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浅层地下水NO_3~–-N分布极不均匀,NO_3~–-N含量大于20 mg/L的地下水分布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2.1%,广泛分布于古城镇以南的区域。少数井点地下水NO_3~–-N含量已大于100 mg/L,最高达304.6 mg/L,已发展成为硝酸型地下水。通过采用水质解析法和化学平衡法分析地下水NO_3~–-N污染来源,揭示了人类污水灌溉、粪便堆放、化肥施用等活动对托克托县地下水NO_3~–-N污染有重要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986.
钱丽萍 《吉林地质》2014,(1):131-133
桦甸市是吉林省重要的矿业、水利、交通发达地区与枢纽之一,长期的人类活动,诱发了山体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本文在调查编制《桦甸市地质灾害防治"十二五"规划》基础上,针对人类活动诱发地质灾害的现状及防治措施提出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987.
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孢粉记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连云港藤花落遗址两个剖面的55个样品进行孢粉分析,对比Rb/Sr,结果表明:1)龙山文化出现之前,银杏科、胡桃科、榆属、常绿栎属、桑属百分含量高,松属、云杉属少,莎草科含量很高,藜、蒿花粉含量很低,植被特征以落叶阔叶树为主。2)龙山文化早期,木本花粉含量逐渐降低直至处于低谷期,草本花粉逐渐占主导。胡桃、枫杨、落叶栎、桑等阔叶树数量显著减少,松的数量显著增加,草本花粉中藜科、蒿属含量少,莎草科、香蒲属数量仍较高,此时植被特征为含少量针叶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林下草本植物繁盛。Rb/Sr较低,推测该阶段可能存在显著的降温;草本花粉中,禾本科花粉占主导地位,说明人类活动影响显著;木本花粉百分含量、Rb/Sr变化波动较大,可能存在气候突变事件。3)在龙山文化之间的自然沉积层,乔木和灌木数量增加,草本数量减少,木本植物占优势。落叶栎、栗、榆、桑含量高,出现常绿栎,莎草科数量很低,水龙骨数量多,此时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树为主的植被特征。4)龙山文化晚期,木本植物占优势。在乔木和灌木植物中,榆属、常绿栎属、落叶栎属、枫杨属数量较高,含少量的银杏科、松属;草本植物中,藜科、蒿属植物数量少,莎草科植物含量高,反映了含常绿成分的亚热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此时,Rb/Sr值较高,因此推测此时的气候较温暖湿润。5)藤花落遗址地层记录了4500~4000aB.P.植被与气候环境信息,响应于中国东部季风区中晚全新世转型期间由暖湿转向温凉干燥的气候环境变化特点。  相似文献   
988.
随着城市建设的兴起、人类工程活动的加剧,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越来越明显,由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越来越多,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如何健全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是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笔者结合工作实际,以所在的汝州市为例,就地质灾害防灾减灾机制建设的基本情况、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解决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989.
《山西地质》2014,(4):35-35
中国大运河是中国人用了两千五百年时间与自然共同完成的壮丽奇观,是地球上对自然地理面貌改变最大的人类工程,亚洲大陆东部的天然大河都被它联络贯穿,支流也多到无法计算。京杭运河只是人们最熟悉的那部分,中国大运河还包括隋唐运河、浙东运河在内的数千公里广阔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可以看到无数智慧、勇气、决心、还有温情。  相似文献   
990.
本文借助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以Landsat影像、气温降水和土地利用类型为基础,利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偏相关性和多元回归残差分析法,分析了1999—2018年陕北黄土高原植被覆盖时空特征、变化趋势及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1999—2018年陕北黄土高原年际FVC呈改善趋势,其平均增速为0.004 9/a(P<0.01),植被覆盖度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总面积的74.43%;(2)植被覆盖度与降水和气温的偏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较敏感;(3)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是植被生长的主要原因,其中气候变化对植被FVC的影响范围为-0.001 0/a~0.003 6/a,而人类活动对植被FVC的影响范围为-0.046 1/a~0.049 0/a;(4)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气候变化对水体增幅影响最大,对针叶林和阔叶林增幅影响最小,而人类活动变化对人类占用地增幅影响最大,对阔叶林增幅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