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66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7篇
  2024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甲藻孢囊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孢囊的形成是某些海洋甲藻生活史中的重要阶段,尤其是甲藻在不良环境条件下使个体度过逆境的阶段,它对种群的保存和延续有重要的意义.孢囊被普遍认为是赤潮发生的"种源"以及外来种类的主要来源之一,它对赤潮的发生、延续和消亡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多数的甲藻孢囊具有含孢粉类似物的抗性细胞壁,可以长期保存在底部的沉积物中,所以被广泛地应用于中世纪以来的沉积物生物地层学和古生态学的考察中.对甲藻孢囊的研究,目前是海洋生态学、海洋地质学、海洋环境学的研究热点.本文阐述了国内外近些年来对甲藻孢囊研究的主要进展,内容主要集中在甲藻孢囊的研究方法、形态分类、空间分布、原位动力学以及孢囊与海洋环境关系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42.
为了研究大荔冬枣本地化需冷量指标,通过分析大荔县一般国家气象站1980-2017年日平均气温数据,采用≤7.2℃模型、0~7.2℃模型和犹他模型三种模型,对大荔县冬枣树的需冷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荔县稳定通过7.2℃的日期差异性大,最大相差22 d;三种不同模型统计得出的需冷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7.2℃模型得出的需冷量偏高,不宜作为大荔冬枣实际需冷量的测定方法;0~7.2℃模型与犹他模型得出的需冷量差异小,且较为一致。大荔冬枣需冷量为319 h左右。  相似文献   
43.
船舶压舱水可引起外来生物入侵,国际海事组织(International Maritime Organization, IMO)因此制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压舱水公约,已于2019年1月对我国正式生效。大量研究证明船舶压舱泥是有害藻华种类特别是有害甲藻孢囊的携带者。另一方面,有害藻华在我国近三十年频发,尤其是新的种类不断出现。因此,这种态势是否与压舱泥带来的外来种入侵有关是一个具有重要科学和现实意义的问题。我们最近的工作表明,此前国内外通过形态学方法对压舱泥的检测都大大地低估了甲藻孢囊的种类多样性和样品间种类组成的异质性。因此,必须通过更深入全面的实证研究对外源有害藻华甲藻通过压舱泥入侵我国海域进行风险评估。本文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与讨论:(1) 船舶压舱水(泥)与有害藻华地理扩散;(2) 国内外有关压舱泥中甲藻孢囊多样性的检测与溯源研究;(3) 我们对美国港口船舶压舱泥的检测发现压舱泥中甲藻孢囊具有很高的种类多样性和样品间的异质性。最后从我们最近的工作及与文献报道的工作比较获得了几个重要的科学问题。在评述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前期研究结果基础上,提出有必要通过更大量、广泛的国际船舶压舱泥和中国全海域沉积物取样、高通量测序的分子鉴定与形态观察、单孢囊分子-形态鉴定、孢囊萌发、全面生信分析相结合的技术路线,实证性地评估有害藻华种类通过压舱泥入侵中国的风险,并以此建立对新出现藻华种类溯源或判断是否外来种入侵的基本依据,同时为海关职能部门的检验执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4.
低温对百合鳞茎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翊华  安丽萍  李彬  谢忠奎 《中国沙漠》2011,31(5):1208-1214
以东方百合Siberia和Tiber为试验材料,进行恒温和变温的低温处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在不同冷藏解除休眠时期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4种内源激素含量。结果表明,恒温处理Tiber先解除休眠,同样处理同期种植的百合鳞茎,Tiber比Siberia一般早出苗7 d左右;变温处理比恒温处理ABA含量降低,说明变温处理对百合鳞茎解除休眠有促进作用,可以缩短解除休眠需要的时间,一般变温处理的比恒温处理的早8 d出苗,且变温处理有利于百合生长量的增加,Tiber茎粗和株高分别增加了23.1%、10.1%,同时Siberia分别增加了5.9%和16.6%。变温处理GA3含量Tiber高于恒温处理,Siberia低于恒温处理,品种之间对温度处理的响应有差异。百合鳞茎休眠的解除与IAA/ABA、ZT/ABA、GA3/ABA比值有关,变温Siberia和Tiber的3种比值都在60 d后逐渐升高,说明冷藏60 d可作为鳞茎解除休眠的临界点,为进一步研究百合鳞茎的休眠机理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45.
磷酸盐化球状化石是埃迪卡拉纪瓮安生物群中的主要化石类型。研究初期其生物属性被归于绿藻; 随后, 由于发现一些球状化石标本保存有类似后生动物卵裂的二分、四分、八分、十六分、三十二分等细胞分裂特征及分裂球规则有序的排列方式, 并且不同分裂阶段的球体大小基本保持一致等特征, 一些学者将其解释为动物的胚胎化石, 并由此引起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近年来, 又有学者将其解释为巨大的氧化硫细菌。本文在系统介绍这些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研究现状的基础上, 报道了一些新的球状化 石材料, 包括一些具有出芽现象的球状化石以及Parapandorina和Megaclonophycus之间的过渡分子。新材料的发现显示, 尽管休眠卵和胚胎假说是迄今为止对瓮安生物群中磷酸盐化球状化石的最佳解释, 但仍 有无法解释的一些问题, 这些球状化石确切亲缘关系的确定还有待于新材料的不断发现和研究程度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46.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矿化生物群的研究进展和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矿化(磷酸盐化和硅化)生物群的研究近年来倍受关注,它为研究包括后生动物在内的多细胞生物早期演化提供了十分难得的机遇。最近,由于其中部分磷酸盐化球状化石保存了与某些后生动物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类似的卵裂特征,被认为是后生动物的休眠卵和胚胎化石。但是,由于至今未发现可靠的囊胚期到原肠胚期和幼体孵化的化石证据,此类化石的动、植物之争一直没有停止。作者近期对该套含磷地层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除已报道的大量休眠卵和胚胎化石外,还发现保存原肠发育特征的磷酸盐化实体化石、蓝藻细胞集合体、可疑海绵动物化石及类似瓶形的不明化石等。研究表明,陡山沱期矿化生物群具有多样性特征,包含了多种门类的不同类型,是迄今为止全球保存最完好的未元古纪磷质化石库。  相似文献   
47.
褶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O.F. Müller,以下简称Bp)和圆形臂尾轮虫(B.rotundiformis Tschugunoff,简称Br)(Segers,1995)是轮虫门(Rotifera)单卵巢纲(Monogononta)的两个海水种或半咸水种,过去曾分别被认为是褶皱臂尾轮虫的L型和S型品系,现统称为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种(B.plicatilis complex)(Yufera,2001)。由于该种分布广,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用作多种海水鱼的种苗培育的重要开口饵料,因而成为单卵巢纲中最具经济意义和极受各国研究者关注的种类。作为单卵巢纲轮虫的共同特征Bp和Br轮虫进行无性生殖(或孤雌生殖)兼有性生殖,两种生殖世代交替发生而完成其生活周期,休眠卵即是有性生殖的最终产物——卵膜加厚的受精卵(King et al,1977a,b;Snell,1987).在实际生产中,休眠卵是轮虫储存、运输和孵化应用的最理想形式;而在生物学意义上,它不仅是轮虫用以抵抗或度过不良环境期,并向新的生存空间散布或拓展的特殊生活阶段,而且可通过一定时间的休眠和一定条件下的孵化,决定着下一生活周期的起始,从而控制着轮虫生活周期的节奏。尤其是休眠卵经孵化而启动新一轮无性生殖世代,一方面承传和实现了前一世代的遗传特性和基因重组结果,另一方面也为轮虫的生殖表现和遗传特性得以在新环境下产生新的适应性变化提供了条件。鉴于上述重要的实际和理论意义,多年来对休眠卵的休眠与孵化的研究深受各国学者的重视。Gilbert(1974)、 Pourriot等(1983)已就国际上的有关研究进行了详细综述,最近席贻龙等(1999)结合国内的有关报道对该领域的进展亦作了进一步概括。这些论述均泛指单卵巢纲诸多种类的休眠与孵化问题,且多数结果来自淡水轮虫的研究。本文的讨论将主要针对海水或半咸水的褶皱臂尾轮虫复合种,就有关调控或影响其休眠卵孵化的各种内、外因子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8.
紧密角管藻的有性生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团老  林均民 《台湾海峡》1996,15(2):147-153,T001
1994年7月在厦门近岸分离紧密度管藻,培养研究有性生殖过程和氮营养、光条件对生殖的影响。结果显示,该藻卵配生殖中,复大孢子形成后,在经里面形成一个休眠孢子,然后休眠孢子再发育成大型的原初细胞。氮营养丰富时,只有小型细胞能够性化,并且只产生雄配子,氮营养贫乏可以诱导中型细胞同时产生雌雄配子。每天12h光照和11μEin(s.m^2)光强度最有地性化。研究结果表明,紧密角管藻有性周期中形成休眠孢子是  相似文献   
49.
原生动物肉足虫纲的很多种类在生活中都形成孢囊,这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变形虫目的二期纳旧虫 Naegleria bistadilis (Puschkarew)的孢囊可在废水池中找到(《废水生物处理微型动物图志》,1976);又如与等辐骨虫亲缘关系很近的太阳虫类中的光球虫 Actinosphaerium sp.,可以看到它的孢囊及其自配现象(Hollande, A. et M. Enjumet,1957)。等辐骨虫的孢囊发现较晚, 1907年才由Mielck在德国北部俾斯麦群岛采到;他还观察到当等辐骨虫演发成孢子时,中央囊膜会变成一个凝固的壳。这类壳富有弹性,但硬压易破;壳外的骨针折断,壳内充满孢子,然仍有尚可辨认的残留骨针;壳大多呈椭圆形或棍棒形,并具较大的开孔。其中在一种壳,Mielck 认为是属于十字交叉棘虫 Acanthochiasma decacanthum Popofsky 的生殖期,并对它作了详细的描述,但当时并未给予“孢囊”这个确切的名称。Schewiakoff (1926)曾对等辐骨虫孢囊的形成过程提出一些设想。后来,Hollande et Enjumet (1957)看到等辐骨虫的粘合棘虫类(Symphyacanthes)、节棘虫类(Arthracanthes)和松棘虫类(Chaunacanthes)等不同类群存在着相同的孢囊形成和繁殖过程:在孢囊形成时,等辐骨虫形态有所变化,身体排出其虫黄藻,去掉所有残存的消化物,收缩周围的外原生质和轴足,并形成一囊壳,壳外骨针溶解,壳内骨针亦逐渐由外围向中心溶解,壳的一极形成一个较大的开口等等。他们的观察证实了Schewiakoff的设想。他们所获标本的形态与后人采到的基本相同。虽然Hollande 和Enjumet的阐述着重于细胞学方面,对所获孢囊(为数甚少)井未做分类学的研究,但认为对孢囊形态的研究必将导致等辐骨虫分类系统的修改。Bottazzi于1966年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地中海采到较多的这类标本,他推想它们是等辐骨虫孢囊产生同形孢子生殖期的个体。1973年,他又在上述各海洋中找到许多形状不同的孢囊,并按字母顺序由A-I, L-R 将其分为16个型(forma),对各型的细胞柔软部分的结构(如细胞核及其它颗粒等)作了比较详细的描述。我们于1958年和1960年在海南岛东面和南面外海采到了许多不同形态的孢囊标本,不少标本还保留着骨针中心结构,另一些标本,骨针中心结构虽已离解,但骨针的某些特征尚残存。这些标本的发现,将增加人们对等辐骨虫孢囊的了解。 综合前人的工作,并根据我们对所采到的不同时期孢囊标本的观察,从形态来看,孢囊的演发过程似乎可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正如Mielck以及Hollande和Enjumet所述,身体开始变成一个有口的硬壳,骨针开始掉落,这情形在我们采到的部分标本中显示得非常清楚(图版I: 7a, b;图版II: 1-5;圈版III: 3-4 ;图版V: 8一9)。这时期的骨针中心结构尚未离解,据其特征可认出系某属的孢囊,但无法鉴定到种。中期,囊中骨针结构己离解,按离解的程度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骨针离解不久,离散的骨针尚残存着一定的构造特征(图版I: 1-6 ),根据这些特征又可进行分类;另一类是骨针离解时间较久,骨针特征模糊(图版IV: 6-7),已无法从中找出分类依据。后期孢囊特点是囊内骨针全然消失,孢子逸出,孢囊成为空壳而逐渐消萎,这类孢囊(图版IV: 1-5 ,图版V: 2-7)因无骨针特征可寻,若不能追溯与之相连的前、中期孢囊标本,分类是十分困难的。 关于孢囊的详细情况,目前尚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方法(例如培养)获悉,只能通过采集的方法从自然界里获取其生殖周期中各个不同时期的标本来探索,以证明它们的种、属归属问题。而目前所采到的孢囊标本,虽然从形态的多样性来看比Bottazzi的标本丰富,而且某些标本在分类上可进一步鉴定到属,但所获标本数量仍少,分类受到局限。要全面了解某一个种的孢囊,必须获得该种孢囊的全时期(前、中、后三个时期)标本,并能从中看到它们之间的演发过程及其联系方有可能;如果标本数量过少,即便是特征较明显的前期标本,将其归隶某种仍有困难,所以本文对孢囊的分类也仅是初步研究。 等辐骨虫孢囊的分类范畴,按照第15届国际动物学大会通过的动物命名法规的原则,它属于亚种以下的级别。对这个类群,因目前尚未找到其确切的分类归属,所以我们暂用分类学中的中化名词——型(Forma)来安置;型的名称则用实名称呼,这样可以通过实名反映出孢囊的实体形象,并便于记忆和在分类上做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0.
沈竑  洪君超 《海洋与湖沼》1994,25(6):591-595
于1990年6月在长江口赤潮多发区定点观测到一次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全过程,对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动及细胞形态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前,水体中甲藻数量多于硅藻;赤潮发生后,中肋骨条藻增殖,逐渐成为主要优势种,硅藻在数量上超过了甲藻;浮游植物种类丰度指数的大小能较好地反映赤潮发生的各个阶段。(2)赤潮发生过程中,中肋骨条藻细胞增殖率次序为:发展阶段>维持阶段>起始阶段。(3)在赤潮发生的维持阶段后期和消亡阶段,有5%-7.8%的中肋骨条藻形成休眠孢子,一个中肋骨条藻细胞仅形成一个休眠孢子,且同一个中肋骨条藻群体链上的所有细胞形成休眠孢子是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