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11篇
  免费   383篇
  国内免费   318篇
测绘学   232篇
大气科学   403篇
地球物理   605篇
地质学   442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148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72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2篇
  2015年   79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117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84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86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49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4篇
  1963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从主分量变换后图像信息保持的角度出发,充分分析了变换结果存储导致信息丢失的原因;同时以直接线性变换为基础,提出了另外两种新的对主分量变换结果进行量化的方法;并对这3种方法进行了充分的比较,文中最后以信息熵为指标评价了3种方法的优劣。  相似文献   
22.
亚洲赤道地区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基于 1980~ 1997年 85 0hPa逐日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亚洲赤道地区 (0°~ 5°N)大气动能的纬向传播特征。结果表明 ,在亚洲季风区内 ,赤道地区大气动能 (K)的最强中心位于 75°~ 90°E ,次强中心在索马里急流区 (5 0°E附近 )。在 0°~ 5°N ,90°E以东 ,平均的大气动能扰动和赤道上经向风扰动主要起源于西太平洋 ,并向西经南海传播到孟加拉湾。而在孟加拉湾动能中心与索马里急流区之间 ,动能传播方向比较复杂。以上事实说明赤道地区东亚季风系统确实是存在的 ,与印度季风系统中扰动的传播方向不同 ,东亚季风系统中动能和经向风扰动在东西方向上主要受西太平洋的影响。在亚洲赤道季风区 ,这两个系统的交界处约在 95°~ 10 0°E附近 ,比过去界定的偏西 5~ 10个经度。  相似文献   
23.
波包传播诊断的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文中提出了一种新的利用实际观测资料研究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 (WPD) ,并通过理想资料和实际资料的计算证明了该方法的可用性和广泛性  相似文献   
24.
介绍尼姆达病毒的特征、传输途径、清除方法和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25.
1998年南海夏季风低频振荡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利用NCEP/NCAR1998年再分析资料和SST资料,研究了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特征。结果表明,南海夏季风的低频振荡对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具有加强的作用;南海低频低层辐合(散)区对应低频降水正(负)值区;南海地区的大气低频振荡以向北、向东传播为主,南海地区低频散度在垂直方向呈现出相互补偿的特征。  相似文献   
26.
无损介质中的线性波动方程在时间上是可逆的,换言之,对于每个解p(x,t)都存在一个关于时间对称的真实解p(x,-t)。分析表明,时间反转同样适合于无损非线性波动方程。然而当存在损耗时,这两种情形都不再遵守时间反转不变性。考虑到非线性的传播损耗不容忽视;同时它们是避免出现多值波形的必要条件。对非线性波动方程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即使对于无损耗非线性声波,对波列单元上的反转信号的放大仍然会导致时间反转不变性的损失。本文用数字模拟技术描述了在一种能量吸收性的流体介质中,非线性对有效聚焦的性能的影响,此时时间反转系统只就一个目标进行聚焦。我们同时考虑了反向传播脉冲的振幅与到达时间这两个因素。数值模拟结果证实,波列上(伴随能量吸收的)产生的谐波与振幅放大对时间反转系统形成高强度重建声场带来了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27.
基于波动方程的广义屏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波传播算子的计算效率和精度是制约三维叠前深度偏移的关键因素. 广义屏传播算子(GSP, Generalized Screen Propagator)是一种在双域中实现的广角单程波传播算子. 这一方法略去了在非均匀体之间发生的交混回响,但它可以正确处理包括聚焦、衍射、折射和干涉在内的各种多次前向散射现象. 通过背景速度下的相移和扰动速度下的陡倾角校正,广义屏算子能够适应地层速度的强烈横向变化. 这种算子可以直接应用于炮集叠前偏移,通过将广义屏算子作用于双平方根方程,还可以获得一种高效率、高精度的炮检距域叠前深度偏移方法,用于二维共炮检距道集和三维共方位角道集的深度域成像. 本文首先简述了炮检距域广义屏传播算子的理论,进而讨论了共照射角成像(CAI, Common Angle Imaging)条件,由此给出各个不同照射角(炮检距射线参数)下的成像结果,进而得到共照射角像集. 由于照射角和炮检距的对应关系,共照射角像集又为偏移速度分析和AVO(振幅随炮检距变化)分析等提供了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28.
分析了采用细胞自动机研究波动问题的建模方法,针对一维、均匀、各向同性固体介质中弹性纵波的微观机制,借用一经典弹簧振子模型、细胞自动机格子气模型,以及量子力学中的无限深势阱模型,建立了一个细胞自动机有限深势阱模型,从量子力学角度出发,基于介观物理和纳米概念,以微观精子的德布罗意假设为基础,利用薛定谔方程,讨论了该模型中粒子(分子组)的振动速度与粒子物质波波速之间的联系,给出了模型中的波动方程,得出ζ=Vp(ζ为粒子振动速度,Vp为物质波纵波波速)。同时还讨论了模型中粒子的大小和能量传递问题,引入引力场,得出了能量及引力势的量子化条件,另外,对声波速度、格子气粒子振动速度和本文模型中分子组振动速度进行了比较;还对本文模型中的粒子能量分布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9.
文中主要探讨了由地震引起的天津市经济损失和生命损失的预测问题。首先阐述了天津市震害预测的 5个背景特点 :建筑物特点、地质条件特点、建筑场地划分特点、基本设防烈度特点以及地震烈度衰减关系特点 ,根据这 5个特点将天津市划分为含有 7种建筑结构形式的 4个区域的震害预测模式。在此基础上 ,分析了天津市地震经济损失模型和生命损失模型 ,考虑了时间因素 ,然后与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实际震害结果进行了对比及修正 ,给出了天津市 4个区域的建筑物地震经济损失率模型、社会财富损失率模型和建筑物毁坏率模型 ,并给出了计算天津市建筑物地震经济损失、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GDP地震经济损失和天津市地震生命损失的表达式 ;最后 ,将天津市地区划分为2 85 8个震害评估单元 ,以近百年来在天津市区域内曾经发生的最大地震作为假想地震 ,预测分析了天津市建筑物地震经济损失分布和地震生命损失分布结果  相似文献   
30.
XieLili 《中国地震研究》2002,16(3):275-282
This paper describes briefly the recent advances and acievements of the research projects conducted by the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IEM) in the period of the Ninth Five-Year Plan(1995-2000) with the support of the 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CSB),These projects are related with key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earthquake engineering.They are:development of the methods for determining earthquake resistant design load level,study on mechanisms of earthquake damage to buildings.development of new technology of base isolation,and study on earthquake damage prediction and seismic losss assessment methods.Through these studies,quite a number of problems have een solved and some of them have een applied in earthquake engineering design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