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22篇
测绘学   31篇
大气科学   81篇
地球物理   132篇
地质学   489篇
海洋学   142篇
天文学   58篇
综合类   68篇
自然地理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3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2年   2篇
  1949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961.
沙地土壤呼吸观测与测定方法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IRGA)和碱液吸收法(AA)对科尔沁沙地不同生境(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土壤呼吸的日动态、季节动态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并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从固定到半固定沙丘、半固定到流动沙丘,随着植物群落盖度及土壤有机质含量的降低,土壤呼吸速率呈现递减的趋势.整个测定期用IRGA法和AA法测定的平均土壤呼吸速率,固定沙丘分别为2.348和0.878μmolCO2·m-2·s-1,半固定沙丘分别为1.666和0.812μmolCO2·m-2·s-1,流动沙丘分别为1.061和0.573μmolCO2·m-2·s-1.(2)各生境土壤呼吸速率的昼夜变化与气温和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一致,与近地表空气湿度的变化趋势相反.(3)各生境土壤呼吸速率的季节变化与温度不完全同步,但其对温度的依赖程度显著高于土壤水分.(4)AA法测定的结果明显低于IRGA法,平均为IRGA法的48%;两种方法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649 5,p<0.001).  相似文献   
962.
植物对硼吸收转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建新 《中国沙漠》2008,28(2):266-273
 综述了在高浓度和低浓度条件下硼被植物吸收运输机理的研究进展。植物对硼的跨膜吸收有三种方式:硼供应充足时,植物通过被动吸收融合脂双层膜的方式以及借助MIPs蛋白协助的方式将硼吸收进入细胞;硼供应不足时,植物启动一个高亲和吸收系统,该系统通过依赖能量的蛋白(如NIP5-1)以主动运输的方式将硼运入细胞内。硼在高等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有木质部和韧皮部两种,木质部是硼向上运输的主要通道,而BOR1作为植物体内介导硼外排的转运子,受外源硼浓度的调节:在植物缺硼时负责将硼从中柱鞘向木质部运输;在硼供应充足或植物处于高硼环境中时,植物通过蒸腾作用经木质部将硼向上运输,植物响应外源硼的机制开始启动,体内的BOR1会被内含体通过胞吞的方式吸收并最终运至液泡中进行降解。  相似文献   
963.
刘俊新  陈忠富  徐伟芳  陈刚 《岩土力学》2012,33(6):1631-1639
利用直径为? 25 mm的聚碳酸脂分离式SHPB试验装置和真空封泥作为波形整形器,以不同速度撞击试件,测试了不同压实度和含水率试件在应变率范围为600~2 500 s-1内的动态力学性能,并对试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分析了冲击压缩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曲线、动态峰值应力与峰值应变,动态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增长因子以及比能量吸收与应变率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压实黏性土的动态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比能量吸收随应变率的增大而增大,而压实度与含水率对压实黏性土的动态峰值应力、峰值应变和比能量吸收基本无影响;压实度与含水率对动态峰值应力和峰值应变增长因子有较大影响;比能量吸收随应变率而呈指数增长。  相似文献   
964.
频率补偿技术在提高探地雷达分辨率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磁波传播理论与弹性波的传播理论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两者遵循同一形式的波动方程,因此可以把石油地震勘探的高频补偿技术引入到探地雷达的资料处理中。但该技术是在对近地表微测井直达波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叠后地震数据进行高频补偿的一种方法,而在实际的探地雷达探测中一般都不会同时去做一套微测井资料。基于这样的情况,通过对探地雷达反射子波的分析,总结一套直接利用探地雷达的原始记录就可以做频率补偿的方法,从而达到提高数据分辨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965.
频率域地震吸收CT方法及其工程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频率域地震吸收CT方法的主要技术要点是在地震波频谱分析的基础上 ,进行几何扩散校正 ,通过对共炮点记录引入共炮点参数的方法 ,将震源的影响与介质的吸收效应区分开来 ,对地质介质的吸收系数成像 .吸收系数对介质的宏观和微观结构缺陷敏感 ,因而用来研究工程岩体的断裂、破碎带及空区等可得到更清晰的图像 .将波速和吸收两种CT方法联合使用 ,可为地质与工程的结构诊断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在工程地质、矿床构造及稳伏矿体研究中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  相似文献   
966.
基于Aki等(1975)的地方震尾波单次散射模型,利用文山地震台记录到2005年8月13日在云南文山县发生的5.3级地震余震序列的数字化波形观测资料,测量了震源区尾波Q(f)值。测量结果表明,当中心频率为1.5Hz时,文山地区的尾波Q值在52~155之间,平均值为91,尾波的振幅衰减率β(f)在0.013~0.039之间,平均值为0.024;测量得到该区尾波Qc值与频率f的关系为Qc(f)=62f^“0.87;尾波波源因子A0与震级ML成正比关系,满足关系lgA0=1.02ML-0.73。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文山断裂带,地震波受到破碎带强烈的非弹性吸收,尾波Qc值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967.
声反射成像测井方法和仪器近来成为勘探地球物理界的新研究热点.但有利于成像的反射波信号与井中的模式波叠加而难以分离出来.为了改进仪器设计,研究更有效的数据处理和解释方法,必须用以波动方程为基础的数值模拟方法来精确描述声反射成像测井的波场.为此建立了非均匀交错网格、加PML吸收边界的、能够用于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的3维有限差分数值模拟方法和并行算法程序.将其应用于典型各向同性和各向异性地层中反射声波成像测井的三维波场模拟,并与已公开发表的应用离散波数方法的相应结果对比,证明了此方法正确、算法高效.模拟的波场动态范围能够大于60dB,计算速度比常规算法提高了3.5倍.这些技术能够正确、有效地模拟大尺度(在10m左右)、较高频率(10kHz左右)的反射声波成像测井波场.为我们研究声反射成像测井仪器和资料处理解释方法提供了有力的定量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68.
探针原子化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高纯金属镁中痕量铝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侯书恩  常诚  王亚平 《岩矿测试》2000,19(2):142-145
采用探针恒温原子化技术的石墨炉原子吸收 ,测定高纯金属镁中的痕量铝 ,利用样品中的基体镁转化成硝酸镁成为一种有效基体改进剂 ,进一步改善了铝的分析性能。实验优化了仪器条件和分析方法。结果表明 ,在有Mg(NO3) 2 存在时 ,可显著提高探针原子化测铝的灰化温度 ,降低原子化温度 ,并且使铝的灵敏度提高了 50 %。方法的检出限为 2 .2× 1 0 - 1 1 gAl,测定 50 μg/LAl标准溶液的相对标准偏差 (n =1 2 )为 3.1 %。用该法测定了 4个金属镁内部管理样品中Al的含量 ,结果与推荐值相符合 ,其RSD(n =6)为 3.4%~ 1 1 .0 %。  相似文献   
969.
云南武定1995年地震余震尾波QC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用云南武定 1 995地震余震数字化记录测量了震源区尾波 QC(f) ,其值属构造运动活跃区类型。 6 Hz以上 ,云龙台 QC(f )逐渐低于田心台 QC(f) ,这是发窝 -插甸断裂破碎带非弹性吸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970.
钝顶螺旋藻对不同无机硒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喻达辉  刘少明 《海洋学报》2000,22(2):137-141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国内外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研究,证明硒具有保护生物膜、清除自由基、抗癌、防衰老、增进免疫等生物学功能。但无机硒为剧毒品,使用范围及剂量受到限制。只有当无机硒转化为有机硒后才有普遍的食用价值和保健价值。然而国内目前尚不能人工合成有机硒,因而一些学者进行了动植物对无机硒的吸收转化来获取有机硒[1~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