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2篇
  免费   336篇
  国内免费   360篇
测绘学   68篇
大气科学   577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697篇
海洋学   201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07篇
自然地理   74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7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76篇
  2011年   71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84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94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9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62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1947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张灿  褚昭利  周丹 《山东气象》2007,27(4):21-23
对2006年7月27日威海地区出现的区域性暴雨进行了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台风倒槽在半岛地区维持、源源不断的水汽输送与西风短槽移入所造成的强烈的上升运动是此次大暴雨过程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2.
台风海棠远距离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常规探空、加密地面资料、卫星云图和新一代天气雷达产品资料,对2005年7月22日台风海棠倒槽形成的大暴雨天气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1)台风北伸倒槽与西风带弱冷空气结合造成了这次大暴雨过程,是典型的中低纬系统相互作用过程。(2)倒槽东侧东南低空急流从低纬海上为大暴雨区输送了丰富的热量和水汽,同时,在它的左前方成为强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的源地。(3)高层反气旋的增强,加强了高空的抽气效应,使辐合上升加强,暴雨增幅。(4)卫星云图上,团状的、密实的强中β尺度对流系统的形成和维持是造成短时强暴雨的直接原因。(5)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因子场上,多条中尺度回波带的汇合使回波增强,暴雨增幅。(6)暴雨发生期间,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表现明显的水平风场的非均匀性,表现为中低层大范围强辐合风场;风向的垂直方向不连续性,主要表现在风的垂直切变大,风的垂直切变可以为对流云的发展提供动能,有利于大雷暴云的发展和暴雨的形成;逆风区多次出现在风速较大的入流区中并做气旋性旋转北上与正速度区合并,逆风区附近及所经途中出现强回波,暴雨增幅。  相似文献   
143.
从天气系统、物理量条件出发,对乌兰察布市2006年12月29—30日出现的中到大雪天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西来槽下游的鼻状阻高及低空急流在这次降雪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高空槽与河套倒槽是主要影响系统。分析表明在充分分析天气形势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值预报产品是做好短期降雪预报及服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4.
为提高透射槽波探测技术在薄煤层中对断层的解释精度,根据槽波在薄煤层中吸收衰减严重,传播距离近的特点,提出采用槽波最远传播距离来约束CT成像的方法。通过理论推导,研究不同煤层厚度条件下槽波频率的变化情况;以1.5 m煤层为主要研究对象,正演模拟槽波的衰减特性,确定1.5 m煤层中槽波的有效传播距离为300 m。对山东某矿15号煤层的槽波资料,应用该技术CT成像,解释的断层和巷道揭露推断的断层位置基本吻合。结果表明:对1.5 m煤层的槽波资料处理时,以300 m为最大有效传播距离,对实际数据进行能量衰减成像,提高了槽波CT成像质量和解释精度。该方法可为薄煤层槽波探测技术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5.
清河镇超单元花岗岩,位于华北地台与吉黑地槽拼接带内,同位素年龄值274±4Ma(单颗粒锆石Pb—Pb法),层于早二叠世。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按照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原则,将其划分为阎家堡子单元、籍家街单元、杨木林子单元和吴家沟4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成因类型为S型花岗岩类,由于侵位过程中的同构造变形作用,局部形成糜棱岩化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岩浆侵位为膨胀底劈—顶蚀脉动上侵。  相似文献   
146.
下扬子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扬子具有前震旦系变质基底,自震旦纪进入板内演化,震旦纪-早古生代发育三个向NE方向打开的拗拉槽,具有典型的三段式建造序列,槽内沉积作用不同于槽间区域的沉积作用。自晚奥陶世末期到志留纪末期,下扬子转变为前陆盆地。碎屑沉积厚度逾6000m,物质来自东侧,说明东侧有一新生的造山带崛起。自晚泥盆世初期到二叠纪末期,该造山带向前陆推挤,下扬子发生SN向引张,在晚二叠世出现成熟的撞击槽。槽内发育火山岩,碎屑  相似文献   
147.
槽波测量用速度检波器常产生高频谐振,是由于横向激励引起的二次谐振所致。有极徊速度检波器芯体,增大速度检波器芯体阻尼等措施,可改善二次谐振的危害,经实际应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48.
华北地区地应力测量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首先叙述了地应力测量的原理和方法,包括应力计的结构、应力解除技术、室内模拟试验和观测可靠性的检验等。 在华北地区采用应力解除方法进行了地应力绝对值的测量。虽然测量大都是在地表以下30米内的浅部进行的,各测点最大主应力的方向也不完全一致,但从整个大区域来看,华北地区地应力场的主导方向为北西西到近东西方向的压应力。 大震后在震中区测得的应力值比离震中较远处测得的应力值要低。这可能反映了地震过程中的应力释放和震后应力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9.
夏季东亚热带和副热带季风与中国东部汛期降水   总被引:57,自引:3,他引:5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欧洲中心1980~1989年逐日200hPa、850hPa风场及日本气象研究所提供的GMS观测的TBB逐日资料,探讨了夏季东亚热带、副热带季风的强弱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的影响.指出东亚夏季风系统中的两条辐合带热带辐合带(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辐合带(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的变化呈相反趋势,即热带季风槽偏弱时(弱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强;反之热带季风槽偏强时(强季风),副热带梅雨锋偏弱.江淮流域的降水与热带季风槽、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密切相关,即热带季风槽偏弱(弱季风),梅雨锋偏强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多;热带季风槽偏强(强季风),梅雨锋偏弱时,江淮流域的降水偏少.研究表明:热带季风槽和副热带梅雨锋的强度与偏西气流的加强密切相关.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赤道西太平洋海温偏低,黑潮地区的海温偏高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减弱,东亚季风槽较弱(弱季风),梅雨锋较强;当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低、西太平洋海温偏高,黑潮地区的海温偏低时,赤道东西太平洋上空的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中纬度Hadley环流的下沉支气流加强,东亚季风槽较强(强季风),梅雨锋较弱.  相似文献   
150.
该文将T63500hPa高度切48小时、96小时预报场与客观分析和欧洲中心500hPa高度场,48小时、96小时预报场进行仔细的统计检验。分析结果认为,T63500hPa高度场对我省具有相当高的预报价值,超过了欧洲中心数值产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