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9篇
  免费   195篇
  国内免费   253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球物理   66篇
地质学   378篇
海洋学   366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8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34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1年   1篇
  193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研究目的】 澜沧岩群一直存在较大争议,查明澜沧岩群的物质组成、构造属性、时代及变质变形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重建特提斯的时空格架提供重要的基础资料。【研究方法】 在1∶5万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系统开展LA-MC-ICP-MS锆石U-Pb年代学等综合研究。【研究结果】 查明了澜沧岩群的物质组成及变质变形特征,具有基质+块体的构造混杂岩特征,经历了3期变质变形,整体表现为逆冲推覆-增生造山的构造变形样式。通过碎屑锆石、变酸性岩锆石U-Pb年代学研究,结合已有的研究资料,厘定其形成时代为早古生代。澜沧岩群中高压变质岩的原岩具有岩浆弧、OIB和E-MORB的特征,说明澜沧岩群经历了深俯冲、增生造山作用过程。【结论】 结合区域已有的研究资料及本文研究成果,认为澜沧岩群不是基底岩系,而是昌宁—孟连原-古特提斯洋俯冲消减形成的早古生代增生杂岩。  相似文献   
103.
肖建成  卢景景  周辉  徐福通  冯春 《岩土力学》2022,43(12):3372-3384
截齿贯入角度是双轮铣槽机布齿系统设计中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法(CDEM),建立截齿不同角度冲击贯入破岩的数值模型,通过断裂能本构模型实现岩体弹性−损伤−断裂的破裂过程,开展截齿有效角度50º~90º区间内的9组冲击贯入破岩模拟,研究贯入角度对截齿破岩性能的影响规律,讨论贯入角度对截齿几何排布的影响,总结布齿系统的截齿几何排布规律。结果表明,当贯入角度从90º降低到50º时,岩体由张拉−拉剪破裂向剪切−拉剪破裂转变,截齿平均贯入力与破碎程度提高,截齿的跃进式侵入特性的显著性减低;贯入角度为75º~90º的第I类截齿与小于55º的第III类截齿在破岩中起辅助作用,贯入角度为55º~75º的第II类截齿可在岩体内部产生范围较大的水平非贯通裂隙,在布齿系统破碎岩体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2个第II类截齿先后贯入岩体可较好地破碎截线间的岩体,可构成一类基本破岩单元,多个基本破岩单元按照正弦线形式排布,由此形成了一种布齿系统设计方法。研究成果为完善双轮铣槽机布齿系统设计方法,打破国外在双轮铣槽机布齿系统设计方法上的技术壁垒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4.
西昆仑造山带发育有大量的早古生代岩浆岩,它们的形成与原特提斯洋俯冲-碰撞密切相关,然而,对于这些岩浆岩的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背景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对西昆仑造山带早古生代阿喀孜二长岩和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岩体开展了详细的矿物学、锆石U-Pb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Hf-O同位素研究,以探讨这些侵入岩的岩浆源区与成因,揭示原特提斯洋在这一时期的构造演化过程。这两个岩体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分别为456±2Ma和452±2Ma,指示它们形成于晚奥陶世。阿喀孜二长岩具有富碱(K_(2)O+Na_(2)O=10.5%~11.8%)、富钾(K_(2)O/Na_(2)O=1.20~1.44)特征,相对低MgO(0.89%~0.97%)、TiO_(2)(0.42%~0.45%)含量,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且具有较高的全岩锆饱和温度(T_(Zr)=814~862℃),属于钾质碱性岩石。该岩体具有较高的(^(87)Sr/^(86)Sr)_(i)值(0.72057~0.72186),负的全岩ε_(Nd)(t)值(-5.1~-4.5)和负的锆石ε_(Hf)(t)值(-7.6~-3.4),以及较高的锆石δ^(18) O值(5.39‰~7.94‰),表明其源区可能为伸展环境下古老基性下地壳部分熔融。赛图拉石英闪长岩SiO_(2)含量为56.8%~58.6%,全碱(Na_(2)O+K_(2)O)含量为5.75%~6.39%,具有较低的铝饱和指数(A/CNK=0.85~0.89),相对高的MgO含量(2.93%~3.41%)以及Mg^(#)值(~45),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它们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Th)和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且具有微弱的Eu异常(δEu=0.72~0.77),类似于俯冲带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这些石英闪长岩具有相对高的(^(87)Sr/^(86)Sr)_(i)比值(0.71317~0.71322),负的全岩ε_(Nd)(t)值(-5.6~-5.1)和负的锆石ε_(Hf)(t)值(-7.8~-2.9),与同时期来源于富集地幔的基性岩同位素特征相似,表明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岩浆可能是由俯冲板片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并在岩浆演化的过程中经历了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磷灰石和Fe-Ti氧化物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同位素和数字模拟计算(Rhyolite-MELTS)结果表明,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可能由塔里木克拉通南缘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而成。综合前人研究,本文提出晚奥陶世阿喀孜二长岩和赛图拉石英闪长岩形成于原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相关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该时期原特提斯洋板片回撤,诱发软流圈地幔的上涌,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弧岩浆岩。  相似文献   
105.
分布在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被认为是原特提斯构造域最北部的构造拼合体。与其北侧具有长期增生历史的中亚造山系相比,特提斯造山拼合体被认为是各种来自冈瓦纳大陆北部大陆块体相互碰撞的产物。然而,与典型的阿尔卑斯和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相比,阿尔金-祁连-柴北缘早古生代造山系包括有大量蛇绿岩、弧岩浆杂岩、俯冲-增生杂岩等,因此一些学者认为青藏高原北部的早古生代造山系为沿塔里木和华北克拉通边界向南逐渐增生的增生型造山带。但是,增生造山模式又很难解释南阿尔金-柴北缘地区普遍存在的与大陆俯冲有关的UHP变质岩、广泛分布的巴罗式变质作用和相关的岩浆作用,以及与碰撞造山有关的变形构造等。在本文中,通过对已有研究资料的综合总结,结合一些新的研究资料,我们提出在青藏高原东北缘的阿尔金-祁连-柴北缘造山系中,早古生代时期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造山作用,即增生和碰撞造山作用,其主要标志是北祁连-北阿尔金的HP/LT变质带、蛇绿混杂岩及与洋壳俯冲有关的构造岩浆作用,以及分布在柴北缘-南阿尔金与大陆俯冲和陆陆碰撞有关的UHP变质带、区域巴罗式变质作用、深熔作用、相关的岩浆活动及伸展垮塌作用等,并建立了一个反映原特提斯洋俯冲、增生、闭合及碰撞造山作用的构造模式。  相似文献   
106.
切削齿布齿设计是PDC钻头设计的关键。为提高PDC钻头的钻进效率,综合考虑PDC钻头切削齿的设计特点和切削先后顺序等因素,并且通过对PDC钻头单切削齿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了以冠部轮廓法线为基准的切削齿布齿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07.
为检测方目网囊对蓝圆Shen和多齿蛇鲻的选择作用,2000年11-12月在南海北部海域试验了4种目大的方目网囊。结果表明,方形网目网囊有利于释放纺缍形(如蓝圆Shen),圆形或近圆形(如多齿蛇鲻)两种形体鱼类的小,幼鱼,且对后者的释放效果更好。当网囊目大分别为45,50mm时,蓝圆Shen的50%选择体长(L0.5)分别为121.22,128.77mm;当网囊目大分别为40,45,50mm时,多齿蛇鲻的L0.5分别为124.12,126.75,139.32mm。通过不同目大网囊对蓝圆Shen,多齿蛇鲻选择性比较分析,发现50mm目大方目网囊的选择效果效果优于40,45mm目大的网囊,因此,在南海区拖网渔业中采用50mm目大的方目网囊是必要的,同时建议将150mm作为蓝圆Shen,多齿蛇鲻的最小可捕叉长标准。  相似文献   
108.
休渔对南海北部多齿蛇鲻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施休渔前1997-1999年南海北部底拖网调查资料。以及实施休渔后2000-2002年200nmile专属经济区渔业资源调查(南海区)最新资料,综合分析南海北部实施休渔前后多齿蛇鲻资源的变动趋势,结果表明,实施休渔后,海南岛以东和北部湾多齿蛇鲻渔获率分别提高了57.75%和84.38%。并呈现出自然的季节变化,渔获群体一龄鱼以下比例减少,一龄鱼以上比例增加,并讨论了资源养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9.
末次冰期后,在全新世大暖期及区域沉降的影响下,渤海湾沿岸普遍发育海侵现象,位于莱州湾南岸的潍北平原区在经历全新世最大海泛面后,海水退却过程中留下了数条古海岸线,形成了多处贝壳堤、牡蛎礁等海岸带遗迹。研究区内新发现常家村、后柳家2处牡蛎礁,其14C年龄分别为(5130±30)a B.P.和(6030±30) a B.P.;通过对区内全新世海陆交互相沉积关系及海相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结合已有测年数据与近现代遥感影像数据,对潍北平原区全新世以来的海陆变迁进行了总结,恢复了自6000 a B.P.至公元1989年间的6条海岸线。  相似文献   
110.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study on the textural and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glacial sediments near the edge of modern Nelson Ice Cap, Antarctica.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the proglacial sediments are characteristic of glacigenic deposits, but ver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aeolian and lacustrine sediments. Moreover, the grain size distributions of the proglacial sediments are fractal with a dimension of about 2.9,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s can be used as another summary statistical parameter for quantifying the relative amounts of coarse and fine materials.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absolute element abundances of the proglacial sediments are very weak due to mineral partitioning and other effects of glacial processes, but correlations between the element/Rb ratio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is finding indicates that element/Rb ratios can be used to reduce or eliminate the effects of glacial processes, evaluate geochemical data and determine the sediment provenance in the f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