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9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3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3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62 毫秒
91.
根据地面形变的观测研究1966年邢台地震的震源过程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完整的形式给出拉梅常数不相等情形的半无限弹性介质中任意倾角的矩形滑动断层引起的地震位移场解析表示式。以一些数值结果说明介质的泊松比、断层面的倾角、上界和下界对地面的地震位移场的影响。在比较1966年邢台地震的地形变资料和计算得到的各种走向、倾向、倾角、断层面长度、宽度、震源深度和错距的单个的矩形滑动断层引起的地面位移之后指出,简单的滑动断层错动模式不能同时很好地解释观测到的邢台地震的水平和垂直形变。为了解释观测结果,提出了一个复合的断层模式。这个复合断层模式由六个简单的矩形滑动断层构成。运用网格尝试法,得到了基本上符合观测到的水平和垂直位移场的震源参数。  相似文献   
92.
1981-2010年三江平原40~320cm深地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利用1981-2010年黑龙江佳木斯气象站40~320cm逐月平均地温观测资料,研究了三江平原地温变化规律、气候突变、异常年份及冻融特征等.结果表明:40~320c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升温趋势,升幅为0.496~0.574℃.(10a)-1,其中夏季升幅最大;月平均地温呈波形变化,振幅随深度增加而减小;1月随着深度的增加地温逐渐增大,7月地温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维持正梯度.除秋季40cm和80cm,冬季320cm平均地温变化相对平稳,未出现地温突变现象,其他各层年、季平均地温均发生了突变;40cm和80cm年平均地温在1981年出现了异常偏冷,320cm年平均地温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了异常偏冷,40cm和160cm年平均地温在2004年出现了异常偏暖;80cm土壤较40cm冻融时间出现晚,冻结期缩短18d左右,土壤的冻结过程比消融过程要快.  相似文献   
93.
近45 a六盘水大风天气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1961—2004年六盘水市各测站逐日风的观测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对六盘水地区大风天气的分布情况、年际变化及大风发生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 a大风天气西南部最多,北部次之,东部最少;六盘水市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天气出现,但大风天气的出现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春季出现频次最高,冬季次之,秋季最小;六盘水市各地大风天气主要出现在每年的2—5月,3月最多,4月次之,9月最少;大风天气20世纪60、70年代持续偏多,进入80年代后,大风日数持续偏少,在1980年附近急剧减少,从总的气候趋势看,大风天气总日数近45 a来呈下降趋势;年总大风日数在1980年附近存在突变现象,表现为日数的急剧减少。  相似文献   
94.
西北西风区与东部季风区年气温变化特征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张洪芬  王劲松  黄斌 《中国沙漠》2009,29(6):1203-1206
利用我国西北西风区138站、东部季风区375站1964\_2006年43 a的年平均气温资料,对其时空变化特征及气温变化倾向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西风区与季风区的时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总体是在波动中呈一致的上升趋势,上升的趋势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的,但西风区的年际变化更为剧烈,年际变化幅度大;除西风区1站和季风区4站具有负温度变率外,其余各站均为正温度变率,西风区≥0.4 ℃/10a变率区位于新疆西北部、新疆东部至青海西部的带状分布区及内蒙中部地区,而季风区≥0.4 ℃/10a位于受季风影响相对弱的北部地区,主要是西安-天津以西、以北的华北、东北地区。  相似文献   
95.
利用气候倾向率、标准偏差方法,划分基准年研究1952-2010年辽宁西部地面、耕作层温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辽宁西部年平均地面温度、农作物生长季地面和耕作层温度呈升高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395℃/10a、0.304℃/10a、0.206℃/10a。冬季、春季对年平均地面温度升高贡献最大,气候倾向率为0.535℃/10a、0.521℃/10a;夏季、秋季贡献较小,气候倾向率为0.223℃/10a、0.291℃/10a。第Ⅲ基准年升温最剧烈。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6.
侧向支承压力分布、资源回收率以及煤柱和巷道的稳定性是大采高综放面区段煤柱宽度留设要兼顾的因素,为了确定大采高综放面区段煤柱宽度,以某矿8103面为工程背景,首先,采用理论计算和现场应力监测等方法确定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倾向支承压力分布规律,得出应力降低区宽度约为8 m,原岩应力区为巷帮侧28 m外。其次,采用工程类比方法确定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巷帮外侧煤体严重破裂区宽度约为4 m。最后,采用FLAC3D数值软件分析了下区段工作面回采时窄煤柱(6、8 m)和宽煤柱(28、30 m)的应力场、位移场及塑性区特征,获得不同煤柱宽度时巷道和煤柱力学特征。研究表明:当煤柱宽度6 m和8 m时,在采动支承压力下煤柱几乎无承载能力,且巷道变形量较大;当煤柱宽度28 m和30 m时,在采动支承压力下煤柱中央仍有一定的弹性核,煤柱保持稳定且巷道变形量较小。综合考虑资源回收、巷道稳定性、次生灾害控制等因素,确定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宽度为28 m。  相似文献   
97.
林建  毕宝贵  何金海 《大气科学》2005,29(4):594-599
运用全型垂直涡度倾向方程理论, 研究了空间非绝热加热在垂直方向的变化对2003年7月副高强度和位置变异的影响.结果表明: 副热带地区的非绝热加热对副高的强度和位置的变化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与气候平均状况相比较, 2003年7月副高北侧、西侧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变化异常偏强, 而南侧、东侧较常年异常偏弱.这种异常的非绝热加热状况导致我国江南到副热带西太平洋地区呈现带状的异常反气旋性涡度制造, 使得7月副高偏强偏西.  相似文献   
98.
龙门山陆内复合造山带的四维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位于扬子陆块和松潘陆块过渡带上的龙门山造山带,是在印支期中国大陆主体拼合和秦岭造山带形成过程中开始发育、燕山期陆内构造活动中继承发展、喜马拉雅期印-亚碰撞和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遭受改造并定型的。现今构造面貌是扬子陆块向北漂移过程中产生的北西向推挤力、源自秦岭造山带的南北向推挤力和源自青藏高原的东西向推挤力三者联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是一个典型的陆内复合造山带。其陆内复合结构构造特征具有下列特点。 1)倾向上,龙门山造山带由茂县-汶川断裂、北川-映秀断裂、安县-灌县断裂和广元-大邑(隐伏)断裂4条主干断裂分隔显示出明显的分带变形特征,由北西向南东具有层次渐浅、强度递减、卷入层位变新的趋势,总体上呈前展式扩展。 2)走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呈现北、中、南段三分格局,它们在基底性质及展布、地层发育及演化历史、变形特征、沉降与隆升特征、活动构造等多个方面具有差异。 3)垂向上,龙门山造山带发育多层次滑脱构造,最重要的滑脱界面是15~20 km深处的低速层和中下三叠统富膏盐岩层,由此控制了深浅构造不一致的变形幅度和变形样式。 4)时间演化上,龙门山造山带表现出倾向上的前展式扩展和走向上的分段式递进性或序次性演化的趋势:印支期,龙门山中北段活动较强,由北东向南西逐渐扩展,主要为挤压逆冲和左旋走滑作用; 燕山期,构造活动总体上趋于相对平静,具有南北分段、由北东向南西迁移的特征; 喜马拉雅山期,龙门山中南段活动较强,由南西向北东逐渐扩展和递进,主要为挤压逆冲、隆升和右旋走滑作用。  相似文献   
99.
利用FLAC3D软件模拟地震作用下不同岩层倾角的顺倾向边坡,对比坡面峰值加速度放大系数、峰值位移、地震作用结束后坡体剪应变增量的变化规律,探讨岩层倾角对顺倾边坡地震效应的影响。研究表明:(1)在水平地震波作用下,坡面水平峰值加速度放大作用随岩层倾角增大而线性减小;(2)当岩层倾角小于软弱岩层内摩擦角时,坡面峰值位移较小且变化规律受岩层倾角影响不明显,当岩层倾角大于软弱岩层内摩擦角且小于30°时坡面峰值位移增大,大于60°时减小;(3)岩层倾角小于坡角时,残余剪应变增量最大值集中在坡面中下部软弱岩层处,反之,剪应变增量最大值出现在整个坡面并呈弧形区。  相似文献   
100.
利用西藏那曲地区1971-2005年日平均气温≤-5℃的初终日、持续时间及期间的负积温、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近35 a来藏北牧区牲畜掉膘期及期间温度要素的变化趋势和异常年份。结果表明:藏北各牧区牲畜掉膘期开始日均呈现推迟趋势,平均推迟2.1~4.9 d/10 a;终日变化不显著;掉膘期持续时间均呈现缩短趋势。掉膘期间各牧区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5℃的负积温为减少趋势。掉膘期持续时间年代际变化呈明显的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掉膘持续时间短,有利于牧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