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117篇
  国内免费   128篇
测绘学   84篇
大气科学   180篇
地球物理   207篇
地质学   280篇
海洋学   98篇
天文学   69篇
综合类   149篇
自然地理   18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1篇
  1986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1952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根据珠江口2015年7月6日至17日航次的CTD(conductivity, temperature, and depth)观测结果,分析得到:珠江口附近海域存在海水的垂向逆温现象,逆温差平均值为0.42 oC,上界深度在1 m-6 m间,下界深度在3 m-10 m间,逆温层平均厚度约为4 m。根据时空分布差异的不同,逆温现象可区分为以下三种情况:(1)在狮子洋、太平水道和蕉门水道的出口汇集处,存在温、盐差异的不同水体的交互过程中,由于潮汐和径流的作用所形成的水平流场差异导致了垂向温度的逆转现象。(2)在珠江口西侧的盐度锋面区域附近,第一航段观测期间锋面内侧低盐水团的温度低于锋面外侧高盐水团约2 oC,此时可观测到逆温现象;但在同一区域的第二航段观测期间由于河口内表层水温的上升,导致了逆温现象消失。该区域盐度锋面附近的两个水团在锋面位置附近发生叠置,冲淡水覆盖于海水之上,两个水团的温、盐差异是温度逆转现象的主因。(3)香港西南侧的上升流区域与盐度锋面的相互作用导致了该区域逆温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992.
赵映慧  朱亮  马百通  许月  姜博 《地理科学》2020,40(10):1671-1678
基于中国省级行政区之间铁路货流数据(不含港澳台),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及GIS空间分析等对1998—2016年中国省际网络联系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 1998—2016年中国铁路货流网络密度呈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② 中部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圈的省份在铁路货流网络中货运量处于领先地位,沿海省份之间铁路货运联系减弱;③ 山西和内蒙古在铁路货流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海南、西藏则在铁路货流网络中处于边缘地位;④ 广东密切联系华中地区和西南地区,西北省份相互联系及对外联系都较弱;⑤ 铁路货流网络中地域邻近性与经济联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凝聚子群的构成,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铁路货运的不断变化,铁路货流网络的凝聚子群增多,规模变小。  相似文献   
993.
针对传统奇异谱分析方法具有相移现象缺点而不能有效分析,是由于不同形式的地球物理现象而包含有阶跃项、非线性趋势项、以及振幅随时间变化的季节项,从而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的时间序列,该文提出了一种用于拟合GPS时间序列的改进奇异谱分析方法。采用实际IGS站点数据将改进奇异谱分析方法与小波分析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奇异谱分析方法在提取年以及半年季节项要优于小波分析方法。基于模拟数据计算表明:模拟信号和改进奇异谱分析方法重构信号残差的均方根小于1.8mm,改进奇异谱分析方法拟合精度显著优于传统奇异谱分析方法。改进奇异谱分析方法消除了传统奇异谱分析方法具有相移现象缺点。  相似文献   
994.
北极中央区海冰低密集度现象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近年,北极中央密集冰区出现海冰低密集度的异常现象。为了探讨这一现象的成因,本文使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定义了北极中央区海冰低密集度(LCCA)指数,研究了2009-2016年的6-9月北极中央区发生的海冰低密集度现象。分析表明,研究时段内在北极中央区发生了6次明显的海冰低密集度(LCCA峰值)过程。在这些过程中,局地气温异常并不是导致海冰低密集度现象发生最主要的因素;海冰低密集度区域的形态及冰速场分布均与大气环流场相对应;在LCCA指数峰值发生前均有气旋中心出现在北冰洋70°N以北并伴随向北移动,气旋引起海冰辐散,同时所携带的较低纬度的热量导致海冰迅速融化。在6次过程中,有3次为气旋影响配合北极偶极子(DA)型环流。LCCA指数与84°N平均向北温度平流和北极中央区海冰速度散度呈正相关。在LCCA指数峰值前,温度平流对海冰低密集度区域形成的影响大于海冰辐散的影响。  相似文献   
995.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内容是历法,《尚书尧典》中云:"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它是指用日、月、星等天文现象来描述、认识时间。在古代天文学中,中国传统天文主要做的就是历法,历经朝代更迭,共制定了102部历法。清朝最后颁行的历法名为《时宪历》,从字义上看就是以时为法,可见历法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的重要。  相似文献   
996.
选取1981—2020年海拉尔河流域及周边地区气象站点观测资料, 结合水文数据, 利用适用于植被稀疏下垫面的BTOP(Block-wise use of TOPMODEL)分布式水文模型估算区域蒸散发量, 进而在不对称增温现象影响下, 分析其对蒸散发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 ①流域内1981—2020年不对称增温现象显著, 主要表现为因夜间温度升幅较大为主的昼夜不对称增温及地表温度升幅较大为主的地气不对称增温; ②影响蒸散发的主要气象因子依次为相对湿度、风速、地气温差、地表温度和昼夜温差, 且相对湿度、昼夜温差及地气温差与蒸散发量变化趋势相反, 其中相对湿度及风速影响强度年际变化平稳, 温度因子影响强度则逐年增强; ③不对称增温对于流域蒸散发量的影响逐年增强, 地表增温速率的增强是造成地气不对称增温的主要原因, 在此影响下, 区域蒸散发呈现减小趋势, 故在探究蒸散发量变化原因时, 温差变化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997.
魏磊  孙镆涵  刘春生 《黑龙江气象》2019,36(1):32-32,44
1引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对城市气候有着深远的影响,由其引起的城市热岛现象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由于城市下垫面性质的改变、大气污染以及人工废热的排放等使城市温度明显高于郊区,形成的类似高温孤岛现象。  相似文献   
998.
利用2017年8月~2018年7月广西区7个国家基准气候站降水现象仪自动观测与人工观测记录,以《降水现象平行观测业务技术规定》为依据,分别从数据准确性、现象发生时段一致性等方面对降水现象的雨记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捕获率较低,漏报率较高,一致性有待提高。建议延长平行观测时间,加强人工质控,进一步提高仪器性能及优化数据处理软件。  相似文献   
999.
陈静 《地理教学》2015,(5):56-58
地球运动,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笔者纵观近几年“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命题考查变化很大:命题背景材料新、越来越接近生活地理、命题图形简单化、试题的难度降低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解读新信息和地理思维分析等能力。通过认真分析2014年全国各省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地球运动”高考试题,提出2015年“地球运动”命题的新思考及备考策略。希望能为2015年高三学生地理学习及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000.
龚丽云 《地理教学》2015,(7):37-38,62
在地理课堂中引入“思维导图”,可以将学生内在思维外显,让学生思维过程可视化,有助于深入剖析知识的根源,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开发,让学生从认知结构中找到旧知与新知的联系,从而进一步掌握学习内容。笔者选取“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教学为例进行说明。一、思维导图——知识建构的先行者在教师向学生抛出一个地理问题时,学生往往看到的是表面的地理现象,这一现象背后隐含的地理原理学生只知一二,并不全面,因为学生不清楚应该从哪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