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35篇
  免费   2010篇
  国内免费   2438篇
测绘学   1070篇
大气科学   2620篇
地球物理   1727篇
地质学   5035篇
海洋学   2506篇
天文学   144篇
综合类   962篇
自然地理   3619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530篇
  2022年   615篇
  2021年   727篇
  2020年   534篇
  2019年   680篇
  2018年   454篇
  2017年   526篇
  2016年   497篇
  2015年   573篇
  2014年   874篇
  2013年   665篇
  2012年   771篇
  2011年   752篇
  2010年   739篇
  2009年   770篇
  2008年   754篇
  2007年   614篇
  2006年   525篇
  2005年   543篇
  2004年   429篇
  2003年   529篇
  2002年   504篇
  2001年   489篇
  2000年   393篇
  1999年   305篇
  1998年   279篇
  1997年   320篇
  1996年   306篇
  1995年   283篇
  1994年   280篇
  1993年   219篇
  1992年   277篇
  1991年   206篇
  1990年   217篇
  1989年   158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9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2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4篇
  1964年   8篇
  1950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不同与以往基于最小二乘的多元线性回归方法,本文首次尝试将新型的第二代回归分析方法——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应用到中国区域的降水建模中.利用区域内394个气象观测站建站到2000年45年(及以上)的降水资料,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年、季降水量和地理、地形因子(包括纬度、经度、地形高程、坡度、坡向和遮蔽度)的关系模型,估算了区域降水量中地理、地形的影响部分,并分析了这种影响的特征.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建立的模型能够解释70%以上的因变量的变异,相关系数基本都在0.84以上,经交叉有效性检验,模型的回归效果较显著.分析表明,在多元线性回归不适用的情况下,本文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简单模型能够比较准确地定性、定量地再现实际降水分布.  相似文献   
992.
993.
林赛南  王雨  马海涛 《地理研究》2022,41(12):3229-3244
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未取得流入地户籍的高学历流动人口成为各地竞相引进的重要资源。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结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精细刻画高学历流动人口流动的空间格局,并借助嵌套Logit模型揭示其空间选择机制。结果发现:(1)中国高学历流动人口不断集聚,形成以京、沪为核心的流动网络;各城市流出的人口中高学历人才占比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中部塌陷”特征,但各城市吸引的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在南北方向上的空间分异较小;高学历流动人口流动的空间依赖性显著,呈现出城市群的雏形。(2)在机制方面,个体因素对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影响更大;其普遍表现出近距离、跨级别向上流动的倾向;学历越高、户籍所在地行政等级越高、50岁以下年龄越大的人才越倾向于流入一线城市。(3)城市特征变量中,经济因素变量如工资水平、第三产业占比等和地方品质变量如公共服务、高等教育、空气质量等均对高学历流动人口的空间选择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本研究为不同城市制定人才引进政策、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94.
王莹婧  张明鑫  李浩  汪冉 《地理研究》2022,41(8):2311-2324
为研究中国流感发病率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区域地理环境因素对流感发病的影响,通过统计分析得到中国流感发病的时间规律以及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法得到中国流感发病的空间分布特点;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Spearman相关分析得到与流感发病相关的区域地理环境因素;根据各区域地理环境因素和流感发病率所构建的GWR模型,得到局部回归系数在中国范围内的分布特征。结果显示:以12月、1月为代表的冬季和以3月为代表的春季在同年表现出流感高发的特征。夏季流感高发的地区集中在华南、华中地区,冬季则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降水量对流感的发病率影响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特征。中国的高纬度地区,平均气温与流感的发病率呈现负相关;低纬度地区,呈现正相关。日照时数对流感发病的影响在总体上表现为负相关。平均相对湿度与流感发病率的关系在中国的西北部地区表现为明显的负相关,而在东南部地区表现为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5.
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是植物种群自身生物学特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采用群落学调查与点格局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沙丘生境下斑块植被沙鞭(Psammochloa villosa)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沙鞭种群在不同沙丘生境下均存在聚集分布格局,聚集尺度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趋势;(2)沙鞭种群在半固定沙丘中2—37 cm尺度正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95—168 cm尺度负向偏离泊松聚块模型;(3)沙鞭种群在流动沙丘和固定沙丘符合嵌套双聚块模型,在半流动沙丘0—50 cm尺度负向偏离嵌套双聚块模型,在半固定沙丘0—3、98—105、110—123 cm和130—168 cm尺度负向偏离嵌套双聚块模型。斑块状分布和种内种间竞争是沙鞭种群空间分布格局发生转变的关键,确保斑块内部个体高度聚集,牺牲斑块外围个体是沙鞭种群空间布局和资源占据的生态适应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996.
内蒙古生态承载力评价及生态安全格局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琰玮  甄江红  马晨阳 《地理研究》2021,40(4):1096-1110
生态安全水平对区域发展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强,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可以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以内蒙古自治区为研究区,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为间断点,建立区域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探讨生态承载力时空演变特征;甄别生态优势斑块,结合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斑块组建生态源地,建立生态源...  相似文献   
997.
深弹发射装置安装在甲板部位,使用环境恶劣,过去均采用传统的试验方法进行环境适应性考核。最近几年,随着三维设计的广泛应用,仿真技术也开始发挥作用,以发射装置接线箱的冲击响应为例,介绍仿真技术在发射装置环境适应性分析中的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可知,仿真分析对于发现机械结构设计中的薄弱环节还是非常有效的,它突破了环境试验受限于试验样机和特定环境条件的限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仿真结果,对装备模型进行及时修正。  相似文献   
998.
以南京市“一主三副”住宅小区为研究单元,运用GIS中的渔网(Fishnet)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对“一主三副”住宅租金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和估计,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从住宅小区的区位特征、建筑特征和邻里特征3个方面探究住宅租金空间分异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① 南京市住宅租金总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表现出主城向副城递减的中心外围模式,住宅租金空间结构逐渐由单核向双核发展,且住宅租金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② 住宅租金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和区域集聚性,热点区自内城核心区至副城趋于弱化,冷热点空间格局呈圈层结构;③ 交通位势和中心位势是对一主三副住宅租金解释力最大的因素,商务配套、金融设施和住宅房龄的解释力次之,特征因素对主城副城租金的影响强度各异。  相似文献   
999.
现有时空同现模式挖掘方法因其在空间和时间频繁阈值等参数值的设定上存在困难且缺乏客观依据的问题而难以被应用到犯罪地理研究中。为此,本文通过引入时空状态同现模式和最小时空参与率等概念对现有挖掘方法进行了重新建模,并结合广义Grubbs异常值检验提出了一种点模式分布下的犯罪嫌疑人时空同现模式挖掘框架。基于该框架对中国某省部分犯罪嫌疑人的真实移动轨迹数据的实验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挖掘出嫌疑人间显著的时空同现模式,且这些模式的时空分布特征不仅与犯罪活动易发生在非农业生产区这一共识基本相符,还与日常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相适应。本文拓展了时空同现模式挖掘在犯罪地理研究中的应用,研究成果对公安机关等执法部门在重点监控某些犯罪嫌疑人以及合理分配和部署警力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本文利用1988、1998、2009和2016年四期遥感影像,运用GIS技术,将地学信息图谱的图形思维与景观生态学的定量思维相结合,以距今不同时期的亚三角洲和滨海湿地为研究区,从景观结构和景观演替两个方面探究黄河三角洲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1)距今不同时间的河道对黄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不同,距今时间越长的亚三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的比例越大且耕地是亚三角洲研究区中的第一优势景观类型。在1855—1889亚三角洲研究区内,除耕地和建筑用地外,其他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都较小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在1929—1934亚三角洲研究区内,盐田、养殖池占总面积的比例从2009年到2016年增加了近40%,涨幅明显;在1964—1976亚三角洲研究区内,各类景观占总面积的比例趋于平均;在2017至今的亚三角洲研究区内,耕地和光滩占总面积的比例较高,达到24%左右。(2)距今不同时间的海岸线对黄河三角洲景观结构的影响程度也不同,在1855滨海湿地研究区内,耕地占总面积比例为60%左右,而海域占总面积比例接近于0,极差较大;在1934和1974滨海湿地研究区内,光滩、柽柳、碱蓬群落、芦苇、白茅群落占总面积比例随时间变化几乎呈逐渐下降趋势,而建筑用地和盐田、养殖池则呈逐渐上升趋势;2009滨海湿地研究区,河流、人工水域占总面积比例在2009年和2016年均达到32%以上。(3)根据景观类型重心变化特征,分析河道、海岸线演变对景观演替的影响程度,将不同时期亚三角洲和滨海湿地研究区景观演替分为如下几类:亚三角洲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河道主导型、行水河道主导型、滨海湿地人类活动主导型、废弃海岸主导型、新海岸主导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