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4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6篇
测绘学   40篇
大气科学   48篇
地球物理   37篇
地质学   56篇
海洋学   224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9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1.
余为  陈新军  易倩 《海洋学报》2016,38(2):64-72
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生态中扮演重要角色,其变化影响了海洋渔业的潜在产量。本文根据2004-2013年中国鱿钓组提供的西北太平洋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捕捞数据和海洋遥感净初级生产力数据,研究了柔鱼冬春生西部群体资源量变动与净初级生产力的关系。结果发现,柔鱼渔场范围内净初级生产力在经度方向上呈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春季低,夏秋季高。捕捞月份7-11月对应的适宜净初级生产力范围分别为500~700 mg/(m2·d)(以碳计),500~800 mg/(m2·d),500~1000 mg/(m2·d),500~800 mg/(m2·d)和300~500 mg/(m2·d),最适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700 mg/(m2·d),600 mg/(m2·d),700 mg/(m2·d),600 mg/(m2·d)和400 mg/(m2·d)。7-11各月最适净初级生产力平均纬度与捕捞努力量纬度重心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了捕捞努力量位置在渔场中不是随机分布,可能受最适净初级生产力的纬度分布的影响。柔鱼年间资源丰度与各年3月份净初级生产力以及7-11月份平均净初级生产力大小显著正相关(P<0.05)。推测每年柔鱼资源量大小可能是由3月份产卵场海域和7-11月捕捞月份渔场净初级生产力水平交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异常环境条件(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柔鱼产卵场和渔场的净初级生产力具有显著影响,但调控机制不同。  相似文献   
22.
利用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六阶段(CMIP6)中18个地球系统模式总初级生产力(GPP)模拟数据,基于传统的多模式集合平均(MME)和可靠集合平均方法(REA),在4个未来情景(SSP1-2.6,SSP2-4.5,SSP3-7.0和SSP5-8.5)下预估了21世纪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的变化量,并分析了GPP变化的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在4个未来情景下,基于REA方法预估的全球陆地生态系统年GPP在未来时期(2068—2100年)比历史时期(1982—2014年)分别增长了(14.85±3.32)、(28.43±4.97)、(37.66±7.61)和(45.89±9.21)Pg C,其增量大小和不确定性都明显低于MME方法。在4个情景下,大气CO2浓度增长对GPP变化的贡献最大,基于REA方法计算的贡献占比分别为140%、137%、115%和75%;除SSP5-8.5(24%)外,其他情景下升温均导致全球陆地生态系统GPP降低(-42%、-37%、-16%),部分抵消了CO2施肥效应的正面贡献。温度的影响存在纬度差异:升温在低纬度地区对GPP有负向贡献,在中高纬度地区为正向贡献。降水和辐射变化对GPP变化的贡献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23.
24.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2):255-262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决定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净初级生产力较高,而青藏高原西北部由于降水过少或温度过低,初级生产力很低.  相似文献   
25.
科尔沁草原羊草生态条件和净初级生产综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草是我区科尔沁草原(哲盟、兴安盟)主要的天然植被。依据1981—1995年当地气象资料和1985—1990年11个样点、41个子样点试验调查,对羊草生态条件和净初级生产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气温、光照、降水都能满足羊草正常生长。地面净初级生产与降水呈明显线性关系,22个高、中产样点分布在中温带多雨区,年产量每平方米达120克以上;19个低产样点分布在少雨区,每平方米年产量在100克以下。41个子样点统计,每平方米产量71.5—196.4克。  相似文献   
26.
海洋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溶解有机碳(DOC)是海洋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其中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成分大部分来自海洋浮游植物的释放。简要回顾了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光合作用合成的溶解有机碳(PDOC)释放占初级生产力的比重,PDOC的化学组成,浮游植物DOC释放的途径与机制,PDOC释放的环境调控,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对PDOC释放的影响,以及浮游植物释放DOC对异养细菌的生态意义等方面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讨论了浮游植物溶解有机碳释放研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对PDOC初级生产力测定的推广和相关研究的深化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7.
楚科奇海R12a沉积柱状样500年以来生物标记物记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对取自中国第二次北极考察的R12a岩心顶部40 cm样品进行了浮游植物和种群结构变化的研究,获得了500 a以来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种群结构变化信息。结果表明:R12a岩心在过去的500多年来,所记录的海洋初级生产力呈上升趋势,单一藻类的生产力总体上也呈现上升趋势。浮游植物种群结构主要表现为颗石藻相对含量下降,硅藻相对含量上升,甲藻没有明显的波动,这可能与北太平洋水输入决定的楚科奇海营养盐结构及夏季海冰覆盖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28.
海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固碳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获取不同光衰减对应的海水深度, 对于采集水样用于海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国际上首次开发了无缆便携式海洋透光率仪, 特殊的光学结构设计和光谱滤光技术使得光谱响应在波段400~700nm范围内超过了同类海洋传感器, 特定光衰减下对应的深度误差小于0.5m。将本设备应用于南海中尺度涡旋初级生产力的研究中, 在采样率和自动化方面验证了仪器的便携性; 通过对涡旋中初级生产力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分析, 检验了仪器数据结果的可靠性。海洋透光率仪在价格、准确性、可靠度和操作的便携性上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 将在未来海洋生态环境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9.
植被碳利用效率(CUE)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在碳储存方面的效率,对于“双碳”政策背景下植被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基于MODIS数据、气象数据、DEM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变异系数、Hurst指数等方法,对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2001—2020年植被CUE时空变化特征展开了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CUE年均值呈显著下降趋势(P<0.01),年际变化率均值为-0.003/a;年际CUE波动程度较小,整体上较为稳定。(2)空间上,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CUE多年均值介于0.08~0.60之间,流域整体平均值为0.465。CUE年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北仑河流域、钦江流域、江平江流域、防城江流域、茅岭江流流域、南流江流域、大风江流。(3)驱动力因素上,气温对北部湾典型入海流域植被CUE变化起主要控制作用,其次为高程和降水,土壤类型、坡度对植被CUE的驱动有限。  相似文献   
30.
In this paper, a coupled model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responses of soil moisture and net primary production of vegetation (NPP) to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The analysis uses three experiments simulated by the second-generation Earth System Model (CanESM2) of the Canadian Centre for Climate Modelling and Analysis (CCCma), which are part of the phase 5 of the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CMIP5). The authors focus on the magnitude and evolution of responses in soil moisture and NPP using simulations modeled by CanESM, in which the individual effects of increasing CO2 concentration and climate change and their combined effect are separately accounted for. When considering only the single effect of climate change, the soil moisture and NPP have a linear trend of 0.03 kg m^-2 yr^-1 and-0.14 gC m^- 2 yr^-2, respec- tively. However, such a reduction in the global NPP results from the decrease of NPP at lower latitudes and in the Southern Hemisphere, although increased NPP has been shown in high northern latitudes. The largest negative trend is located in the Amazon basin at -1.79 gC m^-2 yr^-2. For the individual effect of increasing CO2 concentration, both soil moisture and NPP show increases, with an elevated linear trend of 0.02 kg m^-2 yr^-1 and 0.84 gC m^-2 yr^-2, respectively. Most regions show an increasing NPP, except Alaska. For the combined effect of increasing atmospheric CO2 and climate change, the increased soil moisture and NPP exhibit a linear trend of 0.04 kg m^2 yr^-1 and 0.83 gC m^2 yr^-2 at a global scale. In the Amazon basin, the higher reduction in soil moisture is illustrated by the model, with a linear trend of-0.39 kg m^-2 yr^-1, for the combined effect. Such a change in soil moisture is caused by a weakened Walker circulation simulated by this coupled model, 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effect of increasing CO2 concentration (experiment M2), and a consequence of the reduction in NPP is also shown in this area, with a linear trend o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