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1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31.
The impact of CO2 sequestration on the host formation is an issue occurring over geologic time. Laboratory tests can provide important results to investigate this matter but have limitations due to a relatively short timeline.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and core sample observation, naturally occurred geological phenomena, stylolites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for understanding CO2 sequestration in deep carbonate formations. Stylolites are distinctive and pervasive structures in carbonates that are related to water-assisted pressure solution. Pressure solution involving stylolitization is thought to be the main mechanism of compaction and cementation for many carbonates. In parallel, CO2 sequestration in carbonate formation involves extensive chemical reactions among water, CO2 and rock matrix, favoring chemical compaction as a consequence. An analogue between stylolites and CO2 sequestration induced formation heterogeneity exists in the sense of chemical compaction, as both pressure solution in stylolites and CO2 enriched solution in CO2 sequestration in carbonate formations may all introduce abnormal porous regions. The shear and/or tension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stylolites zones may develop vertically or sub-vertically; all these give us alert for long-term safety of CO2 sequestration. Thus a study of stylolites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CO2 sequestration in deep carbonate formation in the long run.  相似文献   
32.
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已经认识到CO2地质封存是一个长期有效的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在地质封存过程中,注入的C02的存在形式对C02地质封存工程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十分重要.相较于“气体”储存机制,残余“气体”储存、溶解储存和矿物储存机制对于CO2地质封存而言是更为安全的储存形式.积累于低渗透性盖层底部的C02溶解使附近区域水溶液密度增加,从而引起“对流混合”现象.这一过程可降低储层中的超临界CO2通过垂直路径(如裂隙、断层和废弃井)向上逃逸的风险,因此增加了CO2地质封存的长期性和安全性.本文综述了CO2地质封存中“对流混合”过程的研究进展,总结归纳了该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以期为CO2地质封存中“对流混合”过程的研究在中国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累托石-铬离子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Cr^3+,Cr^6+在累托石、三甲基十八烷基氯化铵交联累托石(简称有机累托石)表面的吸附作用进行研究表明:累托石对Cr^3+有良好的吸附作用,而对Cr^6+的吸附效果很差;有机累托石对Cr^3+和Cr^6+,均表现出优良的吸附性能,说明Cr^3+可以交换间层的Cr^2+而存在于累托石的层间,而Cr^6+由于形成半径大的水合离子团而难以进入累托石的层间。XRD结果表明,Cr^3+和Cr^6+反应的累托石的(001)间距分别为2.5080nm和2.4798nm,与反应前累托石的(001)间距2.5368nm基本一致;有机累托石的(001)间距为4.0124nm,Cr^3+和Cr^6+反应有机累托石的(001)间距分别变为3,5595nm和3.6477nm.由于在有机累托石的层间,Cr^3+,Cr^6+。与硅氧四面体层的相互作用,导致层间作用力增大而层间距减小。与Cr^3+,Cr^6+的反应直接影响累托石硅氧四面体层中硅氧键的红外吸收谱带的位置与强度,说明Cr^3+,Cr^6+与硅氧四面体层中硅氧表面成键。  相似文献   
34.
35.
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分析了海—气间化学物质交换通量的参数化研究情况:如果不考虑物质间的化学反应,经典的通量—梯度关系(K理论)可用于估计从大气进入海表面的物质通量。在有化学反应的情形下,应根据化学反应速度与湍流交换速度的相对大小对K理论做修正;已知海表面的物质浓度和物质的沉降速度,可由二者的乘积来估计通量的大小。降水对大气中物质的清除作用是很大的,如何对降水的物理过程进行参数化,直接影响到对湿沉降通量的估计;计算海—气间气体交换通量的一种方法是利用界面两侧的分压差和气体转移系数。这两个参数都可能造成通量估计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6.
1高纯二氧化氯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高纯二氧化氯发生器是以氯酸钠、硫酸为原料,尿素作为还原剂,采用负压曝气生产二氧化氯,氯酸钠、硫酸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的温度下反应生成二氧化氯气体。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相似文献   
37.
文Ⅰ提出用非完整伴随算子的方法,可由大气污染监测网得到的污染物浓度ρob,求得总排放源S,文章研究由这样求得的S反演人为排放源Sa的问题.假定自然源Sn已知,注意到化学反应生成源Sc是污染物浓度的函数,故如化学反应方程是完整的,且Sc的公式较准确,则Sc可直接由ρob求出,从而由S就可反演得Sa.但如Sc公式中的化学反...  相似文献   
38.
小鱼儿 《海洋世界》2004,(10):26-27
在过去的两年间,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利用海底腐烂有机物质的化学反应开发出燃料电池,这种电池可以提供数月的低压电。  相似文献   
39.
黄金首饰的变色或褪色与人体的汗液有密切的关系。人的汗液99%是水份,另外1%是人体体内的废物及有害物质,如:氯代物、乳酸、尿素氨等。这些物质与黄金首饰中的银和铜接触后,就会产生化学反应,产生氯化银和硫化铜,并呈现深黑色的化学盐。这种化学盐常会从黄金首饰上掉落,污染佩戴者的皮肤,使皮肤上留下十分明显的黑色污迹。  相似文献   
40.
云化学模式及其若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红 《气象》1992,18(2):3-10
本文从云的微物理过程、云中化学反应、云水、雨水对污染气体和气溶胶的清除过程,云化学模式等方面,总结介绍了近几年来云化学模式的若干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