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41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40篇
海洋学   3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保温法保护多年冻土的长期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温智  盛煜  马巍  刘永智 《冰川冻土》2006,28(5):760-765
通过分析青藏公路昆仑山越岭地段保温材料(EPS)试验段的地温观测资料发现:结果表明:路基中的保温板近8 a来工作正常,大大减小了保温板下土体温度较差.试验段施工完成12 a来EPS保温板的导热系数没有发生大的改变,车辆荷载、水分和冻融循环等对其影响较小.保温路基段天然孔的年平均温度升温速率比对比段天然孔大,但保温路基下多年冻土近7 a来的升温速率均小于对比段.计算结果证明,路基中铺设的保温材料,可以使进入路基的热交换量大为下降,并使进入路基活动层的热量每年减少近3/4.最后,基于年平均气温,用有限元方法给出了青藏公路多年冻土地区保温法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82.
孙凡  于非  司广成  潘俊 《海洋科学》2019,43(1):15-27
在1982—2016年,苏北浅滩及长江口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主要呈现出从南至北、从近岸至离岸升温趋势逐渐减小的特征,其中长江口附近海域升温速率最大。研究显示,苏北浅滩及长江口附近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的长期升温趋势主要与该海域经向热输送及长江平流热输送的增强有关。进一步的研究发现,春季经向风速的增强导致该海域经向热输送的增加,而春季经向风速的年际及年代际变率又受到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北极涛动的调控,其中,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与经向风速呈负相关,北极涛动指数与经向风速呈正相关,北极涛动指数的年际增加以及太平洋年代际振荡指数的年际降低使得春季南风增强,进而南向的冷平流减弱,北向的热平流增强,使该海域春季海表面温度长期升温。在此过程中,净热通量对其升温过程起到抑制作用,而前冬海温主要是对春季海表面温度的年代际振荡产生重要影响,其主要体现为1982—1999年的升温及2000—2016年的降温过程。  相似文献   
83.
分析了中俄原油管道(漠河-大庆段)沿线自建站至2005年的月平均气温和地温观测资料,并通过插补建立了1961-2005年漠大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序列.结果表明:各站年平均气温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近40多年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年代最低,70年代略有回升,80年代后气温逐渐升高,进入90年代后期升温有所减缓;沿线各站的年平均地表温度也是20世纪70年代最低,70年代进入80年代升温最明显.气温升温最显著的是冬、春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71 ℃·(10a)-1和0.48 ℃·(10a)-1,夏季升温率只有0.27 ℃·(10a)-1.年平均气温和地表温度的升温率分别为0.45 ℃·(10a)-1和0.27 ℃·(10a)-1,气温的升温比地表温度要快.年平均地表温度要比年平均气温高,深层地温的变化趋势与气温基本一致,在位相上有1~2 a的差异.  相似文献   
84.
温棚太阳池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温棚太阳池进行小型实验模拟,通过开展活动式温棚太阳池、固定式温棚太阳池和普通太阳池3个平行模拟实验,得到温棚结合太阳池的升温蓄热结果。实验结果表明,活动式温棚太阳池的升温能力较好,固定式温棚的恒温能力较好。温棚结合太阳池,能够减小环境对太阳池的扰动,延长太阳池在冬季的运行时间,提高太阳池的升温能力和蓄热稳定性,使太阳池更适合于盐湖生产工艺的实际需要。  相似文献   
85.
珊瑚藻是珊瑚礁生态系统中一类主要的钙化生物,不仅能够构建、稳固礁体,而且与造礁石珊瑚关系密切,其对造礁石珊瑚幼虫附着的促进作用是退化石珊瑚群落恢复的关键。但是,面对未来气候变化,珊瑚藻对珊瑚幼虫的诱导作用会如何响应,以及该过程是否与藻体共附生细菌群落有关,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选取了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中的孔石藻(Porolithon onkodes)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不同pCO2和温度培养孔石藻31 d,研究不同处理后孔石藻对鹿角杯形珊瑚幼虫附着的影响,并通过分析藻体共附生细菌群落的变化情况,探究细菌多样性与孔石藻对珊瑚幼虫诱导功能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酸化(1200 ppm/1800 ppm pCO2)和升温(30 ℃/32 ℃)均没有显著影响孔石藻诱导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幼虫附着,其中温度30 ℃,pCO2 1200 ppm时,珊瑚幼虫附着率最高100.00%。采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处理组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孔石藻共附生细菌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绿弯菌门等菌群构成,其中变形菌门含量达到40.34%~73.45%;与酸化相比,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对温度变化更敏感,其中32 ℃处理组具有更高的细菌多样性,但经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显示不同温度和CO2浓度处理组,在门、纲、属水平上细菌多样性、丰度及组成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孔石藻共附生细菌群落结构相对稳定,推测这可能与孔石藻诱导珊瑚幼虫附着不受温度和酸化影响密切相关。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影响、制定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86.
海水温度是控制珊瑚生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 海温持续升高已成为珊瑚生长面临的全球性威胁。文章对采自中沙环礁中北暗沙水深约16m的澄黄滨珊瑚岩心样品开展了生长率分析, 揭示出中沙环礁滨珊瑚近165年来的生长历史及变化规律; 并通过与西沙群岛永兴岛滨珊瑚生长率的对比, 探讨了南海中部滨珊瑚生长的区域差异及其对海温升高的响应关系。过去100多年来中北暗沙和永兴岛海区的平均海温分别为(27.4±0.37)℃和(27.09±0.36)℃, 两个海区的海温均呈线性升高趋势, 升温速率一致, 约为0.43℃·ha-1。过去100多年间中北暗沙和永兴岛滨珊瑚的平均生长率分别为(0.70±0.16)cm·a-1和(1.19±0.16)cm·a-1, 但中北暗沙滨珊瑚生长率呈线性下降趋势, 下降速率约为9.4%·ha-1; 而永兴岛滨珊瑚生长率呈线性上升趋势, 增长速率约为10.9%·ha-1。过去100多年间两个礁区的滨珊瑚生长率均存在年代际波动, 大致与海温的年代际波动对应。两个礁区滨珊瑚生长率与海温在趋势上呈现非线性响应关系, 存在滨珊瑚生长的最适宜温度约为27.25℃, 过去100多年来中北暗沙海域海温的增温趋势已经超出了滨珊瑚生长的适宜海温范围, 限制了滨珊瑚的生长趋势, 而永兴岛海域海温仍适宜滨珊瑚的生长。在年代际波动上两个礁区滨珊瑚生长率与海温存在线性正相关关系, 海温的年代际增温有利于滨珊瑚生长。在南海未来持续海水升温的情况下, 中北暗沙珊瑚生长的下降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剧, 并将严重威胁中沙珊瑚礁生态系统的维持和发展。  相似文献   
87.
《地理教学》2014,(13):64-64
当人们越来越关注雾霾,对全球变暖这个问题关注度似乎就降低了。但是从王不境保护方面来说,雾霾和全球变暖有密切的关系。过去100多年,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全球气候变暖,远远超过了自然界固有的变化。而过去50多年,全球升温50%以上则由人类活动造成。根据世界气像组织100多年连续观测的资料,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在过去100年中大约上升了0.7~0.8度。  相似文献   
88.
《地图》2005,(4):10-11
  相似文献   
89.
《海洋世界》2008,(2):6-6
1月8日,日本环境省地球温暖化影响适应研究委员会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受地球气候变暖的影响,21世纪末日本的平均气温将比20世纪末高1.3℃至4.7℃。这一研究结果是对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提供的有关日本附近的数据进行模拟计算和分析后得出的。研究人员还预测降水量将在增加2.4%和减少16.4%的范围内变化。  相似文献   
90.
为探明升温速率对桡足类热忍受能力的影响, 并找出一个相对合适的升温速率作为其高起始致死温度(upper incipient lethal temperature, UILT)试验中的标准升温速率, 研究了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真刺唇角水蚤Labidocera euchaeta、精致真刺水蚤Euchaeta concinna和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等4种桡足类在1℃·h-1、0.1℃·min-1、1℃·min-1和突然暴露等4个不同升温速率下的UILT.结果表明, 同一种桡足类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热忍受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种桡足类的UILT均在升温速率为0.1℃·min-1时最大, 高于或低于该升温速率, 其UILT都降低.因此, 建议桡足类UILT实验的标准升温速率为0.1℃·min-1.在0.1℃·min-1的标准升温速率下, 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从强到弱依次为真刺唇角水蚤、背针胸刺水蚤、精致真刺水蚤、中华哲水蚤, 其24h-UILT分别为31.0℃、29.6℃、29.1℃和27.7℃, 48h-UILT分别为30.1℃、29.5℃、28.6℃和27.3℃, 各种桡足类的热忍受能力间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