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376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08篇
地球物理   137篇
地质学   627篇
海洋学   83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7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37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0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981.
华南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 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重点介绍华南地区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生物地层学研究的新进展: (1)贵州江口陡山沱组上部黑色页岩中发现保存完美的八辐射螺旋结构的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八臂仙母虫, 首次确立陡山沱组上部庙河生物群层位有埃迪卡拉型动物化石的存在, 为该层位与澳大利亚典型埃迪卡拉动物群层位对比提供了重要证据。(2)陡山沱组第二段首次发现有饰天柱山藻, 确立了陡山沱组中下部出现的以Tianzhushania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下组合带, 为同期地层的对比提供了新依据。(3)在峡东地区陡山沱组第三段发现以Tanarium属为特征的具刺疑源类上组合带, 它们与断面呈圆形和方形的管状化石共生, 层位稳定, 分布广泛。这些新古生物的发现, 不仅进一步完善了我国埃迪卡拉(震旦)系陡山沱组的生物地层序列, 而且为解决全球埃迪卡拉系划分和对比提供了可靠的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982.
泥盆纪宁乡式铁矿床是我国分布最广、储量最多的沉积型铁矿床,广泛分布于我国华南的鄂、湘、赣、川、滇、黔、桂等省(区)及甘南等地,矿床的时空展布和矿石组合受控于沉积盆地的古地理环境.根据宁乡式铁矿床的分布情况划分出8个成矿区,根据华南地区泥盆纪构造格局划分出8种盆地类型.在详细分析各盆地内矿床特征的基础上,总结出陆内凹陷盆地对成矿最为有利,晚泥盆世铁矿床相对集中,规模较大,矿化强度高;在同一盆地内,盆地边缘矿床的矿石为碱性矿石,多为贫矿,磷含量较低,靠近盆地中心的矿床规模巨大,矿石为酸性矿石,品位较高,富矿所占比重较大,磷含量较高.最后,针对不同类型矿石提出了其不同的可利用性和不同的矿物加工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983.
对华北板块东南缘蚌埠隆起区内凤阳县老山含石榴子石片麻状花岗岩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阴极发光图像显示所研究样品中锆石通常具有核-幔-边结构。其中,核部年龄为新元古代(一个谐和年龄为673Ma±12Ma)、幔部年龄为三叠纪和具有岩浆结晶环带的边部年龄为159Ma±2Ma。锆石边部明显具有岩浆结晶环带以及高的Th/U比值(一般为0.14~0.45),其年龄代表该岩石的形成时代;幔部具有低的Th/U比值(一般为0.02~0.15),为变质成因;而核部常具有岩浆结晶环带,有时因重结晶等原因而模糊,其年龄应代表源区岩石的形成时代。由于继承锆石的形成时代为新元古代并经过印支期变质作用,这些年龄记录与大别山超高压岩石一致。因此,证明老山含石榴子石片麻状花岗岩为159Ma±2Ma,其为经历了三叠纪多期变质作用改造的华南俯;中陆壳物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即由华南三叠纪俯冲陆壳物质再循环的结果。而华北板块通东南缘深部存在华南俯冲陆壳岩石,进一步证实在中生代华南板块至少已俯冲至蚌埠地区。  相似文献   
984.
华南晚震旦世陡山沱组有机碳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晚震旦世扬子地台陡山沱组地层出露较好,沉积环境多变,由浅水区的台地相向深水区的盆地相变化,是最重要的成磷期之一。地层中有著名的"帽"碳酸盐岩沉积和瓮安生物群产出。本研究展示了来自以下几个剖面沉积岩的碳酸盐和与之共生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组成:台地相区的贵州瓮安剖面,过  相似文献   
985.
马慧  陈桢华  徐宁军  王谦谦 《高原气象》2010,29(6):1507-1513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1951—2008年中国160站的月平均气温资料,选出华南地区10个代表站,分析了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异常的季节、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58年的温度变化总趋势是增加的,1950—1990年代初为相对低温期,1990年代中期开始温度明显升高。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异常存在2,4和5年的年际周期和12年和19年的年代际周期。在研究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异常的基础上,还分析了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与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北部海温的关系,发现前一年10~11月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北部海域存在一个与次年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有较好正相关的关键区(85°~97°E,5°~16°N)(简称关键区),当前一年10~11月关键区海温异常偏高(偏低),次年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偏高(偏低),关键区海温异常和华南南部前汛期气温异常都具有准2年、准5年和准12年的振荡周期,冷、暖水年次年的华南南部前汛期环流形势存在很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986.
1961—2008年华南区域寒潮变化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华南三省(广东、广西、海南)192个台站1961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的逐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华南寒潮频次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定义了一个表征华南寒潮强度的指数,由此分析了华南寒潮活动的强度变化。气候分析结果表明:华南在近48年中出现了221次寒潮过程,主要分布在10月至次年4月,以12月、1月、2月、3月为主,占88.7%;华南区域单站寒潮的年均发生频次和平均降温持续天数从内陆向沿海递减,平均最低气温从内陆到沿海逐渐增加,单站寒潮过程平均最大降温幅度在11.5~16.0℃。近48年来,华南寒潮活动在减少的趋势上还具有频数和强度上的月际、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发生特强寒潮和中等寒潮的比率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逐渐减少,而发生弱寒潮比率显著增加,但2008年出现了近48年华南最强的寒潮。  相似文献   
987.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联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华南秋、冬、春季水汽输送特征的季节差异明显,水汽输送异常与降水异常存在密切联系,利用1958—2005年实测降水资料及NCEP/NCAR逐月再分析资料,探讨了华南秋、冬、春三季的水汽特征及其与降水异常的关系,主要结论有:大气中的水汽主要集中在500 hPa以下气层中,最大值出现在850~700 hPa;输送至华南的水汽秋季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及副热带西太平洋,冬季主要来源于青藏高原南侧的东亚南支偏西风气流,春季则主要来源于东亚南支偏西风气流及热带西太平洋海区;华南秋、冬、春三季的降水偏多和偏少年的水汽输送距平场,并不是单纯的反向关系或主要输送带的偏强和偏弱,而是更为复杂;El Nio成熟期菲律宾附近的反气旋环流异常、冬季风的强度异常都是导致水汽输送异常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88.
利用WRF(Weather Research Forecast)中尺度模式对2006年6月5-7日福建地区出现的一次大暴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式输出的物理量进行了诊断分析,并通过地形敏感性试验讨论福建地形对此次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尺度WRF模式成功模拟出了这次暴雨的雨况及高低空流场分布。这是建立在静止锋、低空切变线和低空急流等系统基础上的一次典型的华南准静止锋降水。冷暖气流在底层交汇并产生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不稳定能量的释放是暴雨发生和维持的机制之一,位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低层涡度的发展。福建北部的喇叭口地形和武夷山迎风坡共同作用,导致西南气流的转向辐合,触发了中尺度切变线和中尺度涡旋的形成,加速了上升运动和中层对流发展,有利于位于迎风坡的建瓯、邵武、蒲城等地区降水的增强。  相似文献   
989.
针对一次华南暴雨过程,采用WRF区域中尺度模式进行了控制试验和同化试验.利用WRF-3DVAR同化系统同化了常规探空和地面观测资料,分析了两种资料对初值场的影响,以及对降水和各物理量预报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化能改进初始场,并可改进暴雨落区和强度预报;同化可提高WRF模式对风场、温度场、高度场以及水汽场的预报能力.但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同化探空和地面资料,比仅同化探空资料对大气低层物理量的预报能力要提高较多.  相似文献   
990.
华南暖区降水数值预报的初值同化试验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了了解初值场对华南短时临近降水预报的影响,文中利用GRAPES区域中尺度模式,针对华南一次暖区暴雨过程分别进行控制试验、同化地面探空资料、nudging雨水资料和同化雷达径向风等四个模拟试验。分析结果表明:(1) 同化地面探空资料有助于改善24小时的降水落区及其量级;(2) nudging雨水资料对临近降水预报有积极影响;(3) 同化雷达径向风能使24小时的降水落区、量级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些结论为下一步的华南地区短时临近降水预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